桥之死

2009-01-17 05:28胡惠中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09年1期
关键词:古桥绍兴长辈

胡惠中

从小时起,我就对江南有着特殊感情。喜欢那落着缠绵细雨的幽深的小巷,喜欢那繁华的河岸边鳞次栉比的商铺,喜欢打着油伞身着旗袍穿梭在长桥上说着吴侬软语的姑娘。而绍兴,又恰如其分地延续了江南特有的风韵,古老的街道,沿街台门,长巷短弄,特别是古桥,饱经风雨却遮不住历史的光芒,春秋以来两千多年的遗迹尽在静默中。“垂虹玉带门前来,万古名桥出越州”,绍兴的桥,翻开便是一页历史,便是一种文化。这形成了我对绍兴的特殊感情。

说到底,我对江南的爱,是对桥的爱。

《说文解字》云:“桥,水梁也,水梁者,水中之梁也。”桥,就简简单单几划,却不简单了几千年。小则绘景,大则天堑变通途。桥之妙用,可见一斑。我爱桥,不爱它的用途,而单爱它的气质。爱它临水倒影,爱它飞架两岸,爱它点缀出江南的韵致。

温州也有桥。温州也是江南。我在这片江南土地上出生,生活了十几个春秋。记得那些地名——八字桥,矮凳桥,三板桥,四顾桥,卖麻桥,划龙桥……因桥而叫响的地方,还沿用至今。那些桥——老照片中的桥,桥上桥下依然人来人往,叫卖声车轮声依稀可辨,不失当年的繁华模样;而如今的它们,空留姓名,早已不见踪影。

水不再。古桥不再。

它们死了。它们死在了推土机下,它们死在了被填埋的河道里,它们死在了人们膨胀的物欲里。它们死了。它们死在了当今,死在了科技高速发达的社会里,死在了人们的视线里。而它们死的理由很简单,它们老了,它们不适应这个环境了,它们存在了几十年、几百年不中用了。而它们曾经的辉煌和曾经的贡献,也一起死在了毁灭里。一切都没了,那些文化的果实,也一同死在了地下。

桥死了。江南的韵味也跟着消散不见。

钢筋混凝土的城市,即使坐落在江南,还能称之为江南么?没有桥的江南,即使有水,还能称之为江南么?

这是我并非生在绍兴却喜爱绍兴的根源吧,唯独它保留了原味,保留了桥,保留了“江南”。它把千百年来的古韵继承下来,从而变成了自己的特点。

然而当今社会,更多的桥死了,只留下了那些被人们记起的名字。或许,几十年后,后辈们会指着路牌上的名字问长辈,没有桥,为什么这条路取了个桥的名字?或许,几十年后,人们要开始重新修桥,重塑古桥人造河流来纪念长辈口中的那些名字。拆。建。这重复着的悲哀,终会将我们的底蕴消耗殆尽。

桥之死。是文化之失。总有一天,人们会感悟到。

我还是一如既往地爱着江南,爱着桥。

(指导教师朱威)

(选自文学社社刊《籀园春草》)

猜你喜欢
古桥绍兴长辈
清白泉
大班班本课程“古桥”的实践探索
走古桥,做古桥,感受古桥文化魅力
绍兴大闯关
我的家乡绍兴
《弟子规》小绘本
《弟子规》小绘本
TheEffectsofSemanticsinEnglishLearning
相知
探访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