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别称趣谈

2009-01-16 10:12程南方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09年1期
关键词:岐伯岐黄杏林

程南方

歧黄

岐,指岐伯,黄,指黄帝。上古时代,黄帝精明强悍,当上了部族首领。岐伯是位医生,又是黄帝的大臣,精通医理和药物。黄帝励精图治,振兴文化。他经常同岐伯及其他大臣探讨医学理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总结经验,由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

后人(先秦)以黄帝、岐伯问答的形式写成了《黄帝内经》。其文简而意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被历代医家奉为中医的理论经典,为中医群经之首,自古迄今始终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因《内经》是以岐黄二人相互问答和对话的方式叙述的,因此,后世亦将中医称为“岐黄”或“岐黄之术”。

青囊

东汉时,曹操害了头风病。华佗应请医治,要为曹操开颅疗疾。曹操以为华佗要加害于他,于是将华佗投人大狱。

监狱中有个狱卒,姓吴,人们称他为吴押狱。他敬重华佗的为人,每天拿酒食给华佗吃。华佗非常感激,对他说:我快死了,遗憾的是我的那本《青囊书》还没有传到世上。你的深情厚意,无可报答。我写一封书信,你可派人送到我家,取来《青囊书》赠给你。吴押狱说:我如果得到这本书,就不干这个差事了,去医治天下的病人,使先生的医德继续流传。华佗当即写了书信交给吴押狱。

吴押狱到了金城,拿到了《青囊书》。回到狱中,华佗检看后就把书赠给了吴押狱。吴押狱把书藏在了家里。十天之后,华佗死在了狱中。吴押狱买棺葬了华佗,辞了差役回到家中,想拿出《青囊书》学习,却见他的妻子正在那里焚烧那本医书。吴押狱大吃一惊,连忙抢夺过来,可是全书几乎已被烧尽,只剩下最后一两页。吴押狱非常生气,责怪他的妻子。他的妻子说:纵然学得与华佗一般神妙的医术,又能怎样?最后难道像华先生一样死在大牢之中?要它何用!吴押狱唯有连连叹气。

《青囊书》没有流传下来,但是,后人常常以“青囊”一词来指代中医。

杏林

三国时代,庐山有位名医叫董奉,他医道高明,技术精湛,据传有起死回生之术。他看病从不收取病人的报酬,但是他有个要求:凡是重病被治好了,要在他的园子里栽五棵杏树;轻病被治好的,栽种一棵。一年年过去了,经他治愈的病人不计其数。他园子里的杏树也已郁然成林,达十万株之多。每到杏子成熟的季节,远远望去,一片繁枝绿叶中,累累红杏挂满枝头,煞是好看。

董奉在林中盖了个草仓,告诉人们:要买杏的人,无须奉告,但将一升谷子留下,自取一容器的杏子就行了。

董奉将杏子换来的粮食,接济穷人和旅途盘缠不足的求医人。这样他的杏林赈救了无数生命。“杏林”一词也就成了中医的代名词。人们在称赞有高尚医德,精湛医术的医生时,也往往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杏林高手”等词语来形容。

悬壶

据《汉书·费长房传》记载,东汉时,河南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有一个管理市场的官吏,名叫费长房。一天,他正闲坐在楼上,看见闹市中心,一个老人在行医售药,治疗疾病很是灵验,并将一只壶悬挂在药铺旁边。到了晚上集市散了以后,只见这老人一跃,跳进了壶中。费长房看得一清二楚,他感到非常惊奇,猜想这老者定非凡人。于是有一天,他带着老酒和干肉,去拜访老人。老人见费长房态度诚恳、虚心好学,便对他说:你明天再来吧。第二天,费长房按时来到。老人带他一起进入了壶中,只见壶内宫殿庄严华丽,满桌美酒佳肴。老人对他说:我本是神仙,下凡于此,如今事已了结,可以离开尘世了。你能跟我一起去吗?费长房决心向老人学习医药之术,便跟从老人进入了深山。

几年后,费长房学成艺满后,以老者为榜样,悬壶行医,济世救民。自此以后,郎中行医多有效仿,或悬壶腰间,或在其诊所门前高悬葫芦,以示其医术高明,所售的药物货真价实。“悬壶”也就被视为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代名词。

猜你喜欢
岐伯岐黄杏林
黄帝内经 灵枢·周痹原文
术精岐黄展仁心 服务健康惠民生
杏林组曲·蜀医经
杏林组曲·天使赞
杏林组曲·寻原曲
全国名中医单兆伟:传承岐黄仁术 弘扬国医精髓
杏林春满
岐黄国医班生理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铁杆中医黄治品业医济世风采:光耀岐黄荫苍生 精诚业医六十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