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与高校学风建设浅议

2009-01-15 09:03
文学与艺术 2009年12期
关键词:实事求是学风建设高校

张 颖 李 炜

【摘要】高校学风是学校持久发展的生命线,不断优化学风建设是高校追求教学质量的方向之一。文章从高校学风现状的描述入手,以“实事求是”作为判断方法和论述的逻辑起点,从价值和现实两个维度对学风建设内在本质规律开展思考和讨论,认为学风建设主体(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群体相对均衡的内在本质是影响学风的主要原因;同时,通过对当前学风问题列举分析,表明诸多高校在学风建设过程中违背学校“实事实情”,没有以校情和学生自身特点为学风建设起点,缺乏实情中内在“是”的考虑,系统设计和科学安排不够;文章认为,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遵循学风建设内在规律,从校情和学生实情出发,科学计划,合理安排,完善体系,联动推进,才能逐步形成独创和自有的学风建设载体和评价体系。

【关键词】实事求是;高校;学风建设

1、“实事求是 ”的方法论意义

《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有语:“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做出过辩证唯物主义的内涵解释;邓小平也明确指出“实事求是”概括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的普世理解是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实事”是指具体的事物或表现,“是”指事物本质或规律,“实事”与“是”之间通过探求、寻找的方式建立联系;“实事求是”表达的是由表及里,从现象描述到本质揭露的探究过程,是分析现象之内在本质的手段和方法,有具体的方法论意义。

1.1、“实事求是”是事物规律研究的指导思想

规律是固有的,本质的,并不为人的意志转移,且可发现和认知并服务于社会改造。以某一具体事物或现象为基础,在实事求是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事物内外关系的研究,用客观和辨证的方法对事物的现象进行深刻分析后,其内在规律是可以被认知和发现的,并对人类改造和建设事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内在的“是”是“实事”的诉求和归宿,任何事物或现象必然隐藏着某种规律或是内在决定因素。

1.2、“实事求是”的核心是事物本质的揭露

“实事求是”承认事物外在表现与内在本质存在某种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事物的外在表现与内在本质可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事物外表总是掩盖事物的本质,需要真知灼见的探求才能建立联系;同时,事物外表与内在本质也存在统一,没有脱离本质的外在表现。

1.3、“实事求是”的可能性意义

基于“实事求是”的指导功能和方法论意义,从事物外在表现入手,认真探求,发现事物内在本质存在可能和必然的。“实事求是”可能性需要探求规律的人的胆识和智慧作为前提,“实事求是”的可能性为研究当前高校学风建设内容与内在规律之间关系提供重要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学风建设的主要倡导者(教师)、创建的主体(学生)对校情的了解程度、求是精神和科学分析是实现学风优化的重要因素。

2、“实事求是”指导下的高校学风内在规律探求

高校学风建设规律伴随着高校办学的开始出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走过的一百多年的历史中,有很多学者对高校教育规律做了深入和细致的思考,但是对高校学风建设规律的研究基本上是在高校教育规律的研究基础上进行的,缺少核心的,普遍认同的理论观点,即学风存在何种内在规律或是逻辑?

学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同时又在具体的行为中得到体现,高校学风涵盖师生关系、服务与管理、评价体系与现实功效等诸多对立统一的矛盾,那么,在模糊定义学风的前提下,将高校学风规律按照价值和现实的双维度考虑,并赋予其一定的内涵也是可行的。

2.1价值维度规律。

价值规律是指高校学风要突出核心价值,即服务学校发展大局,体现人才培养的主流。高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快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趋多元,学风建设要明确价值要求,以人才培养为导向,围绕如何更好的做好学生培养工程开展卓有成效的校园学风建设。

2.2现实维度规律。

现实规律是价值规律的成效体现,主要指学风建设方案的可行性、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成效发挥的稳定持久性。现实规律在价值规律的影响下反作用于价值规律,学生的现实需求是学风建设的对象,学风建设载体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可能性和可行性,如果脱离现实规律的要求,学风建设必将是空中楼阁,缺乏根基,更有甚者会出现错误的、有损于人才培养的学风建设模式,耽误学生的成长成才。在现实规律的要求下,高校学风建设要充分遵循制度与效果的互为推动原则、学风建设主体的能动性原则和学风建设的持久有效创建原则。

3、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

高校学风的现状一直是关注的焦点。受社会多元价值观、高校教育功能定位以及学生心理特点的影响,高校学风整体呈良好优化趋势,主动学习的同学占主导,这些同学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积极进取,学习动力充足,追求全面发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对学习的理解和认识深刻、到位,是学风建设和学习氛围营造的重要力量。当然,发展中的问题不可避免,令人担忧的情况也时有出现。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3.1学习认知观不端正不准确。

在校同学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缺乏理性判断,知识无用论对学风建设的冲击明显。有同学片面的认为学习只是付出的过程,忽视学习是知识增长和巩固的必要途径,暂时体会不到知识对自身发展的推动作用,自我要求降低,特别在高校相对自主的学习环境下,放松了对学业上的追求。

3.2功利想法明显,坐享其成,投机取巧的思想根深蒂固。

错误价值观导致很多同学将四年的学习与毕业文凭简单的划上等号,认为学习只是形式,重要的是毕业文凭;有的同学平时学习不努力,态度不端正,目标明显偏离,寄望于临阵磨枪,甚至铤而走险,通过违规手段获取分数,高校学生唯分数论的意识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同时,高校教师出现学术造假等违背学术道德的丑陋事件对校园学风建设起到负面作用。

3.3学习能力下降,耽误学习。

大学校园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很多同学失去方向,自学能力急剧下降;同时受到形式多样,五彩缤纷的校园活动吸引,很多同学主次颠倒,难分轻重,本末倒置,忽略了学习。也有同学沉迷网络和恋爱、娱乐,学习的自信逐渐瓦解,最后选择主动放弃。

3.4学风建设形式化,缺乏针对性。

通过文献研究,可以将学风建设模式做一梳理,主要存在传统模式、效仿模式、嫁接模式、自创模式。信息社会讯息万变,但是很多高校为了加强学生管理,以学风建设为机会,限制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在传统的学习方式发生悄然变化的时候,学风认识没能因时而变;另外,全盘接收其他高校推行学风建设模式,是否符合自身特点往往被倡导者所忽略;嫁接模式比之效仿更为危险,它将他人发展中的一个阶段作为自身的一个起点,缺乏必要的基础和积累,问题必然层出不穷;自创模式是很多高校致力追求的带有自我特性的建设方式,自我创造需要时间和实效作为检验。

4、高校学风现状的归因分析

纵观国内高校,都非常重视学风建设,各高校均能充分认识学风建设的现实意义和重要影响。学风情况总体良好正归因于高校对自身定位和学生群体的深入分析,在学风体系构建中充分遵循高校自身的价值、现实规律,合理规划符合学生特点和自身发展的学风建设规划,最大程度的做好宣传教育,从思想认识和行为表现都得到强化和统一,形成良好育人环境。同时,用价值和现实的判断标尺,在对于高校学风中表现的不和谐现象进行归因分析,可以发现,不能“实事求是”的开展学风建设是重要原因之一。

4.1以点代面,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个体差异易于理解,就是指学生个体在高校求学阶段对于学习的主观认识、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行为表现、个人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进入大学,很多意志不坚定,缺乏理性思考的同学更容易放弃求学理想,放松自我学习,模糊发展目标。对此,有些高校忽视对学习自主同学的指导、鼓励和弘扬,反而吹毛求疵的抓住少数学习态度失衡,自我追求淡化学生的个人问题,在个体和整体之间存在定位不清,重点不明的误区;如果仅仅将重点放在少数同学的个人问题上,这容易出现“忽略主体”的方向错误。根据自然选择法则,一部分人淘汰是必然的,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忽视个体差异的固有规律,学风建设往往成效微小,陷入盲区。

4.2忽视对学生群体性差异的认识

群体性差异是教育本身的筛选结果。就我国目前教育体制而言,不同层次高校的学生对学习的理解存在差异。在高考指挥棒下,不同成绩段的同学被不同层次的学校录取,高校间的学生群体差异显而易见,比如重点院校与普通高校、本科与高职等学生群体差异是明显的。群体性差异的出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教育自身功能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本来就是群体分层的原因。事实告诉我们,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应该有不同的学风要求,教育与商品生产的不同就在于教育不能培养出两个一摸一样的人。当前高校在学风建设工作上出现的嫁接模式、移植模式就存在忽视群体差异的因素,盲目使用“拿来主义”,认为学风建设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样的学风建设严重背离“实事求是”原则。

4.3学风建设急功近利,评价体系较为局限

学风建设是长期的系统工作,试图通过一次活动或是阶段性的强化以实现学风的优化是不可能的。学风建设持久有效创建原则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思考和推动学风建设,在科学调研基础上,客观认识学风建设,以有效的评价作为指引,逐步实现学风优化。目前,常用到课率、通过率等量化指标评价整体学风,存在一定局限,也是学风建设急功近利的一种表现;毫无疑问,到课率、通过率与学风存在相关,但是,仅限于目标的考核,忽视过程控制,那么人才培养与学风建设的转换就会停滞。

5、高校学风建设的建议

高校学风建设是一条布满荆棘,需要不断探索的道路,文中描述的几种令人担忧的状态在学风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结合高校学风建设价值与现实的双维度规律,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提出意见。

5.1持续深入的做好学习目的和意义教育。

统一认识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教育和强化。通过学习目的和意义的教育,武装同学思想,加强自主理性判断能力,努力营造同学之间正面影响的良好局面。同时,做好教师队伍的责任意识、主导意识培养,通过制度考评等手段,指导和推动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功能实现。

5.2创新学风建设载体,妥善处理服务与管理等主要矛盾。

学风建设要依据价值和现实双维度规律,遵循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的原则,摒弃盲目嫁接或是移植其他院校的学风建设模式,科学设计,合理安排,精心组织开展学风创建活动,着力妥善处理好服务与管理等核心矛盾,加强行为引导,培养同学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5.3完善评价体系,健全评价结果有效运用机制。

评价体系和指标是学风建设的指南针,评价体系应该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放下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坚持在实践中找经验,在实践中求发展,在实践中实现客观、科学、全面的有效评价,不断完善评价机制,同时重视评价结果的运用,让评价制度发挥持久功效。

5.4强意识,举合力,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局面。

学风建设是系统性全方位工程,需要领导、老师和学生的充分重视,要举全校之力,共同努力,争取达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想局面,让关注学风成为习惯,让主动学习成为潮流和趋势。

【参考文献】

[1] 陈新忠,董泽芳.高等教育规律“三分法”探析[J].江苏高教,2008年第2期

[2] 吴全华.教育规律的理解方式与教育规律的特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2期,第24卷9-12页

[3] 王又军.对于高等学校学风问题的思考[J].黑河学刊,2008年5月,第3期

[4] 樊方.独立院校学风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文汇,2007年3月,(上半月刊)

[5] 韩延明.学风建设: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3月,第27卷,第3期

作者简介:

张颖,河南南阳人,汉族,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毕业,文学学士,研究生在读,绍兴文理学院党委宣传部宣传干事,《绍兴文理学院报》记者、编辑,研究方向:新闻学、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李炜,浙江淳安人,汉族,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毕业,教育学学士,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在读,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辅导员,经济与贸易分院团委书记,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学生干部培养

猜你喜欢
实事求是学风建设高校
坚持实事求是与党性原则的统一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
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途径
浅议武夷学院“无手机课堂”学风建设活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历史演变和科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