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伟
【摘要】在声乐演唱时我们经常发现许多学生嗓音很好,也有相当的演唱技巧,但歌曲就是演绎“味道不够”。这就是在教学中没有进行非技巧性因素的培养和训练。
【关键词】非技巧性因素;训练
非技巧性因素是指除去技巧性因素外的影响歌唱水平的各种因素的总称,包括乐感、情感、心理、审美意识等内容。结合声乐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怎样培养和训练歌唱中的非技巧性因素。
一、 注重乐感的训练与培养
乐感是对音乐的一种感觉,是在音乐感知的基础上进行音乐思维能力,也就是音乐的直觉能力。它包括音乐要素感、音乐整体感、音乐触感、音乐运动感等。而声乐老师一般认为乐感就是音高感、节奏感、和声感等,其实不然,乐感除旋律感、音高感、和声感外还应该具备声音的美感,词调的语感和歌曲的情感。怎样使学生音乐的感觉得到提高,就应该做好两个方面的训练。
(一) 加强内心听觉的培养
乐感是在听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培养音乐的听觉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内心听觉的能力。内心听觉的能力就是把头脑中已往的音响同现在的音响进行加工、识别的过程。如果头脑中没有已往的音响就不可能进行音乐思维,也就不可能产生音乐的直觉。所以,训练内心听觉应注重:(1)多听。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声乐时,要用心体会,发展与建立内心听觉,并且大量反复聆听各类音乐和声乐作品,通过对作品的理解领悟,音乐素质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产生良好的内心听觉。为了提高自己的听辨能力,应尽量接触优秀的作品,在聆听的同时,默记自己喜爱的作品,不是单纯的记忆,是用“心的耳朵”去聆听,去记忆,再通过老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起到培养乐感的目的。(2)多思考。声音训练中,声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需要歌唱者细心地去揣摩、感觉、体会、尝试。在多听多看的过程中,对听过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
(二) 重视歌曲的艺术处理与表现力的培养
歌唱是听觉艺术,它的艺术感染力最终要靠演唱来体现,歌唱者把音符和文字符号变成声音的过程,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在进行歌曲艺术处理和表现力的培养时应做到:(1)歌曲内涵的理解。拿到一首歌曲,先不要急于唱谱,而应该将歌词反复朗诵几遍,以便从中了解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特定环境和思想感情,歌唱者需要认真地去发掘和领会。对作品的理解越深,感受越深,在演唱时的表达则越纯真,越完美。一个演员或歌唱者文学修养的深浅, 会直接影响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2)风格的掌握。作品的风格或者说音乐的风格掌握得好与坏,演唱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常常听到的一些独唱音乐会的演出,有的人声音相当漂亮,发声技巧也很好,但从中国民歌唱到欧洲的古典艺术歌曲,听起来声音上也好,力度上也好,韵味上也好,总是一个样,没特点,让人听了过耳即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歌唱者没有很好地在歌唱前对作品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区风格、个人风格等进行细致的分析和了解,没有能恰如其分地用自己的歌唱技巧来表达作品的风格。成熟的歌唱家是能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风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能把音乐的全部涵义,让听众“一耳了然”。 (3)细腻的艺术处理。有了对歌曲的真情实感后,就应该对歌曲处理有一个全面的总体设想,这里包括整个歌曲的速度、力度、音量、音色、伴奏等等问题。当然这些设想不是盲目的或是随心所欲的,歌曲的结构、曲体、调式旋律的起伏发展,直到节奏、和声等给演唱者以艺术表现的总启示,它们可以指引歌者内在情绪的走向,找到全曲的高潮及歌曲的层次。在演唱中特别要把握好艺术的对比性,如一首歌的叙述性和歌唱性的区别,一首歌曲中强弱、轻重的变化,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找到歌曲的高点(高潮处)和低点。一般来说要突出高点,一定要把低点放低,一定要有铺垫的过程,否则一个劲儿地强或一个劲儿地弱是达不到艺术效果的。处理歌曲时,画龙点睛的部分往往是一些重点句、字。重点的词句要在咬字吐字上、感情上予以强调,要一句一字地,甚至在一个经过音上深下工夫,反复练唱,认真寻味,找到最适宜的表现手法。演唱者必须按照自己的总体设计反复演唱攻克难关,直到把自己的处理化为真情的体现。
二、歌唱心理的训练与培养
歌唱表演艺术还是对歌唱表演者心理素质的综合考验。能够调整好临场歌唱的心理状态是每个歌唱者应该具备的素质,而这种素质应该是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必须获得的基础训练。作为声乐艺术的歌唱教育课程,以及声乐教学老师,都必须要对学生注重心理状态的培养和训练,才能够教出一个合格的学生。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先是意志和性格的培养要沉着和有自制力,多接触声乐活动有关的事物,锻炼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来克服情绪的干扰,加强艺术修养,培养从事艺术事业的情操,增强声乐学习的动力。因为声乐作品的演唱是既有欣赏因素又有再创造因素,所以每个演唱必须要赋予歌曲的生命。这就要求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想像力去理解和表达歌曲内容,对歌曲进行再创造,演唱起来思想集中在歌曲的感情、艺术处理和美好的发声上。
其次,优秀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培养学生良好歌唱心理的基础。教师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歌唱心理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建设性的语言来启发学生,对学生不正确的声音概念和发声方法,要依靠引导,使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心情愉快,使歌唱教学成为一种精神享受。同时,要重视自己情绪的起伏对学生歌唱心理的影响,积极情绪的感染,会使学生倍感亲切,这将会无形中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也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只有教师取得了学生的信赖,学生充分地信赖于教师,才愿意主动地向教师打开自己的心扉 ,并自觉地把对教师的热爱与尊敬,转移到体现教师教学的要求之中。从大量的艺术实践中获得掌握和控制自己的歌唱心理能力,人们的心理活动与实践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歌唱心理素质的本质就是人们的大脑对艺术实践的现实反映,不重视艺术实践,则不可能凭空对歌唱产生热烈的爱和正常的歌唱心理,做好演唱前的一切准备,是排除心理紧张的又一个途径。(1)要根据自己的歌唱能力和嗓音特点,选择恰当的演唱曲目,特别是初次登台演唱,最好选一些短小易唱的歌曲,要接近甚至低于平时练习的难度,特别是在技巧的表现上,应当为自己留有余地,且不可贪大求强。(2)要熟悉歌曲伴奏,与伴奏者密切配合,获得他们的支持与合作。(3)要慎重对待首次登台演唱,第一次演唱成功与否,对于以后的演唱影响很大。因此,时机不成熟,不要急于登台演唱,要充满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4)要认真对待演出前的走台和预演,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模拟心理训练。在走台和预演时,可有目的地为演唱者设置一批有针对性的演出环境,如观众的成分以及演出的气氛等等,使演唱者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让其在这种环境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高等教育音乐专业教学中声乐教学是主干课程,声乐训练又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技巧训练,而忽略了另一个能影响歌唱状态的非技巧性因素,对非技巧性因素的训练和培养应该始终贯穿在整个声乐教学过程中。
【参考文献】
[1]张前 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2]赵梅伯 唱歌的艺术[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3]许讲真 歌唱艺术讲座[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4]张凯著 音乐心理[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邹长海著 声乐艺术心理学[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