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敏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声乐课的教学也由原有单一的一对一授课方式转变为一对多的声乐集体课授课方式,在采用多样化教学的同时,如何提高综合教学效果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声乐集体课的必要性和优越性的分析叙述,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阐明了笔者对声乐集体课的思考,以图提高高校校音乐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声乐教学;集体大课;教学效果
一、 声乐集体课开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声乐课是非常重要的学科,是培养学生从事音乐工作基本能力的一门主干课。多年来,声乐课堂一直沿袭一对一的教学形式。近年来,随着音乐教育专业的扩招,师生人数比例失衡,教师不堪负荷,随着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及其音乐课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对音乐生的综合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意味着培养观念的转变,而这种转变仅靠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是无法完成的。基于这种理念,很多高校在原有一对一的个别声乐教学模式上开设了声乐集体课,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声乐集体课的教学形式就成了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声乐集体课主要培养学生具有演唱和教学的双重能力,使学生在声乐教学中既能掌握一定的歌唱技能、技巧,又能了解一定的声乐理论知识,并对声乐教学法在集体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学习和实践的综合性教学。声乐集体课的开设,使高校声乐教学由单一的课程结构向综合性素质教育转变,由单一的技能“个性”化,向人文艺术学科“共性”化转变,这符合当前音乐教育的全新理念;声乐集体课的开设,使声乐教学更加规范化,科学,完善。声乐集体课的开设使小课堂与大课堂融合在一起,更好地实现了声乐的多元化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体现了高校声乐教学的真正目的,同时声乐集体课有利于促进教师提高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水平;声乐集体课的开设不仅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歌唱技能训练水平和丰富的声乐理论知识,作为课堂教学,还要求教师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教育理论基础,且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声乐集体课的开设,有利于学生客观的认识自己,提高学习效率。声乐集体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摩学习的平台,学生可以从老师对别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意识到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意识不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达到客观地认识自己,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因此,教师为了适应声乐集体课教学,不仅要充分运用自己已经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还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水平。同时,声乐集体课的开设,在一定意义上节省了教学资源,又可以把声乐这门学科与其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相融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高校音乐专业的声乐课堂,正确有效地采用集体课的教学形式是非常必要和完全可行的。
二、具体做法
集体课并非等同于个别课,并不是我们过去几个学生上一节课,依次发声、唱作品,那种所谓的“集体课”,那只能称其为缩短了的个别课。集体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综合文化素质,这是一种区别于个别课的新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教师上课的重点由原来的个别课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声乐技能技巧”转移到“对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原有一对一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入新的教学内容,如声乐基础理论知识、中外声乐发展史、声乐作品赏析与鉴别、舞台表演实践与训练等等,从而达到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出合格的音乐师资的目的。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秉承声乐集体课的基本特征我们尽量将其声乐基础相近的学生安排在同一课堂,人数为10-12人,理论知识按统一的教学计划、教材内容、教学进度和要求进行授课,将其所讲理论知识结合学生自身特点,进行重点指导和讲授,课时为每周一次课,连续上四小节为一课时,教学环节是大约用二课时检查作业、做总结,用一课时讲授新课并留作业,用一课时来辅导答疑。检查作业采取观摩和小演唱会的形式,学生们既是演员又是观众,老师在演唱中不做任何点评及辅导,以增加演唱会的气氛,锻炼学生登台艺术实践效果,在演唱结束后老师给予打分及点评,并将其记录为平时成绩,对于作业不合格者给予一次补检机会,进度不变,每次课的平均分作为本学期的平时总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40%,加上期末考试成绩的60%为本学期的总成绩,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评出的成绩也比较真实公平。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是讲授新的理论知识,并结合学生自身条件布置作业,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在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要根据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课后作业。教学方法的作业可以是同样的,但鼓励不同的作法,声乐技能作业要根据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分别布置。需要强调的是,教师一定要对下一节课的安排和计划布置给学生,以便在下一节时,学生有充分准备,积极配合。这也正是区别以往个别课的地方,要求教师把握音乐自身技巧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将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了提高教学质量,体现集体课教学的自身特点。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师生互动探讨及教师答疑,这也是声乐教学模式中的更新,在声乐集体教学中讨论评价是学生再学习的过程。它包括:同学评价、自我评价、相互讨论和教师总结,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客观的、正确的分析问题之所在,并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在学习和模仿教学中的成绩和特点,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和先进的声乐教学方法。它将合作学习的这种教学手段运用其中,它不仅打破了传统声乐教学的单一性,更能使声乐教学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以充实,对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具有很好的效果,这不仅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更是教学本质的真实反映,实现了声乐教学的科学化和最优化。
二、 实践效果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看到声乐集体课弥补了声乐个别课的不足。首先,声乐集体课把具有共性的声乐艺术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把声乐集体课的上课形式作为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为辅的大课堂,这不仅节省了师资,同时也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得以在声乐上充分的引用,使学生更快地了解声乐发展的前沿信息。其次,声乐集体课也大大丰富了声乐教学内容,在以往单调的声乐课中加入了声乐理论知识、中外声乐发展简史、声乐作品赏析与鉴别和舞台表演实践与训练。这些都是作为一个音乐教师在音乐课教学中必备的基本知识,而且是在个别课中教师无暇顾及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对毕业生在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后,把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在他的学生面前能自如运用和完美表演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检查作业时,以舞台表演的形式,也为学生们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在声乐集体课中,讲授舞台表演理论增加实践机会,锻炼学生在众人面前演唱,会对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以及今后在工作中的组织排练能力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采用集体课教学有着独特的优势,就连教师对某个学生声乐作业进行的类似公开课似的讲评与辅导,也使参与听讲的师范生受益匪浅。因此,高校声乐集体课的教学形式,应作为其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予以肯定和运用,再根据不同教学阶段和不同的教学对象,适时适量地辅之个别课,使声乐集体课和声乐个别课各具特色,相互补充,有序运作,共同构建起高校的声乐教学体系,提高声乐学科的教学质量,从而达到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音乐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 胡郁青.中外声乐发展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