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2009-01-15 09:03
文学与艺术 2009年12期
关键词:深刻技巧创作

李 凡

【摘要】书法是从具象到抽象,以抽象观具象;从无形中看有形,从有形中味无形;从无限中得有限、以有限展示无限;以无生命的工具材料,作有生命的艺术创造;以无情性的符号,表现有情性气格的主体,以物质形象,表现精神。

【关键词】创作;技巧;深刻

《书法创作论》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出版的由当代15位著名书法家合著的关于书法创作心理、创作意向、创作形式、各书体简论的一部权威性的书法理论书籍。它指导我们书写者从技法训练为主,逐步转向以创作训练为主;从技法、创作实践转向理论认识的提高,再逐步扩大相关的文史、美学等文化知识。

临池多年,书艺水平也只能愉悦一般世俗眼格,竭尽精力仍无大进,实在苦不堪言。今读《书法创作论》启发颇大,豁然开朗。要出好作品,必须要有精湛的技法,宏大的表象存储、博学而情感丰富,还要有高尚的品格。不能只在几本碑帖中徘徊。在今天书法几乎没有实用性的时代,喜爱书法的人们,只能去克服各种困难,付出很大努力,在单调寂寞之路踱行。在这人群中,有附庸风雅者,有自娱自乐者,更有坚韧不拔者。但受客观现实的限制和阻力或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虽每日临池不懈还是徒劳终日。

陈方既先生说:“书法是非绘画的绘画,意向是书法形象的基本特点。”就是说,从具象到抽象,以抽象观具象;从无形中看有形,从有形中味无形;从无限中得有限、以有限展示无限;以无生命的工具材料,作有生命的艺术创造;以无情性的符号,表现有情性气格的主体,以物质形象,表现精神。同时,艺术创作更离不开技巧。也可以这样说,没有技巧就没有艺术。但是技巧却不一定是艺术。庖丁解牛的故事对艺术创作而言,实在深刻的很,发人深省。这里就是“道”与“技”的关系。技是技能、技巧;庖丁说他所好是“道”,并明确指出了较之于技更进了一层,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然而,由此也透出了一个道理,即 “道”与“技”是密切关连得,庖丁所言的“道”是在技中见道,并非技外见道。故此,创作行为不计工拙,而作品效果却十分 “工”、“ 妙”,“触处成妙”者极少。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只能越来越少。这种现象正是陈振濂先生所言 “隔”之所致。古人不然,他们的生活工作中的“文房四宝”与他们穿衣戴帽一样,不离左右,写字就是他们生活工作中的 一部分,缺少不了,不能不写,自然“水到渠成”者多,在自然不自然中得到了“千锤百炼”。而今我们要经常地投大量资金购买书画所需品、资料等。放弃名利地位、金钱争夺在灯红酒绿的另一个世界溯古、寻根。

古今这两种创作心理故然是矛盾的,同样是可以有机结合的。古人天天看的文字是“毛笔字”,写的也是“毛笔字”,生活在笔墨之间。“书法家”有着广阔肥沃的土壤,而笔墨与我们今天的生活基本无关,是在月球上种“牡丹”——无本之木,只是一种艺术门类。但我们有我们的优势,科学的发达,使我们可以看到更多、更广、更真、更久远的书法精品。还有我们今天的书法专著、报刊专门学校等丰富多彩,这样一对比与古人的差别无非就是写字的人群小了,写字的数量、时间少了。但我们接受的书法教育要高于古人,再加上我们的勤奋努力、刻苦研习,逐步接近“不隔”。

周俊杰先生说:“书法是这样一种艺术,一旦你接触到它,并投身于它,那么你一生便永远不会再离开它。”这句话道出了我们学书法者的心声。我们确实有决心能够克服所遇的困难和阻力。同时我们在人格的修养、美的冲动到技巧的修炼,追求完善,杰作自然而生。

猜你喜欢
深刻技巧创作
Jazz
求数列和的几个技巧
指正要有技巧
提问的技巧
一片树叶启情思
浅谈作文立意
网络思维:超越“深刻”的“浅薄”
例谈三角恒等变换的常用技巧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