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崎
【摘要】德彪西开创了一种新的音乐语言——印象主义音乐。这种语言风格是对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反叛,并且脱离了功能和声的桎梏,开拓了不同于三度叠置的和声的新颖音响结构,使不协和因素得到独立和加强;在曲式结构方面,印象主义音乐似乎更自由。所有这些都为现代音乐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印象派;平行和声;色彩;风格
19世纪后半叶,当资产阶级文化在思想上开始走向没落的时候,印象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方法首先出现在法国绘画界。1867年法国学术沙龙发表了莫奈著名油画《印象:日出》,此画立刻引起轩然大波,攻击者们把与莫奈一起研究新鲜的反传统画法画家包括比萨罗、马奈、德加和雷诺阿一并讽刺为“印象主义”。但这些画家接过这个称呼,宣称他们作品的对象并非实际存在的事物,而只是事物在画家头脑中的瞬间印象。在初期,印象主义画家们把注意力集中在阳光幻异的变化、闪烁发光的氛围和难于捉摸的色彩上,通过光与色的表现去唤醒别人同样的印象,使瞬间即逝的事物固定下来。由于德彪西与印象派诗人、画家的频繁接触,加上个人努力,他作品中的印象主义特点也日益增强。20世纪初是德彪西的多产时期,除管弦乐作品《牧神午后》、《夜曲》、《大海》外,在钢琴方面,作品更是丰硕,除《为钢琴而作》、《假面具》、《欢乐岛》外,组曲《版画集》、《意象集》则具有强烈的印象主义特色的代表作,晚期的钢琴曲《儿童乐园》、《二十四首前奏曲》则已达到印象主义钢琴音乐的顶峰。18、19世纪是功能和声发展到鼎盛时期,瓦格纳已经把功能和声发展到半音化极端,与瓦格纳的过分奢华的丰满相反,德彪西寻求的是一种更精巧、稀薄、飘逸的风格。由于印象派画家一直在努力尝试抓住光与色的运动,而音乐本身就是运动的艺术,所以几乎所有印象派画家最喜欢的意象都成为了德彪西的音乐,如水上的光线,云彩,雨中的花园,透过树叶的阳光等等,都在作曲家手中很快转变为音乐的表现。正如德彪西自己所说:“把五官所接受的所有印象变为音乐”。
尽管19世纪浪漫民族主义作曲家引进了各自的具有强烈民族的音乐语汇与形式,但音响结构仍以功能和声为基础,他们也不自觉地掉进“大调型”与“小调型”的深渊。20世纪初,印象主义音乐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是现代音乐革命一个符合逻辑的阶段。以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派作曲家,他们为寻求新颖的音乐形态与表现方法,为运用合适的语言来表现光与色的瞬间运动,采用了一系列的新颖的音乐表现手法。印象主义音乐在题材、调式、和声、织体、曲式等音乐基本构成的一切方面,创造性地进行了深刻的变革,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音乐世界。
1、使用全音阶。全音阶是将一个八度等分为六个全音级,因而一个八度只有两个全音阶。由于相邻各个音之间是大二度关系,所以音阶中就缺少纯五度(纯四度)、小二度(大七度)音程,也就不存在主音、属音的问题,同时也不存在不稳定 、稳定的倾向与解决,这样就造成飘忽不定和朦胧神秘的意境。德彪西不是首先使用全音阶的作曲家,李斯特、格林卡、里姆斯基—柯萨柯夫等人都用过他,但德彪西对全音阶的使用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成为印象主义音乐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典型的全音阶结构运用,在他的《前奏曲》第一辑第二首《帆》和第二集第十二首《焰火》中都有突出的表现。如,《帆》1?4小节:谱例1:
头到尾延绵不断。
2、使用五声音阶。五声音阶在东方各国盛行,在欧洲的一些民族也曾在历史上长期存在。但是由于大小调功能和声的出现与发展,并逐渐占有统治地位,本来处于原始状态的五声音阶反而被人们遗忘。以致德彪西广泛使用五声音阶时,反而成为异国情调的新颖音响了。例如《月光》的中段,谱例2:
上方是三度平行下行,下方是五声音阶式的流动,营造了月光随着水波荡漾的景象。《塔》、《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等一些作品中都因为使用了五声音阶而使音乐具有了东方色彩和韵味。
3、中古调式音阶的使用。中古音阶也不是新的结构,而是被遗忘的古调式。德彪西旧瓶装新酒,他从中古调式和奥尔加农的平行四度、五度、八度的进行中,提取新的灵感,创作了很多钢琴作品。例如,在《沉没的教堂》中,见谱例3 :
这一基本音程平行进行的奥尔加农方式被提高到新的高度, 整首乐曲以宏伟的音响达到极其生动的意境和效果。几个世纪以来,欧洲音乐以丰满的三,六度为中心,而德彪西却强调空洞的四五度音程,这一点对同时代的作曲家有着很大的影响,很多人纷纷仿效,然而德彪西又不停留在单纯利用空洞音程上,而常常运用踏板把持续音或和弦与瞬变性的经过音或和弦混合在一个音响结构内,在最简单音程中产生十分复杂的不协和效果。
4、平行和弦的运用。平行和弦是印象主义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平行和弦实际上为立体化的旋律,或者称和弦的旋律。打个比喻,它犹如一条多种平行颜色的彩带,虽然有好几种色彩,却仍然是一条彩带。平行和弦之所以由德彪西及其它印象派作曲家所先行,并已实际上变为印象派音乐的标志,其原因正在于这种和声语言不仅与传统和声比较起来,有着迥然不同的特点,而且还能表现印象派音乐中的那种朦胧的诗意与情趣。在传统和声中,声部进行以反向为佳,其次是保留一声部,最忌讳几个声部同时平行。然而在印象主义作品中,平行和弦或平行进行却成为创造新音响色彩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他的作品中,平行的方式大体上有:(1)音程的平行。在德彪西的《月光》中的外声部的平行八度进行。
见谱例4:
前奏曲《帆》中的平行大三度,见谱例1;还有在《金鱼》中的平行三度;(2)三和弦的平行,如《怪癖的拉文将军》第1—2 小节,见右手平行三和弦的进行。谱例5:
(4)双层或更多层的三和弦的复合平行,如《月光洒照亭台》;(5)分解三和弦的平行,如《雨中花园》、《格拉那达之夜》;(6)七和弦结构的平行,如《为钢琴而作》中的《萨拉班德舞曲》第1—4小节左手。见谱例7:
(7)其他不协和结构的平行,如《枯叶》中倒数第六小节是三和弦加小二度;
《水妖》中第6~7小节,左手是三全音加纯四度。见谱例8:
总之,从简单音程到复杂音响和弦结构,德彪西无不用来平行进行。平行进行也是摆脱功能和声的一种做法。
5、造型性的结构方式。瞬间的色彩变化与整体的不间断流动相结合是印象主义音乐的结构特征。 印象主义音乐在结构上打破了古典主义的句末终止式,四小节句型等等结构原则;而追求连贯的不间断的音的流动;打破了浪漫主义的长乐句和涨潮退潮等结构原则,印象主义音乐更喜欢寻找一种支离破碎的,片段性的乐句,然后将其精雕细刻地镶嵌拼拢,组织成花纹性的图案结构。如德彪西的《石楠树》,在乐曲中没有长乐句,只有一个个短小的音型在各个层次上穿插、重复、呼应、对话,几乎每一个音都被有机地组织在一定的旋律片段内。还有在前奏曲中的《帆》,乐曲开头只是几个碎片,第一个碎片,只有一点点就结束了。然后又出来一个新的碎片,这是一个完整的节奏,好似一个水的波纹,从头到尾延绵不断,在高音上好像有光线不断射出来,照在水面上的影子是帆在飘动,风一吹水就动,帆船上好似一个人在孤寂地歌唱。在这其中,有三幅图景:歌声、孤帆、水流,然后再把它们镶嵌在一起,这就是德彪西的音乐语言,他把一幅画呈现在你的面前,所以人们称他“钢琴画家”,在欣赏他的作品时,人们会有一种不同于其他作品的感受。
印象主义的重要特征在有些浪漫主义的作品中也有点显露,但德彪西把对于光线与色彩的追求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是个介于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间的一个具有双重性的风格特点。与浪漫主义的移情作用相比较,印象主义的光色浮动是一种反叛与革新,正是这种反叛与革新在浪漫主义与20世纪的现代音乐之间构架了一座桥梁。
【参考文献】
[1]《现代乐理教程》 童忠良 [M].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2]《钢琴演奏之道》 赵晓生 [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3]《西方音乐通史》 于润洋 [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和声的理论与应用》[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凌崎(1980--)男,硕士,孝感学院音乐学院教师,主要讲授钢琴和作曲基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