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变体理论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语言特色分析

2009-01-15 09:03左广明
文学与艺术 2009年12期
关键词:变体哈克吐温

【摘要】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以下简称《哈克》)中,马克·吐温大量溶合、提炼、吸收方言土语,运用了密苏里黑人土语、西南边疆地区的方言、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普通方言和儿童英语等多种语言变体。言为心声,语随人异,方言土语的妙用加强了这部小说的生活气息,突出了人物性格,使其中的各种人物栩栩如生,生动地表现了各地的地方特点和黑人的种族色彩,使作品中的人物个性更加鲜明。本文从语言变体理论的视角,详细分析了《哈克》的语言特点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哈克贝利·费恩历险;地域方言;种族方言;儿童语言

1. 引言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以其深邃的主题思想和独特的语言艺术而成为世界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而语言上的独特之处便是因人物而异的口语化语言变体的运用,特别是方言土语的运用。在马克·吐温的《哈克》之前,美国作家在其作品中使用的语言基本上是上层社会的标准语言变体。在《哈克》中,马克·吐温第一次成功地通篇使用人们生活中的口头语言,包括多种方言和黑人的土话,充分显示了这种语言在塑造人物、描写场景等方面的巨大表现力,也充分证明了地道的口语、方言以及儿童语言不仅完全可以进入文学作品,而且较之规范语言更优美、更鲜活、更具有现实感、更富于诗意、更能传神。因此,《哈克》能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界公认的顶峰之作,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与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是分不开的。本文拟从语言变体理论的视角,剖析《哈克》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魅力。

2.语言变体理论概述

2.1 语言变体的内涵

事实表明,一方面,同一门语言的言者并不以相同的方式说这门语言,另一方面,同一个人所使用的语言也会随着交际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一门语言的概念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同一门语言存在不同类别,这就是语言变体。一门语言的变体是该语言的一般概念的实际体现。

2.2 语言变体的主要类别

Michael Swan(1992)认为语言变体的类别主要与使用者相关。不同的语言个体、社会背景及地域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语言变体。比如地域语言变体、社会语言变体、年龄语言变体、种族语言变体等。

地域方言变体

地域方言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理区域的人所使用的语言变体。人们发现,地域方言的边界往往与山脉、河流或沼泽这样的地理障碍相结合。

社会方言变体

社会阶层方言,或社会方言是指具有某一特定社会阶层特征的语言变体。两个在同一地理区域出生长大,操同样地域方言的人可能因为一些社会因素而以不同的方式说话。他们的社会背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影响着他们对于语言形式的选择,并且他们所使用的语言特征也揭示了他们的身份。

种族方言变体

种族方言是其实是一个不同于地域差别的社会方言,主要是指那些经历过像种族歧视或隔离而被社会孤立的以及没有多少特权的人群所使用的语言。

年龄语言变体

人们已经注意到,在许多社区中,老一代人所使用的语言与年轻一代的语言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某些语言特征在一代人的语言中出现的频率要比一代人中的更高,最显著的差异是在词汇层。

2.3语言变体产生的主要原因

语言变体是语言与当地文化不断交融的过程中逐渐被民族化、本土化而渐成的语言体系。以英语为例,Kachru指出:“英语一旦在某一地区被采用,不论其目的是科学、技术、文学还是获得名望、地位或是现代化,它就会经受一个再生过程,部分是语言上的再生,部分是文化上的再生”。这种再生过程就是英语的本土化。本土化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语音而言,语言只要“让人不费劲便能听懂”即可;其次,在词汇方面,各地各民族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有事物需要表达,形成区域性英语词汇不可避免;第三,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对英语学习者的语篇产生影响。第四,社会背景的差异而使各变体的语法存在差异,各变体间的语法差异不算大,但确实存在,且新的差异还在继续不断地产生。

2.4 语言变体与文学创作

说话人的身份、地位、年龄甚至性别等个人因素以及交际背景都会对语言运用产生极大的制约作用,从而使语言产生变异,产生各种“语言变体”,这种变体可反映在词汇、语法、语音等诸方面。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往往正是通过各种语言变体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反映社会现实的。

语言的使用是一门艺术,贵在得体,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时道理亦如此。语如其人,让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而非千人一面,众口一词,人物形象才显得生动具体,真实可信。

3.《哈克》中语言变体的灵活使用及其分析

小说《哈克》主要以十九世纪中叶密西西比河流域美国西部人民进取、开拓和追寻自由的艰辛生活为创作背景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当地居民的英语不同于美国的标准英语,这种因地域不同而形成的方言变体,称之为地理方言变体。哈克贝利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它使用的语言是儿童语言,因而属于儿童语言变体范畴。哈克语言的突出特点是没有受过教育,而文化修养又会影响一个人的语言,这便形成了社会方言变体。象哈克这样一个生长在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没有受过教育的孩子说出的话便成了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地理方言与社会方言的综合体,其语言习惯与语言特色更有别于周围其他人与其它地区的语言。吉姆是《哈克》中塑造的一个重要人物形象,文中的黑奴吉姆被刻画成了一个有血有肉、追求自由的真正的人,其中,黑人英语的运用对于吉姆的形象刻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黑人英语属于种族方言变体,其实它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变体。因此,多种语言变体的灵活使用和巧妙安排塑造了《哈克》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1 地域、社会和种族语言变体的混合使用

地域语言变体、社会语言变体和种族语言变体三者有很多交叉之处,因为人们生活的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所以地域方言往往会烙上社会方言的印迹,而种族方言严格来说就是一种社会方言。

3.1.1 地域语言变体的使用

《哈克》语言的一个显著特色体是区域语言变体(即土语方言)的使用。这种土语方言常给读者的阅读造成理解困难,甚至使读者的阅读变成对语言密码的破解。小说中的吉姆生长于黑人居住地,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培植了他独特的地域方言,以吉姆的一段话为例:

Yo ole father doan know, yit, what hes a-gwyne to do.Sometime she spec hell go ‘way, en den agin he spec hell stay.De bes way is to res easy en let de ole man take his own way.Deys two angels hovein roun bout him. One uv em is white en shiny, en tother one is black. De white one gits him to go right, a little while, den de black one sail in en bust it all up. A body cant tell, yit, which one gwyne to fetch him at de las. But you is all right. You gwyne to have considable trouble in yo life, en considable joy. Sometimes you gwyne to git hirt, en sometimes you gwyne to git sick; but every time yous gwyne to git well agin. Deys two gals flyin bout you in yo life. One uv ems lighten tother one is dark. One is rich en tother is po. Yous gwyne tomarry de po one fust en de rich one by – en – by. You wants to keep way fum de water as much as you kin, en dont run no resk, kase its down in de bill dat yous gwyne to git hung. (p. 68)

吉姆的话无论是在单词拼写还是语法上都与标准英语变体有着很大的差别。在拼写上,绝大部分单词都含有字母的省略,如your, away, best, round, about, them, the other, considerable, flying, poor 分别写成yo, ‘way, bes, roun, ‘bout, ‘em, ‘tother,considable, flyin, po,或与规范英语完全不同,如old, yet, going, speak, then, there, get, hurt, girls, first, from, because 分别写成ole, yit, gwyne, spec, den, dey, git, hirt, gals, fust, fum, kase。在动词的人称与数上,动词的单、复数形式不分,如用dont 代替doesnt, 用is 代替are, 用sail 代替sails, 用wants代替want。在语句结构上,常常省略动词be, 如用which one going to fetch him 代替which one is going to fetch him, 用you going to 代替you are going to。其他不规范之处如:将he说成she,将短语at last说成at the last。此外,吉姆的土话也有与哈克贝利的叙述语言相类似的不规范现象,如在动词的现在分词前加不定冠词a,如a-going,用双重否定表示否定,如dont run no risk。

这些充满地域特色的土语方言在吉姆和小说中许多其他人物的语言中是比较普遍的。这种普遍的不规范现象正是他们语言的独特之处。他们的语言是地道的黑人土话,是活生生的地方方言,甚至是黑人俚语,完全符合人物的身份,有利于作品的人物刻画,也充分展示出了方言土语的独特魅力,给《哈克》带来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大大增强了小说的韵味。

3.1.2 社会及种族语言变体的使用

马克·吐温为了在作品中生动真实地反映19世纪美国中西部的社会生活,塑造黑人吉姆这个主人公的人物形象,精心运用了大量与之相应的不规范英语中独具特色的黑人英语,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效果。 例如,在密西西比河的漂流中,哈克与吉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当在河上遇到盘查逃跑黑奴的巡逻队时,哈克的同情心与当时的社会道德观念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他善良的本性受到了当时社会实行的蓄奴制和根深蒂固的种族观念的挑战。小哈克抵挡不住必须维护蓄奴制的传统道德观念的“良心谴责”,决定“改邪归正”,于是准备划船上岸告发吉姆,而吉姆却以为哈克是去看是否到了他的目的地开罗,于是满怀感激地说:“Pooty soon Ill be a - shoutn for joy , en Ill say , its all on accounts oHuck ; Is a free man , en I couldnt ever ben free ef it hadnben for Huck ; Huck done it . Jim wont ever forgit you , Huck ; yous de bes frenJims ever had; en yous de only frenole Jims got now.”[P:146 ]

在上文中,吉姆使用了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变异特殊的黑人英语。具体表现如下两个方面。

a. 不规范发音和用词

pooty: pretty;shoutn: shouting;oHuck: old Huck;en: and;ben: been;ef:if;hadn: hadnt;forgit: forget;de: the;bes: best;fren: friend;ole: old。

b. 不规范语法

Is a free man. . . : Im a free man. . .;. . . Huck done it: . . . Huck has done it;. . . yous de bes frenJims ever had. . .: youre de bes frenJims ever had. . .;. . . en yous de only frenole Jims got now. . . : . . . en youre de only frenole Jims got now. . .。

黑人英语经长期流传,已成为英语中颇具代表性的语言变体之一。黑人英语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语言变体,看似杂乱无章,其实有章可循。如发音时常常吞掉单词的某个音节或音素,在文字记录时通常用“”表示,如:shoutn : shouting;oHuck : old Huck ;hadn: hadnt; fren : riend 等等。在语法上,黑人英语常常将“is”视作“万能be动词”:Is a free man. . . : Im a free man. . .;yous de bes frenJims ever had. . . : youre de bes frenJims ever had. . . 等等;而在完成式结构中常省略助动词: . . . Huck done it : . . .Huck has done it 等等。

马克·吐温用特有的种族语言变体---黑人英语塑造吉姆的形象,可谓是独具匠心,事半功倍。一方面,通过语法和语音等出现变异的特殊的黑人英语,加强了吉姆受教育程度低,生活环境恶劣,社会地位低的形象。这段短短的表白,还表明了身处恶境的吉姆乐观、信任朋友等的宝贵品质。另一方面,对吉姆的品质的塑造,也就是黑奴优秀品质的肯定和赞扬,从而表达了作家提倡自由平等,反对种族歧视压迫的民主思想。

3.2 年龄语言变体的使用

《哈克》语言的特色之二表现在故事主人公哈克贝利的叙述语言上。作为一个没有接受过多少教育的十三、四岁的流浪少年,哈克贝利的叙述语言常常与标准英语变体有较大的差别,是标准英语的一种年龄变体,具体体现在它对语法常规的打破和词汇的变异上。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3.2.1语法常规的打破和词汇的变异

《哈克》的语言特色之二表现在故事主人公哈克贝利的叙述语言上。作为一个没有接受过多少教育的十三、四岁的流浪少年,哈克贝利的叙述语言常常与标准英语变体有较大的差别,是标准英语的一种年龄变体,具体体现在它对语法常规的打破和词汇的变异上。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名词+人称代词”作主语,其中名词与人称代词的所指相同。如:a. But Tom Sawyer, he hunted me up and said he was going to start a band of robbers. (p.49);b. Miss Watson she kept pecking at me, and it got tiresome and lonesome. (p.49)。

(2)用双重否定表示否定。按常规,“双重否定”表示肯定意思,即人人皆知的“双重否定”等于肯定。但哈克语言中的双重否定的句式从上下文及他所要表达的意图来看,明显地表示否定意思而不表示肯定意思。如:a. He got so he wouldnt hardly notice the other niggers. (p.54);b. We hadnt robbed nobody, we hadnt killed any people. (p.189)。使用“双重否定”形式。

(3)形容词用作副词,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如:a. And the leaves rustled in the woods ever so mournful. (p.51);b. Whenever I got uncommon tired, I played hookey. (p.65);c. But it was awful funny. (p.214);d. So Tom he thanked them very hearty and handsome. (p. 298);e. They cussed him considerable. (p.360)。

(4)用动词“be”的单数形式代替其复数形式。如:a. They talked it over, and they was going to rule me out. (p.56);b. All the streets and lanes was just mud. (p.202);c. The nearer it got to noon that day, the thicker and thicker was the wagons and horses in the streets. (p.203);d. And the three girls was standing in the door. (p.227);e. The windows and dooryards was full. (p.227)。

(5)句子缺少谓语动词,或谓语部分不全,或以副词充当谓语动词。如:

a. And then I out and looked around a bunch of willows. (p.83);b. Ill up and tell the truth this time. (p.253);c. What you going to do about the servant-girl? (p.341);d. I been there before. (p.369)。

(6)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分词用来代替其过去式,或其过去式用来代替其过去分词。如:a. Just then Jim begun to breathe heavy; next he begun to snore. (p.54);b. As soon as they was out, I sung out to Buck and told him.(p.174);c. Then we hung up our signal lantern. (p.176);d. I done it and he done the same. (p.216)。

(7) 时态不一致的问题。哈克在叙述过去发生的事情时,总是在叙述之中习惯性地用几个现在时动词形式。如:“a. When we was three or four hundred yards down stream, we see (= saw) the lantern show (=showed) like a little spark at the texas door , for a second , and we knowed by that. . .(p.69) b. I give (= gave) his shoulder two or three little shoves, and begun to cry. (p.90)”

(8) 错词的使用。由于文化水平所限,哈克只知道某些单词的模糊发音,对其正确的发音没有十分的把握,故错词百出。如:“a. . . .no, indeedy (= indeed), we would be in that same old town again.(p.136) b. Les (=Lets) land on her, Jim. b. . . .and oh, he was the best cretur (= creature).(p.144) c. . . . and a lot of books, and a spyglass, and three boxes of seegars (= cigars).(p.190)”

(9)在双音节形容词后加er 构成其比较级, 加-est 构成其最高级。如:a. . . . and said it was the most thrillingest one that ever was.(p.214);b. He was the innocentest. (p.297)。

(10)副词修饰语置于句子最后,前面以逗号隔开。如:a. It was very curious, somehow. (p. 66);b. I didnt want to go to school much, before. (p.74);c. I just give up, then. (p.138);13. Her face would give them a hint, sure. (p.240);d. It jolted her up like everything, of course. (p.253);e. And he didnt know how to make letters, besides. (p.333);f. And we didnt seem to make no headway, hardly. (p.333)。

与众不同的儿童语言是使哈克成为人人喜欢的文学形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通过其语言,一个活泼好动、天真聪明、热爱自由、不满现实的孩子哈克跃然纸上。如果没有丰富的儿童心理、儿童语言和儿童教育方面的知识,没有切身的体验和细致的观察以及高超的艺术技巧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种语言来的。新批评派大师克里恩斯·勃格克斯和罗伯特·华伦说:“马克·吐温写哈克用的是哈克自己的口语,仿佛粗俗,实乃神奇”,而没有使用刻板的带有作者本人语言习惯的叙述人( narrator) 的语言。用哈克的口语写,使“感情与事件融合”、“形式与效果一致”,从而创造了马克·吐温独特的语言创作风格。

3.2.2 缺词断句的不成熟英语

儿童英语除了出现语法、词汇等变异,还充斥大量缺少连词的断句(choppy English)或缺少句子成分的不完整句(incomplete sentence)和不正规、不成熟英语(immature English)。如,I didnt answer up prompt . I tried to, but the words wouldnt come. I tried , for a second or two , to brace up and out with it , but I warnt man enough-hadnt the spunk of a rabbit . I see I was weakening; so I just give up trying, and up and says - Hes white. (P.147)。

从这段缺词断句的不成熟英语的叙述中,一个天真可爱的乡下孩子的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由于作品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哈克坦率、幽默、善良和机灵的性格还通过这段叙述传神地表现了出来。本段话生动地表现了哈克因年龄、受教育程度的制约而在措辞和断句等方面不尽规范的情况,把哈克的孩子气表现得十分真实形象。

3.2.3语言与儿童的思维的吻合

《哈克》中的年龄语言变体同样表现在与儿童的思维相吻合的语言的运用。试看以下这段话:

Boggs throws up both of his hands, and says, “O Lord, dont shoot!” Bang! goes the first shot, and he staggers back clawing at the air bang! goes the second one, and he tumbles backwards onto the ground, heavy and solid, with his arms spread out.(p.205)

以上这段语言的显著特色是使用口语表达法,与哈克贝利的思维完全相吻合。作为少年儿童的哈克贝利,思维模式简单而直接,因而他的语言也同样结构简单,多为短句,且以简单句和并列句居多。上段中的“Bang! goes the first shot, and he staggers back clawing at the air – bang! goes the second one . . .” 就完全是儿童的日常语言。作品中这样的语言俯拾皆是,构成了《哈克》语言的一个明显特征。

4. 结束语

马克·吐温在《哈克》中地域方言、种族方言和儿童英语等多种语言变体的灵活使用和处理,为推进故事情节和成功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一箭双雕的重要作用。他第一次将口语、方言变成了文学语言,使美国散文真正独树一帜,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更具有美国特色,散发出新大陆的清新气息,为美国文学开创了新的文风。这无疑是马克·吐温对美国文学的极大贡献。在美国文学史上,马克·吐温真正开始摆脱欧洲文学尤其是英国文学的控制,摆脱了从欧洲文学中拿来的咬文嚼字、脱离实际的“文学语言”,开创了真正的美国文学。就如林肯解放了奴隶,而马克·吐温解放了美国文学中的语言,因此马克·吐温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这一切都无可争辩地证明了《哈克》语言的巨大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Mark Twa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94.

[2] Kachru B. B. English in the World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作者简介:左广明(1966.12--),男,淮阴工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江苏沭阳人,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

An Analysis of language features of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Based on Language Variety

(Zuo Guangmi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223003, Jiangsu)

【Abstract】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Mark Twain refined and absorbed many dialects from southwestern frontier, the Mississippi Valley, Missouri and child language. The artful usages of these dialects made the story strong smack of everyday life, highlighted the characters personality and represent race color and native features of black people, which got all kinds of characters more vivi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variety, language features and artistic charm of the story is analyzed at length.

【Keywords】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Regional dialect;Regional dialect;childrens language

猜你喜欢
变体哈克吐温
Delta-omicron混合变体被证实
“德尔塔克戎”变体首次证实
哈克萨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
真正的强者
耀变体的分类及辐射模型
耀变体的分类及辐射模型
布哈克历险记
滑稽透顶的“疯子”
王子与贫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