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科豪 刘 虹
【摘要】本文通过将小说中的妇女形象从物质和精神的角度归纳为底层妇女形象和中间状态妇女形象,阐述了鲁迅小说中妇女命运的悲剧性,从而反映出鲁迅先生对中国妇女问题关注的深刻性,同时也揭示出旧中国妇女命运整体时代的悲剧性。
【关键词】悲剧命运;反封建思想;妇女形象
在中国的现代文学领域,鲁迅的小说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高峰。“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①,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除了有农村农民题材和知识分子的题材外,妇女题材也在小说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如:《明天》中的单四嫂子,《阿Q正传》中的吴妈,《祝福》中的祥林嫂,《离婚》中的爱姑,《伤逝》中的子君、《故乡》中的豆府西施杨二嫂等,本文通过对鲁迅先生妇女形象的分析,探讨其悲剧的命运,以挖掘出妇女形象在鲁迅作品中的深刻内涵及更好的理解鲁迅先生反封建思想的深刻性。
一、底层妇女命运的悲歌
鲁迅先生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开掘出一个深刻的命题“封建社会吃人”,那么在鲁迅小说世界中,底层的妇女就成了在强大的封建社会面前“被吃”的对象。其命运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而显出其悲惨,同时也将笔融伸向了人物灵魂的深处,揭示出人内心世界的痛楚和麻木。《祝福》中的祥林嫂,《明天》中的单四嫂子等一系列的妇女形象都承受生活煎熬,富于悲剧色彩,从而也成了封建吃人社会的牺牲品。
祥林嫂可谓是中国底层妇女的典型代表,她是善良、勤劳的,力气又大,所以是很受鲁四老爷喜欢的,只是后来由于命运的打击和挫折,使她显得麻木且怠慢。对于祥林嫂,她也并非没有向命运反抗过,但结果也只有失败,生活在厚重的封建氛围下的她反抗也是无力的。祥林嫂的悲剧的不仅是祥林嫂个人的悲剧,在封建社会里,本身就有许多如同祥林嫂一样的人,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不是由哪一个人造成的,而是在一个封建道德伦理的牢笼中,一个综合力量的结果使得祥林嫂最后的命运是“老了”。《明天》中单四嫂子,单四嫂子是又一个苦命的底层妇女,宝儿的夭亡使她内心的寂寞和苦痛永远无法疗愈。一个女人的命运,达到了像单四嫂子这样也是悲惨之极,人生最大的不幸——丧失失子同时出现在她面前。
对于鲁迅小说中的底层妇女形象的命运悲剧,祥林嫂与单四嫂子可以说是作者刻画较多的典型。在其它的妇女形象中,也体现出作者的反封建的意识,这些妇女其实也受封建枷锁的束缚而本身并未察觉,却仍然用一套封建枷索去束缚别人,只不过在物质上他们稍微的好过一点,精神上都是一样的被网住。《风波》中九斤老太的一句“一代不如一代”深深的烙上了一个维护正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印记。而在《药》中的华大妈,夏四奶奶的命运,都是老来失子,却形成不同的对比,一个儿子吃“人血馒头”以治病,另一个却被吃。也符合鲁迅先生所说的“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②
可以说,这些妇女是可怜的,却也是可悲的,最后也被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所无声的吞没,命运呈现出悲剧色彩。
二、中间状态妇女命运的悲剧
前面所述的祥林嫂等是底层妇女的代表,那么在鲁迅小说中还有一些妇女并非完全属于这这种,她们处于一种中间状态,如《明天》中的王九妈、《风波》中的七斤嫂,八一嫂,《祝福》中的四婶等等,这些妇女形象命运没有祥林嫂那样悲惨,性格上也没有爱姑那种反抗的精神,物质上不算太穷苦,思想上也不太激进,可将之划为中间状态的妇女形象。
为什么说她们的命运也具有悲剧色彩呢?这是因为首先虽然他们不至于命运悲惨之极,但是他们经济也不是很富裕,她们大多生活在农村里,自然也并非地主阶级,虽然经济上能够独立,却仍也只能算温饱,如七斤嫂等人。条件是好一点的也只有像四婶这样的住户,还可以请得起人做祝福,而且在家中也没有完全摆脱从夫的地位,大多“家景总有些黯淡”。他们的悲剧,更主要也是集中在她们思想上的悲剧性。
这些中间状态的妇女形象,都是从封建社会中走来,并且不自觉的成了封建礼教的执行者,四婶因祥林嫂再嫁而不再让她准备祝福,自然给祥林嫂带来心灵上的创伤,而且她们自身也没有意识到个人情感的冷漠,王九妈对单四嫂子虚伪的关怀,四婶再也不提祥林嫂了。在她们身上,看到的是封建礼教的一整套陈规,她们总是用这套思想去限制别人,去评价别人,来创造着一个无形的冷酷的网。正是由于有这样的封建思想的维护者,才使得整个妇女的命运难以改变,其本身的后果就是他们生活在自己编织的网里,这个网即约束别人的命运,同时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不幸。这也正是鲁迅先生所要批判的,要解放妇女的命运,要使妇女命运从封建旧壳中脱胎出来,必须要打破他们的维护者。鲁迅先生发表《我之节烈观》指斥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大声疾呼“要除去世上害人害己的昏迷和强暴”,“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
这些妇女形象的悲剧也还在她们本身思想的不觉悟和封建思想的顽固,一场辩子风波使七斤嫂也惊慌了好久,四婶宁愿自己亲手做祝福的事情也不要祥林嫂来帮忙了,《明天》中的王九妈也只是麻木的帮单四嫂子打点着宝儿的后事,鲁迅先生曾说过,“我想,现在的办法,首先还得用那几年以前《新青年》上已经说过的‘思想革命。就是这一句话,虽然未免可悲,但我以为出此没有别的办法。”③这些妇女形象在制造别人的悲剧同时也造就成了他们自己不觉悟的悲剧。
鲁迅先生描写妇女命运悲剧,不单以外部冲突着笔,更主要的是侧重于人物的内心世界,鲁迅先生利用内心世界的描写表现出悲剧主人公心灵的震颤、灵魂的痛苦,从而将笔伸进封建思想毒素的最深处,表现出反封建的深刻性和独到性。前面已分析祥林嫂的苦痛,长期受着精神的磨难和迫害,存在对鬼魂的疑问,反映出她心灵深处的悲剧性;子君追求自由,幸福,探求新生活之路,然而在封建氛围沉重的旧中国,等待她的只能是探求幻灭后的悲哀,她曾经那么无畏的走出旧家庭,却又无奈的回到旧家庭。因为非常实际的生活:涓生的失业,温饱的担忧,乃至爱情的枯萎,使得子君日益沉默,“常觉得凄苦和无聊,甚至不大愿意开口。”最后低着头,踏着出走时的路回去了。作者让涓生从旁述出,透过涓生的手记看到子君思想历程的变化,希望与幻灭时时折磨着这个新女性的灵魂。她曾追求个性解放,那样满怀信心地去开拓新生活,然而社会无情地扑灭了她的希望之光,把她扔回到了冰冷的世界里,在寂寞中离去。通过对这些妇女命运的分析,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反封建的深刻与犀利。
三、无奈“绝望”者的反抗悲剧
在鲁迅先生的妇女形象中,也并非所有妇女都是社会底层的,也并非都是逆来顺受者,她们中有性格好强者,有接受过新思想者,甚至还有神话中的女强人,然而,这些形象的命运也并非能寻求自我解放。反抗者的结果也是以失败而告终,最后留下的也只是无奈的屈从。
《离婚》中的爱姑与上述底层妇女形象不同,她的生活也没有祥林嫂那样的贫困,尤其是在性格方面,不是一个很软弱的人,而是以一个好强者面目出现。她性格直爽,大胆泼辣,即受了辛亥革命以来男女平等新思想的影响,又有着反抗的本性。丈夫要离弃她,她就闹了三年,并且语言也刚强有力,“小畜生姘上了小寡妇,就不要我,事情有这么容易的?‘老畜生只知道帮儿子,也不要我,好容易呀!”这样的话语在当时妇女身上是非一般人所能够接受的并且也很难说出来的。但是就是爱姑这样一个新的形象,后来也承认“七大人实在威严,”就这样,一个反抗者就在无声无息中在封建势力面前失败了。
如果说爱姑的反抗还只是一般妇女争取幸福的话,那么《伤逝》中的子君就有着时代的意义。这是鲁迅先生的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爱情题材在鲁迅先生作品中并不多,此篇可谓独者,然而正是这篇小说表明鲁迅先生关注社会问题从婚姻转移到情感上来了。尤其是关注青年人的思想情感上来,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并不是一般的妇女,而是一个在新思想鼓舞下的新型的知识分子,她能为了爱情,冲出封建樊篱,争取自由爱情,敢于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惊世之语,可见其思想解放自由的彻底性。然而,事情也并非想像的顺利,爱情的喜悦在当时的环境下却是悲剧的开始。
子君是一个崭新的妇女形象,在物质和精神上她都不同于单四嫂子和祥林嫂,她有知识,有理想,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而且她的反抗是主动的,有意识的,积极的。然而,她的命运最终也是悲剧的,也难逃青春早逝的命运。子君的命运,可以说是当时时代青年的悲剧,因为封建势力依然是很强大的,青年自由恋爱依然是不被社会所容忍,每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对于子君的悲剧,除了封建势力的阻拦外,她个人的思想也是使得他命运朝悲剧方向发展。她只是把狭窄的个人天地当作情感完全的寄托,而后来所做的“日夜操心”的事如做菜,饲养叭儿狗和油鸡们等等,以及为小事的争斗而“不快活”,表明子君的思想还生活在自己婚姻理想中,而没有正视生活,用心来爱涓生,去认真的面对生活来共同创造爱情的幸福生活,所以最终也变得庸俗空虚,胆怯虚弱起来,与涓生开始有发真正的隔膜,爱情也退色,最后也只有回到父亲的封建家庭中,在无爱的封建牢笼中凄惨的死去,悲剧也就发生了。
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中说:“社会制度没有变革,也没有经济权,即使家娜拉 似个性觉醒而走到社会上去了,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④经济是基础,经济的不独立也决定其反抗的不彻底,子君的反抗也是不彻底的。子君的形象及命运也正表明鲁迅先生认识到,社会制度没有根本改变,就没有真正意义的个人幸福。
在中国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鲁迅先生对中国妇女命运的关注是深刻的,小说中妇女命运的悲剧描写,构成了鲁迅先生反封建思想主题的重要一面。通过这些妇女的悲剧命运,使人们看到封建思想的毒害之深,并且,鲁迅先生所关注的妇女问题也在当今时代依然存在,封建思想和枷锁在时代更替的情况下依然在人们思想上起着作用,从而也是造成了许多的命运悲剧,批判的笔锋可谓犀利和深远,可以这样说,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即有其思想的深刻性,又有时代性,是鲁迅先生为中国现代文学下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朱栋霖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第1版
[2]《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仿徨》综论.王富仁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出版
[4]《鲁迅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5]《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作者简介:
王科豪(1979--),男,汉族,湖南岳阳人,本科,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
刘虹(1980--),女,汉族 ,湖南岳阳人 ,硕士 ,厦门市槟榔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