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优良环境,培养和谐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

2009-01-14 09:12刘晨霞
商情 2009年30期
关键词:培养人才师资建设

刘晨霞

[摘要]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高级人才培养的职能。近些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有了高速发展,但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个高校工作中心是我们不能动摇的。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谈及如何创设优良人才培养环境、培养和谐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关键词]高教职能 培养人才 质的提高 师资建设

在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更应该坚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把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作为高校工作的重心。那么,什么才是较好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的参与者应该如何为大学生和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呢?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原有的被异化的教育观,培养大学生的人文观念,教育学生成“人”成“才”

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的高素质高能力的专门人才。然而,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系之下,教育观被异化,我们往往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重要标准,高考成为选拔大学生的唯一途径,这就造成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使得很多学生不能做到全面、和谐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变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培养观念

当今党中央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在高教活动中,倡导以人为本就是强调要以学生作为一切高校活动的中心,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现在,不少大学里,很多决策者和教育者也在提出素质教育,笔者认为有些素质教育严格意义上说其实质还是应试教育,教师只是在传授给他们一些知识,期末出张卷子一考,靠分数来评判学生。大学教育从本质上说应该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而原有的有见于“齐”,无见于“奇”的教育观念,是与科学发展观相违背的,必须予以摒弃,应该做的是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让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学会反思和批判,不要只是亦步亦趋地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由求同思维发展为求异思维,这样大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真正学到一些知识,更加具有创新性和创造精神,这样人才培养理念才是与科学发展观相吻合的。

2.培养大学生,应该先让其成“人”,再让其成“才”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先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成“人”的教育,然后施以“才”的教育。首先让大学生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让他们不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在毕业之后能够有利于社会,服务于人民,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这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加强人文精神方面的培养。然后才是对大学生进行成“才”的教育,这时就要根据大学生不同的专业进行专业教育,传授较深的、较难的学科专业知识,进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注重高等教育质的提高,加强学科建设,改善人才培养环境

现在,社会人士质疑扩招之后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他们认为,现在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和在校生数量有了很大程度地提高,但是质量提高得不多。其实,近些年来我们高等教育的质量也是在提高的,据有关统计数字表明,近几年高校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要比扩招之前总体上还是有很大程度提高的,只不过在某些方面还需要质的提高。

1.加强各个高校特色学科建设,创出高校自身发展特色

加强各个重点学科的建设,各个学校的特色专业是学校的立足之本,事实证明,大而全的模式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近年来,由于受高校合并和市场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致使出现了一些学科的虚假繁荣,例如英语和计算机专业。这种重复建设,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为了避免这样的现象发生,一方面靠政策的引导,一方面靠高校教学和学科设置理念的转变。“有所为,有所不为”应当成为高校学科建设发展的理念。找重点,深发展,成规模,见成效是高等教育特色学科发展的思路,高校学科建设应该定好位,根据自己本校的实际情况做好自己的特别专业。

2.要科学和理性地发展热门专业

各所高校在设置学科专业的时候,对于那些社会需求比较大的专业,例如外语和经贸类,在学科建设发展之前,应该做好科学地调查研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对此专业的需求和学校的师资水平,制定培养和招生计划,适度控制专业招生规模,做完科学的调查和论证之后,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科建设理念,培养社会上急需人才。

3.学科发展要做到统筹兼顾,在发展特色专业和热门专业的同时,要扶持一些被现实社会所冷落的一些人文学科和冷门专业

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个学科都要统筹兼顾,共同发展。由于收到社会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高校各个专业发展不均衡极其明显,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对于那些冷门专业,政府和高校应该予以一定的扶持和政策倾斜,以促其学科正常发展。其实每一门学科的开设都是有作用的,是社会需要的,或是在一些特定历史时期,或是因为其与现在社会的发展有些不相适应,特别是现在一些社会需要不大的科目,例如历史学、哲学、考古学等等这些冷门学科,但应该看到这些科目在社会发展进步和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有必要培养和发展这些学科,而不是忽视和消除这些学科,这才能促进高校各学科的和谐发展。

三、优化大学教师的师资结构,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清华大学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梅贻琦先生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一句话很形象、直观地道出了大师对大学和大学生的重要作用。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教师在高等教育活动中担负着极为重要的责任,一方面要教好书,另一方面要做好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有创新素质的教师。新视野下,高校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既包括业务方面修养的提高,也包括思想道德方面的提高。

1.高校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关键在于落实到人才选拔、任用和培养之中

首先,大学在选拔教师时应该注重考察“准”引进的人才是否具有极强的事业心,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较好的教育教学技能,而不仅仅是唯“学历”是举,这是极为关键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批教育者和指导者来说,教师对大学生敬业精神和事业心的培养比对他们进行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因此,任用大学教师,道德品质很重要。当然学历和科研能力也是选拔大学教师的重要标准,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有时候需要不拘一格聘人才。

培养教师比选拔任用教师更为重要。挖掘内部潜力,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具体来说,一方面,各个高校应该加强对教师进行职后培训,因为高校教师需要接受一些本学科最为先进的知识,而现代社会,知识大爆炸,科学和技术更新很快,因此要求高校教师要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实行“送出去”,为教师多提供进修的机会,高效还要做到“请进来”,不仅要经常邀请一些外校的知名专家和教授到校为本校教师开设一些讲座,同时也要效仿中国古代书院的“讲会”制度,互相交换一些老师或者是鼓励一些外校教师在本校开设一些课程,这样做可以打破各个高校封闭的办学理念,加强不同高校之间交流,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2.大力保持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但是,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人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或其它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跳槽,是无可厚非的。摆在大学管理者面前的很头疼的问题就是如何留得住那些教育工作者,如何有效地防止教师的外流?总的来说,要求高校管理者应该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为其提供进修的机会,使得他们能够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高等教育和各高校应该加快高校人事制度步伐,完善高校教师职称和职务晋升机制,可以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让教师更安心、更愉悦工作。

教师的选拔、聘用和发展以及教师队伍的稳定,最根本目的就是要服务于高等教育培养人才这一目标,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色的人才,唯有勇于创新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意识的大学生,因此大力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我国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金一鸣.教育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石中英.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价值观研究.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4).

猜你喜欢
培养人才师资建设
浅析中职农林牧渔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注重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借鉴国外经验探索中医药类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关于不同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提高师资水平的思考
关于强化区县公务员培训师资建设的几点建议
转型时期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探究
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究
基于中小学书法教育实施背景下的师资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师资建设中孝德文化的渗透与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