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雄
中央提出建立“和谐社会”的理念之后,“和谐”这个词不绝于耳,已经成为国人的流行语之一了。中国的汉字是象形字,从字的结构,就可以大致理解这个字的意思。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和”的本义是风调雨顺。“和”的左边是“禾”,是粮食的意思;另一边是“口”,指的是人的嘴,“和”的意思就是人人有饭吃。“谐”,是“言”字旁,说话的意思;另一边是一个“皆”,指的是“所有人”,“谐”就是指所有的人都可以说话。因此,简单地说,所谓“和谐”,就是吃饱肚子自由地说话;往深里说,“和谐”就是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也是和谐社会重要的文化内涵。作为传统哲学范畴的中庸,其完整意义包括中、和两个方面。“中”表示采取正确的方法,“和”反映达到理想的目的。《中庸》里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谓“执中致和”,就是通过正确的方法,实现美好的理想,达到事物发展的最佳境界。“和谐”,描述的是事物的内在联系,是事物内在联系规律的精髓,是事物存在的本质特征,是事物静止的一种表现形式。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存在的也都是和谐的。没有事物的和谐,也就不会有事物的存在。
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一种工作环境之中,工作业绩的好坏、心情的好坏,与和谐的工作环境是分不开的。这种和谐不是自然就会产生的,而是需要组织中的每个成员共同来营造,每个人都有责任维护组织的团结,为和谐的工作环境作出努力。
总体目标
这个目标说大很大,说小也很小;说难很难,说易也很易。一般来说,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主要出于以下四个目的:
团队和谐相处。大家在一起共事,相互间千万不要疙疙瘩瘩,还是要相互尊重,相互补台,好好相处。
个人心情舒畅。处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中,个人的心情就会舒畅,极有益于身心健康,进而促进工作业绩的提升。
企业健康发展。企业最讲究团队合作,因而最看重组织的作用,各种组织的工作氛围和谐了,整个企业的发展就有了一个组织保障,健康发展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进退自如收放。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每个人最终都会离开现有的工作岗位,在离岗或分别之际,想到大家和谐共事一场,或进或退,都会表现出一种豁达与淡然。
基本假设
大家能在一个组织中合作共事,并不是无条件的,也不是任何几个人都能够在一起合作共事。除了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处世艺术之外,还要有一些需要大家共同认可并遵守的基本假设:
认同组织目标。大家在一起工作,除了谋生这个最基本的生存动机之外,主要还是一种事业心的驱使,这就需要认同组织目标。如果每个人都各怀心腹事,做事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是雄鹰往天上飞、鲸鱼往海里钻,那就形不成合力,从而也不可能和谐共处。
并非天然对立。韩非子说:“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就是说自相矛盾的东西,在世界上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世界上确实有一些矛盾双方是不可能“同世而立”的,在这种情况下讲和谐,只能是无的放矢。一个组织中的成员,要说大家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的看法都一致,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每个人必须明白,彼此之间需要一起工作,即使有不同的看法与意见,也要心平气和地讨论,千万不能有对立的情绪。心中无敌人,则处处无敌;心中有敌人,则时时皆敌。这就是“仁者无敌”的道理。
君子和而不同。尽管“小人”与“君子”的含义并没有科学的界定,但一般的人都能够正确理解他们要表达的意思。没有什么人愿意做小人,大多数人都愿意做君子,因为后者可以占据道德的高地。既然是君子,那就要彼此尊重、彼此谅解,就要体现出一种高风亮节,不能因为对某些事情的意见不同而破坏了和谐的工作氛围,核心要素就是彼此都要有清晰的角色意识,找准自己的位置,争取“到位”,避免“越位”与“错位”。
彼此相互欣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一个组织的构成,最理想的就是各个成员要有互补性。造成工作氛围不和谐的原因之一,就是组织成员之间相互不服气,把“文人相轻”的恶习复制出来。要知道,每个人的存在都有其道理,我们学会了欣赏同事的成就,不贪功、不诿过,愿意从心里给别人热烈的掌声,大家相互欣赏,工作氛围自然就轻松了,和谐的理念也就容易得到贯彻。
人文因素
脱离了具体的工作谈和谐,只是一种纸上谈兵。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必须与个人的素质相联系。和谐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个过程。和谐的形成,需要如下一些人文因素:
一是专业主义,这是实力的体现。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以一种专业主义的激情去干。孟子说:“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专业主义可以帮助我们在行业中立足,激情则是脱颖而出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一个充满专业主义激情的人,一个职业事业化的人,才会有永不枯竭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专业主义的核心是全力承担社会责任的生命境界,是超越物欲的一种追求,是人格和人性的真善美在职业生涯中的具体体现。
二是成人之美,这是胸怀的反映。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他还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都是君子的广博胸怀的要求。没有这种胸怀,社会的发展就会停滞,因为没有人才辈出的机制与氛围。如果没有欧阳修“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的胸怀,便不会有(或者较难有)后来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成人之美不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如河流般深沉的美德。它需要有宽广的心胸、助人为乐的精神。对于患得患失、一切都要算计自己能够得到多少好处的人来说,是很难做到成人之美的。一个完美的人,总是具有成人之美的品格和胸襟。
三是严于律己,这是约束的要求。北宋的陈亮第一次提出了严于律己这个词,“严于律己,出而见之事功;心乎爱民,动必关天治道。”这一思想来自于孔子的思想,“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说的都是自我要求要严格,他最欣赏的学生颜回便具有这种精神,“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就是严于律己。古人将这种自我约束看得很重要:“以为严于律己者,立命之原也。”不幸的是,人的最大弱点就是迁怒,你给我气受,我就给他气受。一个人、一个组织和一个社会,反复地迁怒,就像病毒一样,整个社会就会变得浮躁,进而失去了彼此之间的信任感。假如每个人都能够严于律己,不迁怒于人,那么组织与社会也就和谐了。
四是人情练达,这是境界的升华。中国古典哲学认为:“道始于情,情生于性。”欧阳修说:“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可见,人立于世上,不讲人情,便不会有天下的太平(即“三王之治”)。人存在于社会中,为人处世不能有违人情与人性。纵观古今中外,凡是成就大事者,无不是洞察人情、深谙人性的高手。有道是:“情之有度怡人悦己,德之有度人情练达”。这是一种人生境界的升华。练达不仅是一种魅力,更是一种做人做事的方式。人情练达对于社会的和谐安宁与个人的身心健康是很有益的,能开启许多人的心智、培养许多人的心灵走向和谐,能练达许多人的人情世故。正如《红楼梦》中的一句联语说的那样:“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是文章。”
共事原则
当今时代的大潮流,就是在竞争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合作,在合作的基础上展开竞争。因此,在营造和谐工作环境这个问题上,总的原则就是要以竞合哲学代替过去的斗争哲学。具体地说,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交流而不交锋。晋代的陆机在《辩亡论上》中说:“攻无坚城之将,战无交锋之虏。”可见,交锋就是两军对垒、以决雌雄。而交流则主要是沟通信息、交换意见。这两者的区别不仅在于方式和态度,更主要的是在于结果和效果。交锋带有敌意,最后的结果是有你没我,而且很伤感情;交流带有善意,最后的结果是双赢互利,而且会增进双方的感情。
讨论而不争论。争论更多的指是非与对错,讨论则更多的指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措施。前者总想比出高低上下,而后者则是相互取长补短。老子说:“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有些事情来回地争论,到头来一事无成,把时间白白地耽误了。应先干起来再说,在干的过程中研究比较,在干的过程中总结提高。这个“研究比较”与“总结提高”就是讨论。邓小平说不争论是他的发明,实践证明,这个“发明”实在是“高明”。
妥协而不威胁。妥协是以让步的方式避免冲突或争执,相互之间商谈条件或求得互让;威胁则是用强权或威力使人服从。在研究讨论某一个问题时,当事各方都应该是平等的,尤其是对学术问题与技术问题的讨论更是要心平气和地交流与讨论,以达到集思广义的目的,尽可能避免动辄以权威或主人自居,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补台而不拆台。补台是设法帮助他人以使事情成功;拆台则是有意破坏使人倒台或办不成事情。一个好的组织里,应该什么人都有,如果满盘象棋都是车,见面就“兑”没法走。俗话说,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给别人留有余地,就是给自己留有余地。大家在一起总是要多看别人的长处,多给别人留些存在与活动的余地。如果你挤得人家一点空间都没有,互相一伸胳膊、一伸腿就碰上了,不能怨别人蹬了你,而要怨你自己留给别人的空间太小。因此,一个组织中的成员一定要具有合作共事的意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凡事为他人着想,工作中尽可能为别人创造条件,以使事情办成。这不仅是一种工作态度,更是一种道德修养。在处理一些具体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借重水的品行,以水的柔性代替石的刚性。水惟善下能成海,山不争高自极天。夫唯不争,故无尤。正如诸葛亮在《将苑》中所说:“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常。”
修身养性
在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这个问题上,除了工作流程、工作机制,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个人的修身养性,具体地说,就是12个字:识大体,忍曲伸,守本分,尽天职。其核心实际上是两个字:不争。惟其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有两首唐诗,对人极有启迪,一首是布袋和尚的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另一首是白居易的诗:“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这里所说的“不争”,不是维持表面上的一团和气而丧失原则,而是指不要进行那些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是为了死要面子或者徒逞口舌之能的无谓的争论。要想不争,需要达到一定的境界。所谓境界,就是人对于生活的态度所能达到的程度。人在一定的境界上,就能感觉身心很愉快、很轻松,生活不会再感到逼迫与压力。有道是“忍一时,诸事能做;退一步,千里可行。”要达到一定的境界,就要看淡利害,更要宽厚忍让,力争做到“宠辱不惊,惯看庭前花开花谢;去留无意,漫随天际云卷云舒”。
“知”本不易,“行”更艰难。组织当中的接口与协调,经常成为扯皮的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还在于各个小团伙或个人在算计自己的利害。因为利害之争而形成扯皮,有扯皮就不会有和谐的工作氛围。有鉴于此,以几句顺口溜结束本文:“接口不要紧,只要少扯皮。抛却利与害,万事皆可理。”
[责任编辑胡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