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旭红
摘要:语文教学从它的特点来说是应该进行细化的,学习活动的细化是探究性学习的具体化,细化也是展示语文学习、研究成果,实现文本重组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细化
我经常听课,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有一些大而空的做法。有整堂课大而空的,例如教学一篇小说,就从小说的要素出发,然后围绕三方面进行所谓的“探究学习”,面面俱到地将课文所谓的要点一一拎出来,而且振振有辞说保持了教学内容的完整;也有教学的某个环节大而空的,例如分析一些规律,就说“从下面这些内容中找出说明某某的词句来,看谁找得越多越好。”这种做法粗看不能说他脱离了教材、课堂,但细细品味却找不到与教材、课堂密切联系之处,相反他还把学生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抛在一边,完全不顾学习主体的内在要求。这种做法的可怕之处还在于往往被人冠之以“探索、研究”的幌子,动辄被赞许甚至推崇……
一、细化是语文鉴赏的特殊要求
语文教学从它的特点来说是应该进行细化的。这首先因为语文学习材料的丰富多样性,不细致观察(聆听)难以得到准确的鉴别;其次因为语文学习材料的复杂综合性,不进行细化处理或不进行过细的研读,学习者就难以体味作品的原味和把握作者的脉搏;再者语文学习过程的特殊性也决定细化的过程和细化处理后的学习材料,对依赖于课堂教学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二、学习活动的细化是探究性学习的具体化
语文学习怎样去探究,怎样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应该有很多方法、途径,但细化一些学习活动、行为、环节也同样能推动探究学习;从细化设计的目的角度考察,细化就是探究性学习的具体化。
三、细化也是展示语文学习、研究成果,实现文本重组的有效途径
语文学习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即语文材料必须经过师生两个不同层次的接触者进行一番重新学习和研究,那才有可能把握文章材料但也绝不是全部,而又根据各种类型的人不同的情况,他们把握的情况与水平又是千差万别的。为了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借助教师的研究学习、学生的自学和师生共同进行的资料收集,来重组教材文本,为学生提供最保险、最便捷易懂的途径是必要的。
四、怎样进行一些必要环节的细化处理
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具体做法,什么时候进行细化很重要,如果我们从行为学的角度来考虑,它应该有两个层面:教学过程预设和学习过程生成。教学过程预设是教师站在教学目的达成的角度,在备课过程应该而且必定会考虑的,它表现为一些环节处理的提示或问题,和一些预先估计学生学习时将有可能出现新情况的心理或文字准备。这种预设对于课堂教学的进程的把握以及对于教材的深层挖掘、对于学生的思维深度广度的引导都是十分必要。学习过程生成是指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自行或相互学习、教师引导等因素作用下,产生了一些教师预料之外的想法,使教师无法回避,这时候尽管教师预先没有思考或虽然思考过却没有打算要在课上解决,但是及时的调整部署,针对问题进行二次备课,与处在亢奋状态的学生一起进行细化、深入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有经验的老师特别注意发掘和把握这种时机、且往往有神来之笔,所谓的教学机智往往也就体现在这种情况下。
怎样细化,很难有一个标准或一套现成的搬用公式。在这个过程中,不必强求个个都知、层层都明,引导与发现显得十分重要。引导是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的一些重点、难点、着力点甚至是盲点通缆胸中,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预定目标,围绕预设的问题进行指向集中的学习与探究,使全体学生获得共同的结果、达成共同的目标;例如《决战太空》教学中关于“决战”的细化讨论就是这种定向引导式的细化。发现则是学生在完全自由,自主学习过程中,没有任何外来影响或在某种不经意的启示下,产生的一些超出一般化的疑问或见解、做法,他们的这些表现往往闪着智慧的火花,课堂中一旦有这种“发现”的苗头,应当及时加以肯定和保护,然后教师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对“突如其来”的“挑战”加以分析、鉴别,作出如何就此下篙、进行细化探究的判断与提示,必要时可以调整教学计划,因势利导就此开掘,也许会“曲径通幽,别有洞天”。
除此以外,责疑、追问、碰撞、共生、反思、补位等等手段,也都能细化教学的某些环节。操作过程中,有经验的老师常常是意随形走、不拘一格;缺乏实践经验的老师只要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尝试、坚持因势利导,也会办法多多的,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并不是所有的细化都是积极有效的,细化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应该要依情度势、适可而止,围绕并突出主题,什么时候进行细化处理、细化到什么程度都必须考虑到“放得开也要收得拢”这一总体要求;而不应冲淡主题、远离主战场,或过多过滥,或哗众取宠,迎合学生好奇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