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相关学科关系的研究

2009-01-14 09:35魏丽英
学理论·下 2009年12期
关键词:新兴产业高等教育

魏丽英

摘要:为深入、细化研究区域经济与区域高等教育的关系,明晰区域内的产业发展与高等教育相关学科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影响规律,采用文献分析、假设推理及实际检验等方法,首先选取产业经济发展指标及高等教育发展指标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两类指标间的对应互动影响关系,并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检验,进而讨论区域产业经济和区域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方向选择及协调配合。

关键词:区域产业经济;高等教育;新兴产业

中图分类号:F066.5/G4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2—0045—02

一、问题的提出

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在二者发展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明显,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起决定性影响作用,如经济体制决定高等教育体制、经济总量决定高等教育供求等;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也有反作用,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便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反之,就会起消极作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已经引起学术界的长期重视,并且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但现有研究多是从宏观层面进行,将经济与高等教育分别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关系研究,分析二者间的互动关系(三螺旋理论)、主导关系(非均衡发展理论、后发优势理论)、依赖关系(外部关系规律理论)等,尚缺乏具体微观层面的研究,缺乏对于区域经济内部某产业发展与高等教育中相关学科关系的研究,这正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该研究在理论意义上有助于充实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关系的理论知识,完善理论体系;在现实意义上更有助于科学选择区域内部产业经济和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方向。

本文在理论分析过程中的高等教育相关学科主要指与产业经济活动具有紧密关联性和对应性的学科,且由于某些基础学科(如外语、数学等)具有较强的广泛应用性和外部输出性、较弱的产业关联性,也不在研究范围之内。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逻辑推理、理论联系实际及实证研究等方法,首先依据研究对象及目的确立分析指标,然后进行逻辑推理并以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检验,从而明晰区域产业经济与高等教育相关学科之间的影响规律,并为区域产业经济与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提出指导性建议。

三、理论分析与实际检验

针对本文研究目的,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相关学科”两方面分别选取分析要素作为比较分析指标,共有如下三对:区域产业结构——高教学科结构;区域产业功能——高教学科发展动向;区域产业技术创新程度——高教成果转化能力等。

从以上分析指标出发,将对应指标进行关联分析,结合现实情况进行实际检验,可以得出区域产业经济与高等教育相关学科发展之间存在必然的影响规律,结论如下:

(一)区域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具有相互促进影响关系

即区域内的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与高等教育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是一一对应的。换句话说,区域内的优势产业与高等教育的主要学科是对应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带动学科结构的变化。

本文以三次产业①进行产业分类,选取农业、工业、商业等产业为分析对象,并结合具体区域及区域内高等院校进行实际检验。所选产业类别基本覆盖三次产业,具有全面性;所选具体区域分别为各产业优势区域,具有代表性;所选区域内高等院校皆为与产业相关的重点学科院校,具有说明性。

研究可见,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某种产业优势的区域,相应的相关学科重点院校与全国范围相比也占有较大比重,具有较强的学科发展优势。但各产业相关学科优势表现稍有不同:

1.从农业来看,我国东北、华中及长江三角洲三大商品粮基地拥有农学重点院校比重分别达到17.39%、13.04%和17.39%。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且农业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主要利用土地为劳动对象,相对在全国的分布较分散。至2000年,以地区(市)为单位建成20个大型商品粮基地,国家级的商品粮基地县约有900个。[1]因此相关重点学科院校分布亦较分散,除表2中所列区域,山东、河南、内蒙、甘肃、广东、江西、福建、海南等地皆有分布。因此,农业相关学科优势的表现是绝对值较低,但相对优势高。

2.从工业和商业等产业来看,由于东部及沿海地带的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发展相对集中,因此相关学科优势也较为突出。东北、京津塘及沪宁杭三大工业基地拥有理工科重点院校比重分别达15.49%、23.94和19.72。环渤海、长三角及珠三角三大经济圈拥有经济管理学科重点院校比重达46.43%、14.29和14.29②。

综上分析,无论相对优势高,还是绝对优势高,区域内的优势产业与高等教育的主要学科是对应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带动学科结构的变化。

(二)区域产业系统功能的转变与高等教育学科的变化动向有相互影响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经济活动的种类在不断的复杂和更新,不仅原有产业的规模和先进性在时刻变化,一些新的产业活动也随之形成和兴起,即新兴产业③,如新材料产业、物流产业、生物工程产业、IT产业、旅游产业等。

按照新兴产业的发展动力——新技术和新市场——进行分类,可以将新兴产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用高新技术改造和开拓所形成的新产业。如用新技术改造钢铁行业,就成了新材料产业;把数字技术产业化开拓的IT产业等。另一类是某种经济活动的扩张形成广阔的新市场所形成的产业。如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形成的旅游产业等。

从第一类新兴产业来看,一方面新兴产业的先进性发展催生区域产业结构发生变化,连带产业系统功能发生变化,需要相对应的学科提供理论保障和智力支持,促进新的研究方向产生;另一方面,学科发展滋生新的科学技术,为相关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从而继续产业改造,提升产业效益,增强产业系统功能。

该观点以我国主要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与国内重点高校新申报的新兴产业相关学科及专业对比进行实际检验。从“2006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教育部属院校)本科专业名单”[2]中筛选出与新兴产业相关学科专业,并与“正在影响中国管理的5大新兴行业”[3]进行对比分析。依据互联网、新能源、生物科技、数字动漫,以及汽车电子五大新兴产业的发展,教育部属的众多重点院校如南京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都申请新增设了网络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机械电子工程等新专业学科。由此可见:中国的新兴产业正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巨大的作用,并引起产业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政府和教育部门也给予了高度重视,积极增设相关专业,调整学科发展方向,增强相关技术研发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从第二类新兴产业来看,一方面,新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吸引众多学者从事该类产业活动的运作规律、发展前景及相关影响等研究工作,并开拓学科发展方向、创建新兴学科,引导高等教育学科的变化动向。另一方面新学科的设立和发展为相关产业活动的运行提供理论指导。

该观点以旅游产业的发展与旅游学科专业的设立及旅游院校的数量对比进行实际检验,从全国范围内筛选设立旅游学科专业的高等院校,结合2001~2006年全国旅游院校数量及在校学生数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全国旅游院校数量④由2001年的311所增加到2006年的762所,年均增加比例接近30%。在校生数量由2001年的102245人增加到2006年的361129人,年均增加比例达到50%。可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从主要作为一种政府接待服务转变为大众化经济活动显现出了蒸蒸日上的发展趋势,旅游学科的高等教育也随之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旅游学科相关专业的设置已经涉及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教育学,以及历史学5个学科门类、20余个专业,全国范围内设有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及在校生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多,说明不同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区域学科结构的变化,且引领了变化的动向。

(三)区域产业的技术创新程度与高等教育的成果转化能力有相互影响关系

一方面,产业的技术创新程度主要取决于拥有相关学科的创新理论和引进高理论水平、高素质能力的科技人才,这是与相关学科的科研水平及其教育成果的转化能力密不可分的。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将新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高理论水平及高素质能力的新型人才,需要与相关产业紧密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从而既能充分发挥区域内高等教育的技术优势,又能为科研创新和新型人才的培养寻找广阔的实践平台。二者具有互补的关系。

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及高校的发展战略皆体现了这一影响规律。例如:

企业方面的成功典型:1997年6月25日正式成立的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在多年发展历程中,密切依托清华大学世界一流技术平台,紧紧围绕“技术+资本”、“合作+发展”、“品牌化+国际化”的公司战略,立足于信息、能源环境两大产业,走出了一条高科技企业发展之路。截至2007年末,公司资产总额超过174亿元,市值近300亿元。2007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46亿元,上市以来公司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率近50%。“清华同方”品牌价值超过327亿元;共申请1032项专利,获得了专利权566项;公司入选“中国科技100强”,“世界品牌500强”。[4]

高校方面的成功案例:2006年6月13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了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2006中国高校──大型企业合作论坛”。论坛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学校与大型企业开展科技与人才培养合作,全面提升产学研结合的范围、力度和层次。论坛上揭晓了中国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科技创新十大典型案例[5],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海航空公司合作项目”,其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构筑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办学模式得到了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和教育界、企业界同行的普遍认同。还有“西安交通大学与宝光集团共建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化工大学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山分公司的产学研合作”、“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海天的产学合作”、“华东理工大学与兖矿集团‘煤气化技术的合作”等。

四、结语

综上分析,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相关学科发展有密切的互动影响关系。一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注意对相关学科发展的投资和重视力度,以求获得更强的理论基础和更大的智力支持。同时还要关注学科前沿动态,营造科学技术优势的区域内转化和实现。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中学科的结构配比和各学科的发展动向应以产业结构及发展趋势为航标,做到教育为经济服务。而且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等的定位要以完成产业结构系统功能为依据,真正使二者充分结合,互相促进。另外,本文的研究过程中部分区域及产业的选择具有典型性,且缺少对我国目前大力发展的职业化教育的分析,希望广大专家学者继续深入地、广泛地进行研究。

注释:

①三次产业分类法是费希尔和克拉克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提出的,即把产业门类划分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其划分的依据是物质生产中加工对象的差异性。也就是,第一产业的属性是取自于自然界;第二产业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其余的全部经济活动统归第三产业。

②本小节“重点学科院校比重”数据根据中国教育在线高考频道网上资料“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名单”整理计算而得,http://gaokao.eol.cn,2005-05-17.

③《房地产经济辞典》:新兴产业指一定时期内在一个国家(地区)由于新技术的应用或者新市场的开拓而出现的新的产业或者产业群体。

④数字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1-2006年刊。

参考文献:

[1]胡欣.中国经济地理(第五版)[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45-47.

[2]中国教育在线高考频道.2006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教育部)[EB/OL]. http://gaokao.eol.cn.2007-03-12.

[3]陈振烨.正在影响中国管理的5大新兴行业[EB/OL].http://manage.org.cn.2007-2-1.

[4]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介绍[EB/OL].http://www.thtf.com.cn/html/ShowArticle.asp?ArticleID=53.

[5]KWC.2006'中国高校──大型企业合作论坛在北京开幕[EB/OL].http://est.hainfo.edu.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27.2006-6-28.

(责任编辑/王丽君)

猜你喜欢
新兴产业高等教育
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江西:十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
三只猴子与新兴产业
避开新兴产业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