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琳 骆华松
摘要:艾滋病自一发现就迅速成为关注的焦点,随着艾滋病的出现,也逐渐出现一些新的社会现象和问题。而这在艾滋病高流行的地区更加明显。云南省德宏州毗邻国际毒品生产地“金山角”地带,毒品的过境和贩卖,不仅影响了当地的正常社会安全,也使当地艾滋病问题逐渐突显,而艾滋病本身的特殊性对当地社会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艾滋病;社会结构;德宏州
中图分类号:C913.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2—0104—03
艾滋病是作为一个生物医学问题提出的,但是由于它的特殊性,已经演化扩大成为一个社会学、行为学、公共政策学、心理学并涉及社会道德与管理等众多学科的问题。而在艾滋病高流行地区,当地的社会结构特征也随之有其特殊性,其演变趋势对于艾滋病高流行地区的社会管理和整个艾滋病的防疫工作都有借鉴的意义。
一、德宏州艾滋病流行情况
(一)德宏州艾滋病高流行地区的背景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德宏州地理位置特殊,它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南、西和西北与缅甸联邦山水相依,国境线长达503.8公里(约占整个中缅边界线的1/4)。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宏由云南改革开放的“末梢”成为前沿阵地。由于其毗邻国际毒品生产地“金山角”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蜿蜒绵长的边境线和复杂特殊的地形。德宏州逐渐成为东南亚毒贩对中国输出毒品的主要通道之一。在毒品过境过程中,德宏境内的毒品消费市场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成为了全国受毒品危害的重灾区。最近几年,全国缴获的毒品,四分之一都来自德宏。随着毒品危害在德宏州的扩大,艾滋病疫情也逐渐加重。
(二)德宏州艾滋病流行现况
毒品的泛滥是引起德宏地区艾滋病流行的首要原因。在该地区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共用注射器吸毒。1989年在云南省德宏州的吸毒人员中成批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46例。这也是我国首次发现吸毒人员的艾滋病感染者。到2004年年底,德宏州政府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达8124例,其中90%以上是吸毒者。
近年来,尽管共用注射器吸毒仍为当地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但是性传播人数已经快速上升。随之而来的婚内性传播和母婴传播比例也不断升高。云南省监测结果显示,1995年暗娼中艾滋病流行率为0.5%,1996~1997年翻了3倍达到1.5%,1998~2003年继续上升,波动在2.0~2.9%之间。与之相对,嫖客中艾滋病流行率也在上升,1998年为0.3%,1999~2001年增涨到1.1~1.8%。艾滋病正借由性传播途径在普通人群中迅速蔓延开来。
二、艾滋病高流行地区的社会结构分析
社会结构是指组成人类社会的要素及其联系和关系。当社会结构运行遇到某些障碍或产生某些病变的时候,社会结构预定的社会功能随之遭到破坏。艾滋病高流行地区由于疾病的流行,特别是艾滋病的传染方式和性质致使当地的社会结构产生一定的变化。部分严重地区出现功能失调性社会问题。
(一)家庭结构特征
德宏州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吸毒。到2005德宏州有吸毒人员25321人,占全州总人口的2.39%。人口比例如下图:
艾滋病对家庭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破坏家庭的组成结构,削弱家庭的赡养、抚养和教育能力,以及增加家庭的贫困程度,进而直接影响了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生活方式。在艾滋病患者家庭中最常见的就是艾滋孤儿。抽样调查中,因儿童的抚养人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家庭结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德宏州作为艾滋病高流行地区,家庭结构较正常地区所常有的“四二一”、“X 二一”不同,而变成了X一一型、零一一型和亲属 一型。艾滋孤儿问题凸现。
(二)人口结构特征
人口增长减缓,部分地区出现负增长。德宏州出生人数从2003年的1.9万人下降到07年的1.59万人。出生率在03年至07年之间保持一直下降状态。整体上,德宏州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处于下降状态。其中艾滋病的致死和对生育欲望的影响是重要原因之一。
出生人口分布极不理想。在每年出生的16000人中,出生在农村的就有14600人,占出生人口的91.2%,其中,出生在贫困地区的有9100人,占出生人口的62.17%。而感染艾滋病的患者也是农村的居多,农村经济、社会条件的不完善严重阻碍了艾滋病的防治工作。
人口总体状况不佳、整体素质不高。德宏州受艾滋病影响的家庭,由于疾病的困扰和艾滋病特殊性质的社会影响,严重影响了当地特别是农村地区教育的发展。一是总体受教育程度低。据“五普”资料,全州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年,大专以上、中专、高中和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分别占总人口比重的1.59%、3.41%、4.33%和22.87%,均居全国、全省后列;文盲率达21.25 %,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14.53和9.86百分点。二是残疾人口比例高。据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德宏州有残疾人口6.3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6.01%,高于全国5%的平均水平。
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从人口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自2003年以来,德宏州出生性别比呈现持续攀升趋势,2003年全国人口普查男比女多1万人,2004年增至1.3万人,2005年是1万,2006年为1.1万人,到了2007年就达到了1.9万人。但是,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艾滋病高流行的农村地区,由于艾滋病的影响,大多数感染艾滋病的男性青壮年由于疾病的影响而自然死亡,反而使女性的比例上升。女性比例上升以后,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和医疗水平有限,并不是每一个妇女都很明确自己是不是感染了艾滋病或者携带艾滋病病毒,这样切断艾滋病母婴传播这一途径的工作就比较难开展,从而加重农村地区的疫情。
(三)职业收入结构特征
艾滋病由于其特殊性,它的流行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经济影响是毋庸置疑的。2008年,德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39元。收入构成上,明显国有单位的职工工资是占主导地位的(参考表3)。
然而大部分艾滋病感染者却不是那么幸运,能在国有单位工作,拥有比较高而稳定的收入。即便是能在城镇集体单位打工,在患病后他们的家庭收入也减少明显。从原来的进城务工非农就业转变为患病以后不得不回到自己家乡经营农田的农业生产。这也是德宏州艾滋病患者家庭收入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原本的由于职业岗位不同而收入差别大到患病后经济来源途径的变化,艾滋病患者的收入结构发生巨大的改变。
(四)生活方式结构特征
由于艾滋病的影响,在个人收入减少的情况下,患者的医疗开支剧增,个人和家庭成员的生活负担加,生活重心迁移,生活方式改变。德宏州的艾滋病感染者的家庭主要依靠出租或变卖土地、经营小本生意和打工为生,同时生活上为了减少开支,父母往往会剥夺子女受教育机会,同时进行不能满足健康需求的不合理的食物消费等。同时,社会成员对艾滋病患者及其亲属的态度也是整个家庭问题之一。尽管近几年对艾滋病相关知识宣传力度的加大,当地社区层面上的一般交往过程中歧视问题显得不是很突出,然而在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上,例如:就业、交友等,人们有着相当强的戒备心理。
三、艾滋病高流行地区社会结构的演变趋势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随着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全面改革的发展,必然出现从“传统”型结构向“现代”型结构的转变。二元结构中相对落后的农村里,由于农民所处的地位,其陷入风险的可能性更大。艾滋病患者不但通过劳动获取收入的能力下降,而且能够争取到的就业机会也大大减少,这使得他们获得的收入明显减少,其家庭比一般农村家庭更加脆弱,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已经走到了贫困的边沿。
(一)家庭人口总数下降,生育需求低,教育意识变弱,人口素质下降
艾滋病作为一种生物学现在还无法彻底医治的疾病,必然造成生命体的衰竭。在一个家庭中,一个家庭成员特别是曾经的主要的家庭支柱和家庭最具生育力成员的离世,将给这个家庭从人口数量上一很大的打击。而没有离世的感染者或患者知道自己的情况后,从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和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出发往往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也是感染者。这种观念下,一般情况他们不愿意选择生育下一代。已经有孩子的家庭,随着孩子的长大,本来应该很大一笔现金支出的,但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家庭中,教育支出的需求却变得不敏感,取而代之的是感染者或者患的医疗支出。要么是教育支出总数没有发生变化,但所占比重下降了,要么是医疗支出排挤了教育支出。在比较贫困的受艾滋病影响的很多家庭里,孩子往往因此辍学、失学,这个家庭的教育支出变少或直接降低到零了。教育是人口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教育力量的降低直接导致艾滋病高流行地区的人口素质受到影响。
(二)家庭生产困难,收入下降,医疗支出增加
艾滋病对家庭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产结构、产量和劳动强度以及劳动分工等方面。作为艾滋病感染者本身,病理上讲,病患会在患病以后出现诸如体力不支、乏力、疲劳、劳作时间不能过长等特征。同时,因为患病及其心理压力,他们已经没有更好的体力和更多的精力以及投入放在农作物生产上。
在家庭支出方面,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整个家庭的医疗费用巨增。从检测费、治疗费、药费、营养费到交通费,原本一个正常家庭不需要的开支一下子加注于艾滋病患者家庭身上。在德宏州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情况下,平均一个月的这些花费大概在450元左右,那么一年下来至少就要5400元,而这还是最基础的治疗。
(三)高流行地区经济受到影响,相伴艾滋病的社会问题出现
作为艾滋病的高流行地区,德宏州的经济影响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首先,影响招商引资。跨国公司或有选择地由一个地区换到另一个地区的投资者,考虑到诸如当地市场的不景气,对受艾滋病传染的雇员要负担医疗费用,以及要为健康和人寿保险付出更高的额外费用等因素,可能会避开那些艾滋病高流行的地区。其次,对德宏州当地的旅游业产生不良的影响。地区形象作为旅游业的先行军对旅游地的吸引力有很大的影响。从旅游资源上看,德宏州的资源与西双版纳州的相接近,而且更富有开发性的原生态效果,但是,由于我国第一例艾滋病患者发现于德宏州,旅游者往往会选择“旅游环境”相对安全的西双版纳州进行旅游活动。而造成了德宏州旅游业收入的下降。
稳定的社会结构为梨形,即经济层面上来讲中间大,两头小的社会结构。在德宏州,因为艾滋病的高流行,感染艾滋病使得患者家庭的支出较一般家庭高,再加上德宏州是艾滋病高流行地区,感染艾滋病的患者多为生活在社会经济底层的农村。这就加剧了整个地区贫困阶层的扩大,致使在社会结构分层方面底层范围也随之扩大。社会结构非但没有按照往稳定型的方面发展,反而向增加社会危险程度的正三角型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芸,杨红屏,杨丽华,等.艾滋病流行与毒品蔓延问题调查——以云南德宏州和临沧市为例[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7-2.
[2]周帆.云南艾滋病态势调查[J].新西部,2006,(2).
[3]莫国芳,包广静,熊理然.艾滋病流行对人口安全影响的评价研究--以云南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4]郝必斯高娃.少数民族地区艾滋病流行的趋势、特点及对策[J].南方论从,2006,(3).
[5]陆云.德宏州“禁毒防艾”工作进展情况调研报告[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6]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7年)[R].
[7]黄革萍.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家族抚育—以湖北均川镇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6).
[8]任波.最新中国艾滋病防治评估报告发布[J].今日科苑,2008,(12).
[9]张斓,段松,丁志辉等.德宏州2005-2006年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8,(2).
(责任编辑/石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