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探讨

2009-01-14 08:11张建敏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09年23期
关键词:全人教育教学能力高校教师

[摘要]作为今后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的全人教育,是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文章探讨了全人教育理念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需求和培养途径的问题。

[关键词]全人教育 高校教师 教学能力

[作者简介]张建敏(1963- ),女,赣南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江西赣州3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赣科发计字[2007]200号)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5-0059-01

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又称完人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兴起的一种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思潮。它倡导教育应当培养完整的人,使人在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并通过对人自身认识的深化和对社会危机的反思,试图用一种新型的人本化教育来解决教育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创造一种新的全人教育文化。近几年来,在批评教育培养目标工具化倾向的过程中,全人教育思潮也逐渐为我国学者和教育决策者关注,并对我国教育改革方向产生了支配性的影响。随着全人教育理念影响的逐渐深入,我国大学教育也必定会从工具化目标走向人的整体发展目标,这将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新的挑战。

一、全人教育理念下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需求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能否实现全人教育,关键在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在全人教育理念下,笔者认为,高校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教学能力:

1.观念革新能力。(1)目标革新。由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术的训练,也要特别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以及态度、习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形成。(2)角色革新。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因此,教师的角色亦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为“平等中的首席”;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化为主动的研究者。高校教师的角色是多元化的,教师既要善于做学生的“经师”,还要善于做育人的“人师”,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师表,而且要在课堂教学中贯穿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教育。教师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学生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3)关系革新。全人教育理念下,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维护好、发展好、巩固好,致力于构建和谐、稳定、健康、互动的师生关系,创造有利于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4)手段革新。全人教育理念下,要求改变原来的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即由重教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学”、由重知识传授转向重学生发展、由重教师的权威转向重师生的平等交往与对话、由重结果转向过程以及由重统一规格转向重差异性教育等。

2.指导学习能力。对于高校教师来说,知识传授永远都是第二位的,对思维方式或智力的训练才是第一位的,这个道理早在17世纪就被英国教育家洛克充分论证过了。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指出:“他们现在不应仅仅传授知识,而必须把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精神。”高校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教给学生获取所学学科专业知识的有效工具和信息渠道,以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这样,学生不论是在校期间还是毕业后,都能在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开拓创新,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

3.学习提升能力。高校教师如何应对已从网上获得大量学术新知识和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这是一个必须正视的新问题。它迫切要求高校教师具备一种不断补充学术养料、拓展学术视野、更新学术理念的强大能力,在学术信息方面尽力走在学生前面,在对知识的深度方面尽力保持对学生的优势,以鲜活的童趣保持对学术新知的热情,积极、主动、及时地给自己的学术生命输送新鲜血液,以自己的独特魅力来吸引学生。

4.教育科研能力。在教学之余,高校教师还要善于灵敏高效地吸纳国内外教育信息,将科学与人文教育的成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经过加工的信息和赋予其中的认识评价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创新能力。这意味着高校教师要善于揭开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提出包蕴研究价值的重大问题,从对问题的化解中寻觅规律性的教育真谛,即应具备教育科研能力。

5.双语运用能力。在高校,一方面,不论是进行知识的传授,还是进行知识的创造及应用,都免不了要开展国际交流与对话,参考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是必须的,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其重要性日趋凸显;另一方面,高校教师除了要娴熟流畅地驾驭母语外,还要运用外语开设双语课程,进行双语教学,为社会输送复合型的国际交流人才。

6.教育技术能力。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新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教育软件为中心的模式,因而,高校教师应全面提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优选能力。具体包括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熟练的操作能力,并能正确指导学生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检索信息、获取知识和化解问题,还要求具备改进和优化信息系统的教学能力。

二、全人教育理念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路径

全人教育理念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应从多个渠道提高高校教师的能力与素质。

1.制度创新:制度营造氛围。优秀的、创新的制度体系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及发挥人的长处和创造精神,并能提高群体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因此,高等学校应整合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力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调动教师个体的积极性和群体的合作性,保证学校教育研究的有序有效。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创新的、有活力的制度体系,以人力、物力、财力诸方面给教师提供学习和研究的保障,学校应努力成为教师创新、发展的精神家园,促进教师的教学、科研培训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对工作和学习具有强烈内驱力与积极性、促使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研究的氛围,以创建“学习型高校”。

2.观念转变:观念引领实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建立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学习理念。在全人教育理念下,高校教师首先必须在观念上大胆创新,并勇于进取,敢于创新,以观念的创新带动实践的创新。正如江泽民指出的那样:“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3.自我塑造:自我形成激励。自我塑造是教师能力整合培养的根本途径,它是一种内在激励方式,主要包括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提高等形式。全人教育对高校教师不仅有专业知识上的要求,更有知识面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能满足于“术业有专攻”,要改变以往那种理工科教师的人文知识缺乏、文科教师的理科知识缺乏的状况,努力畅通信息渠道,真正达到学科交叉、文理渗透的要求。此外,为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教师还要自增压力、形成动力,积极进行教育研究,及时捕捉学术前沿动态,紧紧抓住创新点,精心设计,巧妙诱导,在教育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实现创新。这些均要求高校教师要持续地进行自我激励,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

4.社会塑造:社会提供平台。社会塑造是指社会对教师能力的塑造,教师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人格塑造,增加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培养自己实践动手能力。这要求高校教师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增强实践能力。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8小时之内在三尺讲台上的“传道”“授业”“解惑”,更要用好8小时之外的社会大舞台,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高校教师不仅要有坐住“冷板凳”、做真学问的本领,更要有“走出去”的视野,将搞好课堂教学与指导学生繁荣“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接受社会的锤炼与考验,投身社会大熔炉,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叔子.是“育人”而非“制器”——再谈全人教育的基础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1).

[2]袁广林.大学全人教育与通识教育论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8(5).

猜你喜欢
全人教育教学能力高校教师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全人教育理念下医科高校学业困难学生管理探析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全人教育视野下的班级教育小组改革初探
高等艺术院校网球教学中塑造“全人”的探讨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
教育戏剧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