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玉婷
发起:鄂尔多斯羊绒集团
2008年11月17日至18日,第四届国际山羊绒检测技术研讨会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召开。此次研讨会是由内蒙古鄂尔多斯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内蒙古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国家羊绒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东科纺织品检测服务有限公司承办。研讨会吸引了来自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南非等7个国家的著名检测机构、行业组织、企业的专家学者等各方100多名代表。部分代表宣读了关于山羊绒检测与鉴别的研究论文,与会代表就羊绒检测技术进行了交流。
作为世界上名贵稀有的特种动物纤维,山羊绒历来被人们称誉为“纤维钻石”、“软黄金”。中国是绒山羊的故乡,羊绒产量占全球75%以上,其中优质山羊绒占全球90%以上,出口量占全球的80%以上,且中国山羊绒纤维细、白度好,品质最为上乘。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羊绒制品技术含量不断提升,产品出口规模也逐年扩大。然而,由于山羊绒纤维鉴别的特殊性,目前国际上尚没有形成对山羊绒制品含量检测的通用标准,从而导致在对外贸易中常出现山羊绒纤维误判问题,由此带来的贸易摩擦逐年显现,也不利于山羊绒行业的发展。为改变这种现状,鄂尔多斯集团发起组织了国际山羊绒检测技术研讨会,请世界山羊绒制品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的企业及检测机构专家一起来商讨规范山羊绒制品品质问题的对策。
主题:检测技术需要共识
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理事长彭燕丽在讲话中认为:“此次研讨会就中国山羊绒品质问题、山羊绒及其制品在国内外容易产生争议的测试技术问题,以及所涉及的相关国际标准、各国标准的采用问题等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为中国羊绒检测技术标准早日走向世界,提高中国羊绒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创造了条件。”
中国工程院院士、纺织材料学专家姚穆指出:“自第三届研讨会以来,全球山羊绒生产、使用、检测和研究单位的专家们沿着大家的共识继续前进,集成各学科的创新技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取得了又一层次的进步,提升了山羊绒的检测技术。”
鄂尔多斯羊绒集团执行总裁张志在致辞中谈道:“20多年来,科学先进的检测技术为中国山羊绒产业的科技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保护山羊绒这种珍贵的稀有资源作出了重要贡献。现在全球面临‘环境友好的新形势,人们将更加珍惜这种天然的高贵资源,用更新的科学手段去探求它的奥秘,从而使山羊绒产业获得新的繁荣。”
困扰:多样化的异纤
多样化的异纤是隐藏在羊绒衫里的“秘密”。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对羊绒制品需求的增长、世界有限的羊绒资源以及羊绒制品供应链的复杂性导致了羊绒制品的品质不断下降,主要表现在羊绒制品的掺杂使假现象,使用不真实的羊绒含量标识来欺诈消费者。由于掺杂纤维的种类较多,而且新类型纤维的不断出现使得检测工作变得尤为复杂。牦牛绒、表面改性的绵羊毛、非绒山羊纤维、分梳绵羊毛等混入山羊绒制品中,以及产自不同国家的羊绒本身的多样性也给检测带来了困难。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各实验室对同一样品的检测结果不同的现象在不断增加,这种检测结果的差异在国际上会导致贸易摩擦,同时也可能破坏纤维检测体系的可信度。
据中国毛纺织协会统计,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山羊绒总量已远远超过了中国和蒙古生产山羊绒总和。也就是说,最终售出到终端用户手中的羊绒制品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是纯绒或者含绒量中有一部分是用了价格较低的动物纤维。这一事实还可以通过德国羊毛研究所DWI检测过的羊绒制品错误标注的羊绒制品的数量加以证实。
26年来,德国羊毛研究所DWI检验的羊绒制品错误标示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大概40%~60%)。然而,各个检测实验室在对羊绒服装进行含量分析时,由于检测水平的较大差异使得这一问题变得更为神秘和复杂。甚至知名的实验室也存在对同一个样品却出具不相同的检测结果的问题。
关注:德国羊毛研究所DWI和美国CCMI
研讨会上,作为国际知名检测机构的德国羊毛研究所DWI和自称为“羊绒警察”的美国CCMI始终是众位代表关注的焦点。
德国DWI:推进显微镜技术的标准化,建立纤维属类的“外形指纹”。到目前为止,商业上对山羊绒进行分析得到认可的只有显微镜技术,包括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技术,实现这些技术的标准化需要操作人员具有极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原因是这种技术多依靠检测人员主观判断,结果的差异性受人为因素影响比较大,因此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积累多年的实践经验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相当重要。另外,为每一属类的纤维建立“外形指纹”将会有效地辨别出其真实身份,这也是分析角蛋白纤维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目标,对纤维进行识别及鉴别将一定能够实现。
美国CCMI:加强全球信息共享,持续新方法的研究。美国羊绒和驼绒制造商协会CCMI,是处理和协调国内及国外奢华纤维的权威机构。主席Karl Spilhaus先生建议,为解决以上问题,全球羊绒检测实验室之间的信息共享不论是对保护实验室自身的利益还是对整个山羊绒行业的利益都至关重要。另外,为解决世界范围内羊绒行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CCMI于2008年成立了一个标准委员会,主要目的是将实验室间检测结果不一致程度降到最低。为此,标委会正在努力创建标准样品库,届时将与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合作,共同创建这一标准样品库,样品库将收集各类羊绒样品,包括纯羊绒纤维、变异羊绒纤维和疑似羊绒的异纤。
其他与会代表也对山羊绒鉴别方法作了演讲或提出建议。来自美国AATCC纤维分析测试方法-RA24的主席Adam Varley先生介绍了使用鳞片厚度测量法进行纤维鉴别。国内的科研机构及企业专家代表也纷纷献计献策,并提出了一些山羊绒检测技术研究新进展,如近红外技术、计算机图像技术等。其他新技术的应用在此次会议上也有探讨,如DNA分析技术、蛋白质分析等,但这些技术目前处在研究阶段,在实际应用中还很不成熟,代表们希望今后在新技术上继续研究和深入,以期早日应用到羊绒的检测工作中来。
链接:
举办国际山羊绒检测技术研讨会的起因和四届研讨会的内容 杨桂芬
1999至2000年,中国爆发了第三次羊绒大战,国外客商及客商指定的检测机构(包括香港和进口国家的检测机构)风闻中国羊绒市场的混乱状况,对中国的羊绒及其制品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感。2001年,羊绒大战造成的恶果开始显现,鄂尔多斯羊绒集团生产的100%羊绒纤维制品,由这些检测机构给出的检测报告有时测出只有80%多的羊绒含量。同时,企业的进出口公司频繁地收到来自客商关于羊绒含量达不到要求的反馈。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尚且如此,其他出口生产企业情况就更差了。鉴于这种情况,鄂尔多斯羊绒集团总裁王林祥提出举办国际山羊绒检测技术研讨会的想法。
2001年(适逢鄂尔多斯羊绒集团20周年大庆之际)召开了第一届山羊绒检测技术研讨会,此次会议参会代表多数是邀请来的客商,也有中外检测机构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论文由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和德国羊毛研究所提出,主题是如何在显微镜下鉴别山羊绒与绵羊毛。通过这一次研讨会,无论是客商还是检测机构对羊绒检测都有了新的认识,上述含量问题得到了缓解。
2003年召开了第二届羊绒检测技术研讨会。主要对中国山羊绒的品质问题、山羊绒及其制品在国内外易产生争议的测试技术及所涉及的相关标准的采用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通过研究,在山羊绒纤维直径的划分和羊绒制品起毛起球检测方法上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2005年召开了第三届羊绒检测技术研讨会,得到了国内外检测机构、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的大力支持,吸引了大批研究人员撰写论文,共收到学术论文23篇,其中国外13篇,国内10篇,内容涉及山羊绒行业从原料到成品各个环节的检测技术,包括一些比较前沿的技术,如山羊绒和羊毛纤维直径外形频谱分析及鳞片间距的确定。用红外光谱与热分析法对山羊绒及其他动物纤维的分析等。使世界各国的羊绒研究人员进一步开阔了眼界。
2008年11月16日召开的第四届羊绒检测技术研讨会,共收到国外论文13篇,国内论文6篇。来自国内外的
专家学者针对继国产土种绵羊细毛后另一类更难分辨的纤维,即山羊绒中掺入牦牛绒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对近年来羊绒业界普遍关注的羊绒品质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对加强国际间合作建立统一的、更加有效的检测标准方面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在绒毛检测技术方面进行了更广泛、更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在进一步提高绒毛检测技术理论水平,逐步建立起大家共同认可的有较强实践指导意义的绒毛检测技术与标准,为推进世界范围内的羊绒产品贸易和羊绒产业的发展方面达成了多方面共识。
(作者单位:鄂尔多斯羊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