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嘉州三江之滨,有位特殊的老师,他五年如一日,和同事们用汗水和智慧默默耕耘,为农村青年撒播科技和知识火种,倾情浇灌培育满园“蓓蕾”,让一拨又一拨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从这里融入山乡大地,帮助山乡有志青年托起那份沉甸甸的希望。
这名老师,就是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农业局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司建毅。
2005年至2008年,司建毅相继被表彰为“全国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工作者”、“省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先进个人”和“全省农场系统先进工作者”。
用创新思路化解生源难题
2004年夏,司建毅通过竞争上岗,受任市中区农广校校长。
这既是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刚刚走上新岗位,一个严峻的情况就摆在司建毅面前,区农广校正陷入“招生难”的严重困境。谁也没有想到,由于政策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办学,社会教育培训多元化,引起“生源大战”等现象,在区农广校这所名为“学校”的校园里,却没有一个学员的身影,而且这样的情况已持续四年!
显而易见,困难是巨大的;挑战胆力,也考验智慧。
如此沉重的担子,自己担得起么?反复思考,几度犹豫,几度动摇,司建毅不禁想打退堂鼓。但是,当听到上级语重心长的鼓励,看到同事们充满期待的目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陡然激起他心中豪气:“怕字当头只会下软蛋,是好汉就没有过不去的难关!”
俗话说,开启新思路,荒山变财富。司建毅坚信:思路决定出路。
他立即扎扎实实做调研工作,连夜赶制了数十份调查表格,局里开会时请每个来自乡村参会的干部带回去,委托他们开展随机抽样式的问卷调查,然后收上来逐份地统计汇总。
同时,司建毅不忘亲自去调查,以取得第一手资料。八月天,酷暑难当,他骑着自行车,头顶如火骄阳,到牟子镇白果村、车子镇金灯村等地,实地了解当地农村回乡青年对科技种田和提高自身知识水平的想法、愿望和存在的困难。司建毅觉得,应尽量多掌握些情况,以弄清“症结”究竟在什么地方。
不耻下问,虚心讨教。一有机会,司建毅还与同事、老同志和来自基层的同志探讨新时期农广校办学的新路子。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并向有关领导和一些老同志征求意见,司建毅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和原因。但是,如果没有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创新的思路,工作也无法取得突破。为此,司建毅在科学筹划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一个很有创意的新方案:充分发挥现有条件的优势,因势利导整合资源,走联合办学之路。
他的想法,得到了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他不辞辛苦,多次与相关部门单位进行协商,终于形成一致意见,并制定落实了同民办职业学校联合举办中专学历教育的具体方案。
思路通,一通百通,解决了“主要矛盾”,其他问题迎刃而解。区农广校与民办学校携手合作,通过努力,当年招生68名,一举打破多年招生无人、办学名存实亡的僵局,取得显著效果。2004-2008年,市中区农广校共招生434名,连续五年名列乐山市招生数量第一位。
注重学用结合,让学员学以致用
“我们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学到真本事。”这是在市中区农广校学习的每一个学员的共同心愿。
怎样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怎样把农广校的教学实践融入新时期波澜壮阔的农业、农村大发展的时代潮流?融入促农增收这个宏伟的主题?这些都是司建毅在工作过程中,随时考虑到的问题。
不是职业教师,却勤勉如师,诲人如师。司建毅通过摸索,围绕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这一主要目标,把农广校的教学实践与“进村入户”科技流动培训、新型农民培训等科普教育培训活动结合起来,密切配合相关部门、相关科室,根据当地主要作物为水稻、果树、蔬菜这个特色,把农业科技送到各个乡、村、社,送到田间地头,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抛秧栽培技术、应用稻草覆盖免耕种植洋芋技术、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等多项实用技术。
2005年4月的一天,有学员反映,水口镇周陆村和周桥村农民种植的海椒得了一种怪病,一般的杀菌剂根本起不了作用,面临重大损失。司建毅得到消息,立即与任课老师带领全体学员赶到田边,现场分辨庄稼病情的典型症状,向学员实地讲解该种病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关键,同时向当地农民传授防治技术。在师生们的帮助下,最终成功治好了这种植物疫病,挽回了损失,社会反响非常好。此后,学校根据当地农村的生产经营活动,经常性开展这类形式多样的实地讲授活动,大大增强了授课的生动性、实用性,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也显著提高。
五年来,区农广校以学员的培训学习为龙头,同时与其他单位、局里相关科室通力合作,以农村回乡青年、种田能手、专业户、示范户为重点,开展“菜单式”培训新型农民达30万人次以上,向农村群众发放宣传资料8万余份,科技书籍6千余册,播放光碟200多场,促进了农村学科学、用科学热潮的广泛兴起,全区科技示范户良种普及率达100%。
与此同时,依靠典型引路,让科技火种在希望的田野上生根开花。光有书本上的知识还远远不够,必须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最佳的办法,就是要把书本上的知识,同田间耕作结合起来,同生产经营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提高农村青年的科学种田技能。这是学校的生命力所在,是山乡农民藉以勤劳致富、科技致富的希望所在。
在司建毅和各位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之下,学校很快建立起一套学用相长的学习机制。
车子镇学员熊泽民,毕业后把所学知识技术用于果树生产,在自家地里搞起了枇杷、葡萄栽培,面积达30亩,这几年喜获丰收,年收入约28万元,亩平均收入约一万元。尝到甜头后,他又帮助苏稽镇工农村、程扁村等地村民大力发展葡萄种植,年产值达七八百万元,带动当地一批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一批批的学员,经过这所特殊学校的“浇灌抚育”,化作春水源源流入山野乡村,广阔天地,他们将大有作为。
别具一格的校园教学,别开生面的实验教学,弹奏出了一曲别样动人的园丁之歌。
四川乐山市委宣传部
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