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2009-01-12 08:42贾淑艳
关键词:思维语文课堂

贾淑艳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语文教学的实践证明,只有充分找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那么如何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其主动地参与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个体,真诚交流,共建民主课堂

新课标中提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即使学生的观点有所偏差,教师也不可一概否定。如果为了捍卫所谓的“标准答案”,将学生独特的理解视为异类一棍子打死,那么,发展学生的辨证思维就是空头支票了。教师要着力启发学生,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大胆思维。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的赏识,切记“填鸭式的满堂灌”。课堂上,教师要有“控”有“放”,留足学生发展的空间,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地,学生的童真天性就会像展翅高飞的小鸟,展现智慧的无限潜能。课堂就是一个小小的舞台,它不仅需要教师的精心编导,更需要不同层次的学生齐心协力,尽情发挥,才能演出一幕幕和谐、生动、感人的戏剧。

二、手段丰富,协调配合,走合作道路

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一种适应课文教学的情景中学习。学生普遍欢迎讨论、辩论、演课本剧等方式,这些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实现个体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不过,这些教学方法离不开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它必须是一个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语文老师应让学生在一种适应语文教学的情境中学习,在教学中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体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所以,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同学之间的相互探讨,会互相启发,促进学习。这就不仅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也培养了他们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同时也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开放课堂,注重实践,共同探究课堂

在启发指导中,教师要启迪学生思维,须奋发其志,激其情,理其思。点拨方式不拘一格:或发散,多角度思考;或综合,归纳不同意见;或归谬,有意识地把学生认识推向极端,使其另辟蹊径;或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想办法打开学生思想的匣子。《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能力的目标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例如“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同时,它的教学渠道不仅在课堂,也在课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倡导发现,鼓励创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力避盲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话就说,实话实说,培养学生质疑提问能力。教师要放弃课堂话语霸权,引导学生质疑、释疑,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参与,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四、传授技巧,灵活运用,谋求发展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掌握了知识和能力,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才会自己走路,才有发展可言。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但更重要同时也最艰巨的是怎样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同时我们在教学中要在关键处、在思辨中适时又巧妙地加以点化,学生就会掌握正确的方法,就会自己拿着钥匙去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强调应该以“和谐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语文教学的主体转移到以“学生为主体”是必然的。我们应结合教学实践,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弘扬学生的天性和个性,不遗余力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求索,主动参与教学,真正地动起来!

猜你喜欢
思维语文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