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的教与学

2009-01-11 07:38张建德
师道·教研 2009年11期
关键词:水能教材课堂教学

张建德

一、兴趣导学,融汇知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一是发挥文理综合优势,引入历史典故、传说、名人轶事、诗词、时事政治、数理知识等;二发挥图文结合优势,展示地形图、政区图、绘制各种示意图、趣味读图等发挥学用结合优势。

例如在“长江的开发”一章中对于“水能宝库”部分的教学,我先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内读图、分析讨论、合作理解、从而引出问题:“为什么长江上游河段水能资源如此丰富呢?”学生们结合识图,经过小组内小段时间的讨论,得到答案:“长江上游河段水能资源丰富,是因为处于一、二级阶梯与二、三级阶梯两两阶梯的交界处,所以河流的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继而适时追问:“水能资源巨大,大诗人李白也曾有诗为证,想想是哪首诗呢?”从而引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这时教师应该恰如其分地补充:“一声猿叫未停,小船已过千万重山。虽是夸张,但也道出三峡处水流的湍急,水能的巨大。所以毛泽东早在1956年,就有要在三峡处建立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规划,有《水调歌头·游泳》诗词为证:‘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本节内容进行到这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陶醉与满足,不言而喻;对三峡巨大水能的自豪与合理开发,也叹服无比。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教学实效、思想教育双丰收。

二、角色改革,互动增色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时我们可以采取“角色扮演”及小组活动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时,我就综合使用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首先,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自主合作的精神,我把教材中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容作为一个专题教学,全班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组。学生在阅读教材、查阅资料、采访之后,自由选择扮演“北方人”或“南方人”。

其次,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师提出辩题:生活在北方好还是生活在南方好?两大组分别准备。每方有三种角色供学生选择:辩手,主要发言;策划,搜集和制作支持本方辩手的材料;南(或北)方人,表演反映本方区域特点的生活小品或歌舞以支持本方辩手的观点。组内通过自荐和推选分配角色。

再次,上课前的准备由组内分工合作完成。准备工作包括:信息查询、市场调查、人物访问、广告制作等。然后写出访问札记、广告词,绘制图画,准备节目。教师做好引导和资料支持工作。

在上课时,在教室中展示反映北方和南方地理特点的图片,轮流播放具有南、北方特色的音乐。学生各方轮流发言,用讲解、表演、展示资料等方法试图说服对方。

最后,辩论结束后,鼓励有兴趣的学生撰写小论文。这样的课堂实践,既能在宽松愉悦的氛围里完成课堂目标,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的“教”与“学”的实效性,同时也减轻了师生的负担,为课堂增添生气。

三、创新教法,创强教育

1. 注重问题的独创,突出问题的新颖性。问题的设置一方面可由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计,另一方面,可由教材中的“想一想”、“做一做”等来逐步引导学生。基于这一点,在讲述地震这一内容时,我以大家所熟悉的汶川大地震为例,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汶川为什么会发生大地震?属于什么类型的地震?我国还有哪些地方发生地震的几率比较大?要求学生在看书的同时,带着问题思考,还可以要求学生从新的角度,或反向等不同途径来进行思维,大胆地想象。一堂课下来,采用这种“创设问题的方法”,不但学生能及时地掌握地震的有关系统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能力。

2. 用图表加强直观教学。现在中学地理教材中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是有丰富多彩的插图,有地图、统计图表、图画、漫画等,其中漫画以其新颖别致的特点在教材中倍受学生的青睐。地理图并非所有的图形都与其它的物体形似,但涉及到一些重要的内容时,找到形似物体,并运用于教学,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内容时,为了加深对每个省区廓的印象,就可通过形似教学加深印象。如湖南省的轮廓形似披发女郎,江西省形似一个侧面男子的头像,云南省像一只鸡,黑龙江省像一只肥鹅,陕西省像一只小手枪,山西省则像一个平行四边形,湖北省仿佛是披发女郎(湖南省)头上的富有艺术性的帽子,等等。学生通过轮廓形状的形似记忆,再记省名、简称、省会,就显得简单了。

责任编辑 罗 峰

猜你喜欢
水能教材课堂教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第三章 水能载舟,亦能煮粥——水能
第三章 水能载舟,亦能煮粥——水能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