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引进的餐饮都是肯德基

2009-01-09 10:31
环球时报 2009-01-09
关键词:掮客图书市场肯德基

贺文玄

随着外版书引进潮的愈涌愈猛,“控制外版书”成为一种越来越响亮的呼声。一些人认为,外版书的大规模拥入造成国内图书市场的泥沙俱下,更令一些领域,如儿童读物、经济学丛书等领域的国内出版业者生存及发展受到威胁。

事实上,由于书号制度和特殊的图书引进、出版、发行管理制度,中国差不多是世界主要国家中“控制外版书”最严格的。在诸如美国、法国等一些国家,外版书的引进基本就是个版权问题。这些国家的外版书或者并未形成如中国图书市场这般狂潮(如美国、法国),或虽然比例不小,却并未引起过多的关注(如加拿大)。为何在“最严格”的控制体制下,外版书反倒成为中国图书市场里的“洪水猛兽”?

在许多领域,是不得不然。如经济学领域,外版书都占据半壁江山,甚至三分天下有其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这种现象再正常不过。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国和国外的差距依然很大,许多大专院校的教材尚且仰赖进口。早年逛过外文书店的,不会不知道专卖“盗版书”的“小黑屋”,而大专院校、研究机构里“复印书”唱主角的现象,可能和许多大学、院系的历史一样持久。在社科方面,商务印书馆“汉译名著”且不去说,又有多少授权或非授权的“准外版书”,对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进程起到过关键作用。

要说检讨,应该检讨的是这种依赖长期以来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国学者的论文发表率已高居世界前列,可这些汗牛充栋的论文,又有几篇转化为具有指导(或参考)意义的图书?在儿童文学领域,曾是可以“自给自足”的,如今高档童书却差不多成了外版书的一统江山。再如畅销书领域,“门槛”最低,外版书动辄火暴,恐怕怨不得别人太强、进来得太多,只能怪自己做出的东西太没吸引力了。

在引进外版书方面,中国的确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在国外,出版社的“门类感”是很强的,做畅销书的绝不会去做专业书,反之亦然。一些大的出版集团当然也会多种经营,但它们会选择用不同的分支和团队,去做不同类别的图书。中国近年来则不然,外版书的引进大抵以发行量和利润为标尺,哪个红做哪个,只要能弄到书号,对口与否,全不在乎。加上那些扮演文化掮客角色的文化公司,更是唯流行是瞻。

这样做的结果,首先是资源的浪费和配置不合理。一些有需求但冷门的书无人问津,另一些热门书则重复引进,而且有时同一个团队要推广不同性质的图书,有时又是几个不同的团队在推同一本书的不同版本,最终导致外版书市场的同质化、扁平化。其次是翻译和出版质量的下降。许多外版书从引进版权到推向市场,周期短得吓人,翻译过程中的层层转包,审稿、编辑过程中的草率粗放,都成为司空见惯的事。

这些做法的结果,无疑让外版书的商业化、快餐化倾向变得越来越突出。文化市场需要文化快餐,也需要文化精品;需要商业化,也需要专业化。如果外版书引进的口味变成快餐的一统天下,将可能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良”。这就好比餐饮业:肯德基的引进当然是好事,可如果引进的“洋餐饮”清一色都是肯德基、麦当劳,而没有法式焗蜗牛、土耳其烤肉,甚至“老莫”的罗宋汤,那将是何等乏味的一件事?

其实,外版书市场的问题,不过是整个中国图书市场现状的一个缩影,诸如对“门类感”和专业化分工的漠视、对发行量的片面追求,以及文化掮客盛行、“急就章”充斥,外版书领域有,“内版书”领域不但有,恐怕更严重。大河有水,小河才会满,在五湖四海一片汪洋之际,单纯指责、整治一条小河的溃堤、管涌,于事无补。▲

猜你喜欢
掮客图书市场肯德基
美国“找不到”肯德基
蒙古国肯德基致247人食物中毒
浅析银行贴息揽储现象
网络环境下图书市场营销的对策分析
过圣诞,360万日本家庭吃肯德基
又有人号称自己获有肯德基的炸鸡配方了,不信你做做
新媒体环境下图书营销新策略
游走于权钱间的“权力掮客”
官场“掮客”是这样步步为腐的
解放印刷厂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