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剑门古蜀道是纵贯古代中国西部南北走向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信息交流的通道,它把中原与西南各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大融合大统一大团结的伟大纽带,在中华文明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文化线路为视角,在充分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透视剑门蜀道的现状及其成因,对剑门蜀道的遗产价值进行初步的评估,并对其保护提出初步建议。
关键词:剑门蜀道;文化线路;价值评估;保护
Abstract:The ancient Sichuan Road at Jianmen Pass is a channel for the political, military, economic, cultural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running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 in the western part of ancient China. It connects the Central Plane and the nationalities in the southwestern areas and becomes a great link promoting the great integration and 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civilization of China, it is of profound influ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route and on the basis of sufficient field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present state and the cause of formation of Sichuan Road at Jianmen Pass; in addition, it carries out primary evaluation to the value of the heritage of Sichuan Road at Jianmen Pass and puts forward primary suggestions on its protection.
Key words:Sichuan Road at Jianmen;cultural route;evaluation;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09)12-18(7)
作者简介:付文军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馆员复旦大学文化遗产管理博士生
第三节世界交通与邮驿文化的代表作
1994年西班牙·马德里专家会议,在《作为我们文化遗产一部分的线路》中指出:文化线路的价值基于文化线路空间的特征,时间的特征,文化特征,角色与功能。
空间的特征:线路的长度与多样性反映了线路维系交流的重要性和联系的多样性。
时间的特征:用了多久以及频率;被用来确立跨越时间的习惯;留给人类的印记。
文化特征:跨越文化的各个方面,如联系遥远的种族或文化群落,并通过交流促进共同的进步。
角色与功能:用于交流精神产品或是经济产品,如食品贸易,矿物,人造产品等。
一、剑门蜀道的空间特征
剑门古蜀道,是蜀道之南剑门关一带的古道,因穿越天险剑门,故名“剑门古蜀道”。蜀道沿途多作栈阁,分南北两段,以陕西宁强(古宁羌)七盘岭为南北地理上的分界,因此北段称北栈,又名秦栈;剑门古蜀道在蜀道之南,蜀北境内,所以称南栈、又名蜀栈,三国蜀汉时称“剑阁道”(剑门,时称剑阁),是秦汉以来自关中入蜀的官驿大道。
剑门古蜀道现遗留北至古昭化城,经剑门关,南至梓潼县(绵阳市)演武镇,全长300余里。此段尚保持驿道原风貌,青石板铺道;石板路面宽5尺或6尺,周、秦以来自然生态交通设施行道树古柏遗株8626株(剑阁县境7886余株),最大古柏胸径2.8米,胸围8.79米,树龄大约为3200余年,属商末周初遗株。其间遗存古桥剑溪桥、石垭桥、清凉桥和武功桥四座,以及护险砭(拦马墙)、门槛石等交通道路设施。
史载明正德十三年,剑州知州李璧大规模修治此道,北自昭化南入梓潼,以石砌路300余里。今剑门古蜀道尚保持明正德以来的石板道风貌。
二、剑门蜀道的时间特征
(一)剑门古蜀道的历史沿革
1.西周国野之道
西周时期为京都镐京通往古蜀侯国的国野之道,设置候馆、路室等交通设施。
2.战国栈道
秦惠文王(蜀开明王)时,修筑了栈道(一般认为此栈道修筑于秦伐蜀的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为秦国通往汉中郡和蜀郡的交通要道。《史记》:“栈道千里,通于蜀汉。”(蜀汉,指秦国所置蜀郡和汉中郡,并非三国史上的蜀汉)沿途多作栈阁,故名金牛栈道。置交通设施邮铺。
3.秦驰道
秦时为秦京都镐京(陕西西安西南)通往成都的必经官道,称驰道。
4.西汉京都官道:
西汉时,为西汉京都长安通往成都的必经官道。
5.东汉官道
东汉仍为关中入蜀的官道,秦汉时此道屡有修治。置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驿等交通设施。
6.三国栈阁道
三国时期,为蜀都成都通往汉中而入关中的交通要道。公元225年,蜀相诸葛亮委派尚书令费修筑了剑阁至朝天峡漫天岭的栈道300里,栈阁500间(《禅林仙观·道途次舍碑记》)。交通设施驿亭承袭前代。
7.两晋南北朝、隋驿道
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为长安入蜀成都的驿道。
8.唐代京都七道之一
此道为京都长安通往全国的七条驿道之一,三十里置一馆驿。
9.宋、元、明、清驿道:
此为西安入蜀的驿道,二十里置一邮铺,六十里置一驿。道路多次修治。
① 明正德十三年,剑州知州李璧大规模修治此道,北自昭化,南入梓潼,以石砌路300余里。今剑门古蜀道尚保持明正德以来的石板道风貌。
② 明末清初,此道因战乱而阻塞,改行广元绕道苍溪,经阆中、盐亭,入潼川,至广汉以达成都。
③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葛尔图“刊木伐石,搭桥造船”,复通此道。
④ 清嘉庆初年,修治了自七盘关、经朝天峡入剑阁之道400里。
10.“民国”民间通道
民国二十五年(1935年),修筑了川陕公路,剑门古蜀道退出历史舞台,但在民间使用至今。
(二)剑门古蜀道交通设施行道树奇观“翠云廊”的历史沿革
蜀道形成后,道旁自然生长的古柏被保护下来与历代栽植而形成行道树奇观,清代剑州知州乔钵将之取名“翠云廊”。其历史沿革如下:
1.西周前后,此道两旁自然生长的柏木,被自然保护下来,成为树龄最大的遗株。
2.秦代,此道为驰道,即帝国公路。朝廷诏令天下于驰道两旁隔三丈远植树一棵,此道栽植行道树从此开始。
3.三国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巴西太守张飞镇守阆中,在此道“植树表道”,人称“张飞柏”,“汉柏”。
4.东晋元帝时(557年),在此道大量倡导栽植松柏,尚书郎郭璞作《种松记》(古人常松柏混名),并勒石树碑于武连驿道旁。穆帝永和年也于此道倡植松木。晋代遗株,人称“晋柏”。
5.北周闵帝元年,诏令在全国官道“植树表道”(《后周书》)。此道为北周京都长安入蜀的官驿大道,这时倡导栽植了大量树木。
6.唐宋时期,数次于此道栽植柏木,规模大的有三次:一是唐天宝年间,二是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宋会要辑稿》),三是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蜀典》)。
7.元代忽必烈时,在此道两旁大规模种植高大树木。
8.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李璧倡导栽植柏树十万株,行道树古柏在历史上定型。
9.清代有零星补植。
剑门古蜀道交通设施行道树自明清时形成通例禁条,“官民相禁剪伐”,编号保护,州(县)官卸职,清数点交,形成惯例。1988年公布为剑阁县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朝天峡古栈道被公布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剑门古蜀道石板路面、古桥、行道树古柏、护险砭(拦马墙)、门槛石、古石刻、古栈道遗址、环境等得到有效保护。
三、剑门蜀道的文化特征:以世界遗产的标准为背景依据
第四节利用与制度创新
一、剑门蜀道是亟待保护的文化线路
剑门蜀道保护所存在的具体问题:
1.道路结构部分受损,道路隔断,道路风貌损害严重,路线不明晰。108国道的修建破坏了很大部分的蜀道故道。历年来新修的村级公路破坏了故道的石板路面和沿途风貌。蜀道不再作为官道后,村民修路盖房取石,石板路面破坏严重,没有破坏的石板路则因无人管理而杂草丛生,掩盖了部分道路的原貌 。
2.道路底层土壤流失,保存状态堪忧。因石板路面被破坏,导致道路底层土壤流失,加之村民垦殖土地,自然雨水冲刷,导致土壤流失严重。
3.行道树保留完好。因历代政府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多次立法保护古树,行道树保留尚好。
4.驿道设施(驿铺驿站)基本无存,驿道古桥亟待修固。唯一幸存驿铺建筑高店铺陈旧残破,标志不明。其他驿铺如筹笔驿、嘉陵驿(水驿)、望喜驿、剑门驿、汉阳铺、抄手铺、凉山铺、柳池沟驿、武连县驿、上亭驿、送险亭和演武铺只有遗址地点。驿道古桥剑溪桥、石垭桥、清凉桥和武功桥,亟待修固。护险砭(拦马墙)、门槛石等为驿道交通道路设施,保护状态不好的地段道路设施基本不存。
5.驿道节点城镇关口历史风貌破坏严重。朝天关、飞仙关、葭萌关(亦名天雄关)剑门关等四处古关遗址,只有天雄关还保留部分建筑物,剑门关是现代修建,既不在原址,修建时又不当地使用了大量现代材料,完全是假古董。只有昭化古镇基本完整,普安镇(剑阁古县城)保留部分门楼城墙。
6.驿道沿途关联遗存遗迹:千佛崖、皇泽寺、观音岩、鹤鸣山摩崖道教造像及石刻、觉苑寺、七曲山大庙等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还算完好,但也面临山体滑坡、水土流失、风化以及环境污染造成的破坏。
7.文化线路交流而产生的各要素孤立零散,没有有机的整合。且非物质遗产后继乏人,情况堪忧。
8.蜀道文化形象单薄。蜀道文化旅游设施相对缺乏,饮食文化如剑门豆腐没有最大化发挥品牌效应,且对剑门关风景区造成一定的污染。
9.蜀道对区域甚至全国在音乐、文学、建筑、美术、书法、科学技术及其他物质与非物质方面的影响力不够,从而导致对蜀道文化线路的历史功能研究不足。
二、剑门蜀道文化线路保护区提出的意义
1.有利于整合蜀道各种类型的物质文化遗产,如道路,行道树,关楼,古镇,桥梁,古遗址,佛教石刻造像等。
2.有利于整合蜀道的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
3.有利于整合蜀道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如翠云廊自然保护区。
4.有利于整合蜀道现有旅游资源,如剑门关风景区,翠云廊风景区。
三、对剑门蜀道文化线路保护区的设想
1.原有文物保护单位的模式及弊病
2006年,剑门古蜀道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制办法》规定,划定了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
保护范围:沿蜀道50米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沿蜀道100米范围
(1)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的保护模式没有将文化线路和其周边环境(setting)有机联系起来。
如以剑门关为界,以北蜀道沿山修筑,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姜维据此为根据地,使10万大军不得过。自昭化天雄关、云台山、剑门关楼构成了易守难攻的军事防御带,因此此段道路的保护范围应当包括蜀道所在的山体山势。而剑门关以南,地势平坦,道路也较少曲折,无险可守,故保护范围相对较小。
(2)整齐划一的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没有考虑到不同地段文物遗存的分布状况。
剑门关楼附近至剑溪桥,文物古迹与战争遗址较多,其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应适当拓宽。朝天区至昭化一带古蜀道路面基本无存,保护范围与建控地带递减。
(3)整齐划一的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没有考虑到不同文化地段的文化重要性。
一般的道路与节点城镇因其文化重要性的不同,其保护范围应当有所区别,如剑门关楼,雄扼蜀道,与大小剑山的山势共同构成了剑门天下险的形体特征,并形成了剑门关的文化特征。又如皇泽寺与千佛崖,作为古蜀道的重要节点以及风景名胜,历代地方志均有记载,二者均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剑门蜀道文化线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保护范围应当与蜀道文化线路的保护范围统一规划。
2.保护模式:分级保护
剑阁蜀道的核心范围:北起朝天区,南抵梓潼,绵延300公里的蜀道路段、沿路古迹、节点城镇等。
一级保护区:蜀道两侧50米—100米范围内区域,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筑控制地带。
二级保护区:梓潼七曲山大庙至广元朝天区之间蜀道经过的区域:包括四川翠云廊古柏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9772.0公顷 )、翠云廊风景区、剑门关风景区(景区面积142平方公里)、女皇文化园、千佛崖风景区、朝天峡风景区等。
根据现有遗产资源的分布状况,将剑门古蜀道分为五大片区:
(1)梓潼普安片区:七曲山大庙至普安镇
主要包括七曲山风景区,翠云廊自然保护区梓潼片区和剑阁片区梓潼至普安段,主要节点为七曲山大庙,觉苑寺,普安古县城城楼等。
(2)翠云廊风景区:普安镇至剑门关
包括石洞沟风景区、拦马墙风景区等,主要节点包括翠云廊段古蜀道与古柏,石洞沟古蜀道古柏、拦马墙。
(3)剑门关风景区:剑门关楼至剑溪桥
包括大小剑山风景区,梁山风景区,关前区等。主要节点包括剑门关楼(重建),剑门关镇,钟会故垒,剑溪桥等。
(4)昭化云台山片区:昭化古镇至剑溪桥
主要以云台山风景区为主,节点包括昭化古城,天雄关,高店铺,志公寺等。
(5)皇泽寺朝天峡片区:皇泽寺至朝天峡
包括女皇文化园,千佛崖景区,朝天峡景区,主要节点包括皇泽寺,千佛崖,朝天峡栈道。
四、蜀道文化线路保护区的保护模式
用环境(Setting)代替缓冲区,用整体保护代替个别单体保护,用统一管理代替分散管理;用统一遗产线路诠释模式代替简单景点介绍的解说模式。
(责任编辑:蒋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