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维良等
编者按:2009年10月,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大遗址保护高峰论坛在洛阳召开。本次高峰论坛交流了我国大遗址保护的经验和教训,探索现阶段进行大遗址保护的新模式。本文就参加论坛的发言材料中部分城市代表在大遗址保护方面的具体做法做了摘要。
卓有成效地实施大遗址保护激活历史文化名城千年宝藏
河南省委常委中共洛阳市委书记连维良
规划一块绿地,可以带动上百亩土地升值,而建设一个遗址公园,则可以让整个城市升值。建设一个工业项目,可以服务一个城市几十年,而保护一处大遗址,可以让一个城市受益上百年、上千年。一个科学有效的大遗址保护工程,既可以起到保护大遗址的作用,又可以起到集聚游客、光大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基于全市上下这种共识,洛阳在大遗址保护方面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科学编制以大遗址保护为基本前提的城乡总体规划。洛阳大遗址大都位于城区或城乡结合部。20世纪50年代,洛阳在编制一期城市总规划时,采取“避开老城建新城”的办法,在文物古迹较少的涧西平原地区建设工业区,创造了全国著名的“洛阳模式”,作为典型经验写入了教科书。20世纪90年代,在东有汉魏故城、北有邙山陵墓群的情况下,二期城市总规划采取跨过洛河、避让隋唐城遗址、在洛河南岸规划建设新区的办法。在正在报批的城市四期总规划修编中,为避开城市周边的大遗址和重要历史遗迹,提出了跨越伊河、在城市东南方向寻求城市发展空间的办法,有效解决了大遗址保护和城市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在洛阳新区空间战略规划研究中,充分考虑东汉帝陵南兆域和汉魏故城遗址的保护,明确提出城市建设要避让大遗址、保护大遗址、利用大遗址,让每一处大遗址都成为城市中一座美丽的遗址公园。在大遗址整体保护方面,我们坚持以科学的规划指导、协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先后编制了五大都城遗址和邙山陵墓群整体保护规划。
二、建立健全依法、科学保护大遗址的体制机制。加快大遗址保护立法建设,先后出台了《汉魏故城保护条例》、《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条例》和《二里头遗址和尸乡沟商城遗址保护条例》。《邙山陵墓群保护条例》也即将问世。健全领导机制,成立了全市大遗址保护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健全了“县、乡、村”二级大遗址保护网络。组建了龙门石窟、隋唐城和汉魏故城等4个文化旅游产业园区。
三、积极探索大遗址保护展示的最佳模式。保护与展示相结合是大遗址最有效最有意义的保护形式。我们认真学习借鉴高句丽遗址、西安汉阳陵、成都金沙遗址等大遗址保护展示的先进经验,充分挖掘洛阳大遗址的内涵,把保护和展示有机结合,把文化和旅游有机结合,通过大遗址保护使“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更加真切。为做好隋唐城遗址保护展示,首先建成了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定鼎门博物馆也基本竣工,宫城遗址公园将加快建设。汉魏故城遗址及偃师商城遗址的保护展示已取得明显成效。我们计划再通过5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在全市规划建设3—5处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届时,大遗址既得到了保护,又让其从以前的只可听、可读,发展到可看、可记,让大众共享大遗址保护的成果。
保护南宋皇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浙江省委常委中共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
实施南宋皇城大遗址综合保护工程、建好南宋皇城大遗址公园、推动南宋皇城大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是杭州人民的热切期盼,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实施南宋皇城大遗址综合保护工程,是延续中华文明的必然要求。据史学界研究,南宋时期无论是文化教育的普及、文学艺术的繁荣、学术思想的活跃、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是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辉煌一页,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作为南宋临安人的后人,我们有责任保护好历史赐予的宝贵财富,延续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真正做到上无愧于先人,下无愧于子孙后代。
2.实施南宋皇城大遗址综合保护工程,是实现大遗址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创新之举。建设遗址公园既是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创新,也是对公园这一城市功能元素内涵的拓展,已成为国际通用并日趋成熟的考古遗址保护和利用模式。实施南宋皇城大遗址综合保护工程,建设南宋皇城大遗址公园,将让灿烂的南宋文明与优美怡人的城市公园完美融合,让厚重的文化遗址以轻松愉悦的形式出现,吸引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自发地走近南宋皇城大遗址,感知遗址,热爱遗址,使南宋皇城大遗址公园成为传播南宋历史文化的“大课堂”、增强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主阵地”、展示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金橱窗”,从而实现南宋皇城大遗址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3.实施南宋皇城大遗址综合保护工程,是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精品的迫切需要。杭州是国家旅游局和世界旅游组织命名的“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世界休闲组织命名的“东方休闲之都”。杭州不仅拥有西湖、西溪、京杭大运河等重量级自然人文景观,还拥有像南宋皇城大遗址这样的重量级历史文化资源。南宋皇城大遗址内容十分丰富,文化遗址和出土文物无论是数量上还是品位上在国内首屈一指。实施南宋皇城大遗址综合保护工程,对于传承杭州历史文化、延续杭州城市文脉、进一步提高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含金量”,对于把杭州这一独有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打造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精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实施南宋皇城大遗址综合保护工程,是杭州打响“南宋牌”的关键之举。南宋都城临安是一座兼容并蓄、精致和谐的生活城市。今天的杭州之所以能将“生活品质之城”作为自己的城市品牌,就是因为今天杭州城市的产业形态、思想文化、生活习俗、园林建筑、西湖景观等方面都烙下了南宋临安的印迹。今年国庆节前夕,南宋御街·中山路精彩亮相、一炮打响,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打“南宋牌”。与南宋御街·中山路相比,南宋皇城大遗址更是皇冠上的“明珠”,是杭州的“镇城之宝”。实施南宋皇城大遗址综合保护工程,可以让这颗深埋于地下的“明珠”把杭州照得更加熠熠生辉,让这块举世无双的“镇城之宝”为杭州申遗增加重要砝码,让“南宋牌”为杭州打造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添上一张唯我独有的“王牌”。
扬州城遗址整体保护的实践和思考
中共扬州市委书记 王燕文
扬州城遗址,是扬州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是扬州城市永恒的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进步的缩影。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城池城址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城市面向未来的潜在资源和优势,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我们怀着对历史敬畏、对文化崇敬、对先人感恩、对古城遗址呵护的心情和热情,坚持城市现代化建设服从于扬州城遗址保护的原则,积极而又审慎地推进扬州城遗址的保护,不断彰显扬州城遗址的文化性、真实性和生态性。扬州荣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被列入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主要得益于扬州古城、扬州城遗址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得益于文化遗产得到了较好的传承。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进一步坚定了做好扬州城遗址保护的信心和决心。
1.大遗址保护,必须树立整体保护的理念。扬州城遗址历史跨度长,范围广,与今天城市重叠面积大,保护矛盾多、实施难度大。历届扬州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大遗址保护对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探索、推动大遗址保护,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发布通告保护唐子城遗址,到九十年代“跳出旧城建新城”,到目前阶段“全面保护、全部保护”,虽历经艰辛曲折,但扬州明清古城、扬州城遗址传统风貌、整体格局得以保存、保护下来,为大遗址的永续利用留下了十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2.大遗址保护,必须着眼于长远,不急功近利。扬州城遗址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文化遗产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重视、保护地下城址遗迹,也就留住了城市的文化根脉。我市调整地处城市黄金地段的原有建设项目,发掘展示城门遗址,累计投入巨大,付出了昂贵的经济代价,尽管没有直接的经济回报,但遗址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质,彰显了城市的独特个性。
3.大遗址保护,必须注重生态环境的提升。我市在努力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尊重、保护、传承古城的生态与文化的根脉,注重城市发展与城址环境保护提升的和谐“双赢”,有力地提升了城市品质。多年来,扬州搬迁唐罗城东、南护城河沿岸棚户区和企业仓储集聚区,构建城市运河靓丽的风景线;拆迁唐子城和罗城结合部以及宋夹城内农民庄台,进行宋夹城遗址公园建设等一系列的举措,体现、彰显、传承了古城文化特色和“绿杨城郭”风貌,实现了现代风格与历史文脉的呼应和谐,再现“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独特景观。
4.大遗址保护,必须发动广大市民参与。人民群众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也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享有者。扬州人民对本地传统文化有着非同一般的认同感,长期以来他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关注和支持。在“双东”文化里示范片区的整治工程中,社区居民喊出了“我们的家园我们建”的口号,群众积极出资修缮历史建筑,政府配套建设基础设施、给予建筑修缮费用补助。在宋夹城遗址保护工程实施以后,政府配套建设了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住宅小区,村民争相排队申请搬迁,支持遗址保护。本着对历史、对民众、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我们在保护名城、保护大遗址的同时,对大批居民妥善安置,让居民从中受益。
扬州是中国少数具有通史式特征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近7000年的文明史和2500年建城史。十一五以来,扬州城遗址(隋一宋)保护取得了明显进展,宋夹城遗址公园建设初具雏形,受到国家文物局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与许多地方相比,我市在大遗址保护工作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要求相比,我市大遗址整治保护的理念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今后,在国家文物局领导和指导下,我们将努力把握城市新一轮发展所面临的机遇,积极应对新挑战,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创新的举措和更加扎实的作风,为大遗址保护、永续利用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为建设人文、生态、精致、宜居的新扬州加倍努力。
展现“城摞城”奇观传承开封城市文脉
开封市市长 周以忠
建设大宋文化博物馆·开封城摞城新郑门遗址的意义:
1.新郑门遗址的考古发掘和新郑门遗址博物馆的建设,有利于北宋东京城大遗址的整体保护。由于东京城遗址整体埋藏较深,目前所开展的工作是钻探多、发掘少,对东京城城墙的建筑结构和城门的建筑形式等还不清楚,新郑门的发掘和保护必将进一步把大遗址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引向深入,并为北宋东京城的保护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2.提升北宋东京城在全国地位和影响力。长期以来,北宋东京城遗址因埋藏深、地下水位高等客观原因,很少进行考古发掘。目前所获得的有关北宋东京城的考古资料多是考古调查、勘探的成果,这种现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北宋东京城在我国古代大遗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与北宋东京城的实际历史地位甚不相符。新郑门遗址的发掘和博物馆的建设会更加强化我市作为宋城的特色,提升北宋东京城在全国地位和影响力,提高我市在宋文化研究中的地位。
3.填补北宋东京城大遗址保护研究的空白。新郑门遗址的考古发掘保护工作必将进一步丰富北宋东京城大遗址的内涵,弥补北宋东京城遗址钻探多、发掘少的不足,填补北宋东京城研究的一些缺憾和空白,为研究我国古代都城形制、布局的演变,补充目前十分缺少的关于北宋东京城的考古材料。
4.有利于大运河申遗,为大运河的申遗提供有价值的考古材料。大运河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大运河是目前我国最受关注的申遗项目之一。隋唐时期开凿的大运河横穿开封全境,到了宋代,大运河更是自西向东从东京城中部穿过,并成为北宋东京城的经济生命线。新郑门遗址就位于东京城运河西水南侧,因此新郑门遗址的考古发掘必将为大运河申遗提供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文物点,进一步丰富大运河申遗的考古资料。
5.展示宋城风采,再现古都辉煌。瓮城遗址不仅保存较好,埋藏深度较浅,若能科学地开发展示,不仅最能反映宋城巍峨壮观、气势非凡的风采,而且也能向世人再现开封“城下城”、“城摞城”的奇特景觀,让世人透过千余年的历史沧桑,追忆古都开封的辉煌。
6.引发社会关注,提高开封的凝聚力。新郑门遗址的考古发掘保护工作价值巨大,其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市的大遗址保护工作,并把北宋东京城遗址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引向深入,为北宋东京城的保护规划提供科学的考古发掘材料和依据;其必将引起各级领导部门及广大市民的高度重视,引发人民群众对北宋东京城的空前关注和保护热情,进而提高开封的凝聚力和知名度;同时也必将把北宋东京城的保护工作推向前进,带动开封市大遗址保护工作的投入力度,努力争取将北宋东京城遗址列入第一批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
保护与利用并举
努力实现大遗址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西安市副市长 段先念
(一)关于文化定位问题
大明宫,是“中国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历史上,大明宫对中国古代以及日、韩等东亚国家的宫殿建筑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大明宫遗址的整体格局和重要奠基目前都保存完整,所以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古迹遗址当中也享有独特地位。正因为如此,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文化定位至关重要,是整个保护工程的灵魂和核心。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世界文化符号系统中的重要节点。中华文明在7至9世纪的大唐帝国,达到了当时人类文明的最高水平。作为大唐帝国的政治中枢,大明宫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信息,应该作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被珍视、被保护、被弘扬。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共同记忆。周、秦、汉、唐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四个朝代,其中又以唐代最盛。唐的对外开放、唐的文化多元、唐的政治开明、唐的疆域广阔、唐的诗歌灿烂、唐的社会文明,可以说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峰。因此,把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作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共同记忆,绝对是不二选择。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突出标志。当前,世界和中国的发展都进入了新时期,能够代表国家文化繁荣的所谓“标志”,已经不在其外在的高度、新颖性或投资规模上,而是正在转移到其文化内涵当中。在这个意义上,正因为大明宫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记忆之灯,所以举起它,就会照亮整个华人世界和中国古代的文明史。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古代宫殿遗址与现代城市公园的结合典范。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首要功能,是保护遗址、展示其人文和历史内涵,并运用建筑、景观、艺术等手段来烘托出历史上唐文化的宏大和气度。其次,它还是一个融遗址保护与展示、旅游、城市中央公园于一体的现代城市公园。在未来,遗址公园还要承担起可持续考古、城市绿肺、游客目的地、居民休闲去处以及公共文化中心等多重职能。
(二)关于遗址展示的手段和方法
目前,我们正在考虑的几种展示形式包括:(1)格局及结构展示,对已经发掘完毕和研究清楚的遗迹,在其上采用展示结构及规模的方式进行展示;(2)遗址揭露展示,在发掘完毕的遗迹之上盖保护房,让发掘现场直接暴露给观众,让人们有真实、直接的感觉;(3)台基复原展示,对地下遗址已发掘完毕和研究清楚、地上结构尚无定论的遗迹,采用台基复原展示的方法,即将原址掩埋,抬高1米后,重新恢复该台基,台阶、础柱,均按原状重建;(4)柱墙模拟展示,在发掘完毕的遗址上,抬高后在其上用新材料仿建高1米的立柱、墙壁,来模拟展示原建筑群的规模;(5)模型复原展示,在揭露展示的遗址保护房内,用缩小的模型来表现对应建筑的布局和规模,一目了然。
(三)关于处理好遗址展示与遗址考古的关系问题
这方面,国际上已有经验可以作为参考。在意大利的庞贝古城,当地的大、中学生们可以亲自参与考古活动。在英国的沃威克古城堡,游客们可以充分体验英国中世纪的各种设施以及历史事件,而在迈尔斯通博物馆,设计者们在一座现代建筑里将英国维多利亚街道进行了重建。在美国洛杉矶的奇芬考古探索中心,游客们通过历史文物、重建的古代环境、多媒体展示以及教育游戏等互动活动,可以充分学习并了解当今世界是如何形成的。此外,还有社区考古、公众考古等形式,既能让当地居民亲身经历考古发掘过程,也能让游客们体验发现古代物品的兴奋感。事实上,大明宫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并不对立,只要把遗址本体及其保护也作为遗址展示的内容或公众可参与的活动来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将是融洽而和谐的。
科学保护合理利用
努力实现城市建设与大遗址保护和谐共生
郑州市市长赵建才
文化遗产是人类了解自身发展的重要线索和物证,是我们今天可以触摸的记忆、可以交流的历史,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础和巨大财富。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联结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作为古代文明结晶和历史文化见证的大遗址,特别是位于城市核心区的大遗址,因其自身所独有的规模宏大、价值巨大、影响深远等特点,成为城市文化景观的核心要素,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和动力。
众所周知,郑州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史上最璀璨的明珠之一。在中华文明发轫、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郑州一直处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核心地区,留下了许多重要遗存。目前,郑州各类文物古迹达7000余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处43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69处。国家确立的“十一五”期间重点保护的100处大遗址中,郑州占了5处,包括郑州商城遗址、新密古城寨遗址、巩义宋陵、巩义窑址和新郑郑韩故城,是拥有大遗址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随着近年新发现的新密新砦、登封王城岗大城、大师姑二里头文化城址的进一步发掘和研究,随着与商城遗址相关联的早商王陵、甲骨坑、车马坑的进一步探索,郑州的文化遗产资源将更加丰厚,其重要地位愈来愈为人们所认识。在郑州市为数众多的大遗址中,有多处分布于城市的核心区,以其独特的历史风貌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城市延续的记忆,承载着城市的灵魂。郑州商城遗址以其近3平方公里的内城规模和25平方公里的总面积,分布于郑州市的核心区域,其挺拔的城墙及两侧规划建设的绿化带,成为广大市民抚摸历史、追古思今、休闲娱乐之地。巩义宋陵以30余平方公里的占地规模,分布于巩义市郊,高耸的封土和威武的神道,成为巩义市的一道独特风景。郑韩故城位于新郑市区,城垣周长19公里、面积16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同期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垣,它的巍然矗立,使新郑市一举成为闻名遐迩的天下名都。丰富的大遗址资源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们不仅仅属于郑州,更属于整个中华民族,属于全人类。保护好这份特殊的遗产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城市现代化背景下的大遗址保护
长沙市副市长刘晓越
一、大遗址的价值定位及其对城市发展产生的影响
众所周知,大遗址是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保留下来的重要的文化遗存,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大遗址具有形成年代久远、文化内涵丰富和气魄雄浑壮阔等特征,是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的有力见证,堪为中华文明最辉煌灿烂的鲜活载体,因而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今,兼顾现代化建设与历史保护已经成为城市先进性的重要标准,开展大遗址保护工作,其意义重大而深远。毋庸置疑,在城市现代化背景下的大遗址保护,有利于弘扬城市特色,塑造城市良好的文化形象;有利于增强城市认同感,引导城市形成积极向上的发展氛围;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为城市发展提供经久不衰的动力支持,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当前,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已获国务院批准,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长沙市已确立“文化强市”战略,在建设人民群众满意城市进程中,加快大遗址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二、长沙在大遗址保护工作进程中的基本探索
长沙是一座有近300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勤劳、智慧的湖湘先民为长沙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现已登录和即将公布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2400多处。其中,虽然历代文化遗址数量所占的比重不大,但是炭河里西周城址、马王堆汉墓遗址、西汉北津城遗址、西汉长沙国王陵区、长沙铜官窑遗址、明代长沙藩王陵区等大遗址极具价值和代表性。由于这些大遗址大多分布于长沙城区,无论是对长沙的城市现代化建设还是对文化遗产保护,都提出了严峻考验。中共长沙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树立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化视野,强调文化遗产保护要深度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并作出了初步的工作尝试。一是开展遗产调查。结合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工作要求,廓清了长沙铜官窑遗址等一批古代文化遗址的基本面貌,新发现成区域的西汉长沙国大型古墓葬25座,明代长沙藩王及贵族墓9座,大遗址调查工作取得了重大收获。一是启动规划修编。把包括大遗址在内的各类文化遗产纳入城市规划保护范畴,并将保护文化遗产作为城市设计的重要指导原则,力求实现科学发展。二是加大保护投入。长沙近两年来直接用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超过8亿元,其中在大遗址保护方面的投入达4200万元官窑遗址保护工程业已启动。四是落实管理责任。制定了《长沙市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管理办法》,将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责任层层落实,直到最基层。鉴于大遗址面积庞大,其保护工作与城市建设、居民生活的矛盾突出,长沙正在作设立“文化遗产保护特区”的积极探索,以提升对大遗址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五是强化基础研究。出台了鼓励开展文化遗产学术研究的政策,对学术研究实行课题管理,推动对长沙重要文化遗产的专题研究工作,为大遗址保护提供理论支撑。
北京市城市核心区大遗址保护工作情况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 王丹江
一、圆明园大遗址保护工作
(一)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工作,市、区政府不仅将圆明园遗址保护整治工作列入政府工作计划,而且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遗址保护和环境整治。1999年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文物局委托北京市规划院制定了《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2000年至2001年国家文物局与北京市政府分别同意、批准了该规划。为更好地实施《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组织专业机构正在组织制定《圆明园遗址考古、文物复建、山形水系专项保护规划》。
(二)加强遗址保护和文物修缮
2000~2002年,在“3.3亿”文物抢险修缮工作中,将圆明园遗址保护列为重点项目,先后投入近2000多萬对圆明园大宫门以及九州清晏等48处景点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勘探。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长春园宫门、含经堂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并完成含经堂遗址保护工程。修缮圆明园唯一保存的古建筑——正觉寺及圆明园遗址剩余未修缮的围墙,使圆明园围墙基本围合,为圆明园遗址的保护提供了有利条件。从2003年起,在“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中,又投入1000多万继续用于圆明园遗址考古和保护。到目前为止,在保护文物专项经费上的投入近4000万元。
(三)开展环境整治和搬迁工作
2000年初至2002年底,海淀区政府对圆明园内占用单位和居民进行了历史上规模巨大的搬迁工作,搬迁居民785户。2001年市、区政府将12个驻园单位迁出圆明园遗址,拆除各类杂乱房屋5万多平方米,安置劳动力1700余人。经过几年的整治,使长期困扰圆明园遗址保护工作的住户搬迁、驻园单位腾退等老大难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圆明园遗址的保护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些有力的保护措施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有关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广泛好评。特别是2000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关心和指导下,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保护力度之大、投资之多、成效之明显,是圆明园遗址百年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二、京杭大运河保护工作
(一)夯实基础,公布相关遗迹为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前几次的文物普查,北京市对运河沿线历史遗迹进行了初步调查工作,包括通州区通运桥及张家湾古城、土坝、石坝码头、燃灯塔、朝阳区八里桥、东城区南新仓、西城区后门桥、昌平区白浮泉遗址等在内,已经陆续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进行了修缮和保护工作。另外,什刹海等历史文物集中的地区已列为历史文化保护区。2007年以来,市文物部门牵头开展了大运河调查工作,组织专业研究单位根据历史文献、相关文章及现场调研,实地调查了运河沿线100余处相关遗迹,分析各遗产点与大运河间的关系,已经初步完成了遗产点的筛选工作。2009年5月,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对大运河北京段遗产点进行了评审,确认与运河直接关联的遗产共计40处,其中各类河道、水利工程、航运管理设施机构或仓库等31处,其他相关的古建筑、古遗址、碑刻等9处。
(二)加强保护,修复运河沿岸文物建筑和遗迹
为进一步做好运河保护工作,北京市在对运河沿线遗迹进行初步普查登录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关文物保护修缮计划,逐步对大运河及沿线的文物古迹进行保护修复。2000年至2007年,北京市先后制定了“3.3亿”和“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修缮保护的思路为“整治两线景观、恢复五区风貌、重现京郊六景”,其中对明、清皇城景区、什刹海风景区等进行了重点修缮保护,对不协调的建筑进行整治,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并将运河文化景观作为“京郊六景”之一。如北京市“3.3亿”文物保护计划中修缮了始建于元代的后门桥,已经成为北京运河文化的标志性历史遗迹之一。此外,东城区玉河是大运河流经北京皇城的历史水系,2007年对其进行保护整治时,发现了玉河故道及东不压桥遗址,目前已经妥善进行了加固修缮,在条件具备后恢复其历史河道并向社会展示。除上述历史遗迹,东城区南新仓、朝阳区土坝、通州区文庙、燃灯塔等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缮加固。其中南新仓在修复后已经对社会开放,形成明清文化街,成為展示运河文化和北京传统的重要窗口。
(三)积极整治,恢复运河历史河道和周边环境
近几年,大运河沿线各区县逐步加大对运河的保护和环境整治力度。其中,通州区委、区政府投入巨资对大运河通州段进行了整治,纠正了以前水泥板护坡的做法,对两岸进行了绿化,对河床进行清淤,然后引水,恢复大运河的历史胜景。同时,根据考证在原来码头位置上预留空地,以备时机成熟恢复原有景观,并在城市规划中严格控制在运河两岸的建设规模。在整治过程中,对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很好的收集和整理,包括许多瓷片、城砖、铁锚和两根“皇木”等,现在都保存于通州区博物馆。目前,运河文化已经成为通州区重要的城市名片和文化品牌。朝阳、东城、西城、昌平、海淀等区也先后对长河、通惠河等古河道及沿线闸、桥进行修缮保护。
(责任编辑:张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