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诺夫的危机教育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2009-01-08 10:13
基础教育参考 2009年12期

李 伟

[摘 要] 近年来,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与各种校园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一方面要加强校舍的安全和安全责任制的落实,另一方面要加强学校的安全教育。本文从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入手,从博尔诺夫危机教育思想的角度,论述中小学学校加强危机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实施危机教育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危机教育;非连续性教育;博尔诺夫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9)12-0028-03

一、博尔诺夫的危机教育思想的概述

1.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

博尔诺夫指出,以往的各种教育学派有一种共同的认识,认为教育是一种连续性的活动,儿童通过这种连续性,才越来越完善。赫尔巴特用一句简明扼要的话来开始他的《教育学讲授纲要》,他认为:“教育学以学生的可塑性作为基本概念。”①博尔诺夫认为:“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它基本上揭示了教育过程的本质,但不全面,还需修正。因为这一观点把阻碍和干扰教育,导致教育失误或完全失败仅仅归结为偶然的、来自外部的干扰,而这本来是应当避免的,而且原则上也是可以避免的,这种干扰无论如何无关教育大局。只有存在主义哲学敏锐地看到了这种干扰不只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偶然事件,而是深深地埋藏于人类存在的本质中,从这些事件中表现出来一种新的,迄今尚被忽视的人类存在的基本方面。它使连续性发展的观念趋于破灭或者至少表明有很大的局限性。在人类生命过程中非连续性成分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同时由此必然产生与此相应的教育之非连续性形式。”②

博尔诺夫指出,“在人的生活中会有一些突然出现的、非连续性的事情,无论如何不能把这些事件纯粹地视为外来干扰。相反,这些事件具有重要的积极的作用,而他们也是与上述非连续性的教育形式相一致的。”③ 他认为教育过程就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形式的统一,危机是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形式之一。

2.危机的定义

博尔诺夫认为危机就是指“突然出现的较大且又令人忧虑的中断了连续生活进程的事件”。④它包括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危机,发展危机,成熟危机,信仰危机,婚姻危机,疾病危机,等等。“只要是由于无法摆脱的困难而中断了正常生活进程的都属于危机。”⑤以往人们把危机视为一种偶然的现象,但博尔诺夫认为这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危机是必然地存在于人类生活之中的,“人只要生存着,任何时候都会处于危机之中”。⑥ 同时,博尔诺夫还指出,以前人们常常把危机看作是破坏性的,人们应当千方百计加以避免的,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他认为危机对人生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危机虽然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对人生构成威胁,酿成灾难,但这种灾难经过最大努力是可以制止的,或者是可以战胜的。而当人们一旦战胜了灾难,重新开始生活时,就会觉得人生格外轻松,因此危机往往与人生的新起点紧紧联系在一起。人可以通过危机的威胁获得真正的自我,树立稳定的,不怕任何外来影响的,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可以使自己成熟起来,坚强起来。⑦

3.危机教育

博尔诺夫认为,首先,当危机发生时,教育工作者必须帮助青少年明确认识危机的含义,正确认识危机的本质及其对生活的意义,而不是用安慰去掩饰来降低危机的严重性,让青少年自己主动承担责任,勇敢地面对危机,而不是躲避危机。告诫与号召是重要的教育措施。“人的发展经常会由于障碍和偏离,或者普遍地由于人的弱点而告中断或误入歧途,这时就要借助外部的推动使中断的发展重新走上正轨。一个人借助自身的力量很少能做到这一点,所以只要一有衰退的危险,就需要他人不断地给予告诫并激发其意志力。”⑧虽然危机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它是无法控制的,教育工作者不应人为地触发它。

二、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危机教育的现状

我国长期以来相对稳定的和平的社会环境使民众危机意识淡薄,学校教育中危机教育缺失,中小学教育一直非常重视教育的连续性,忽视了教育的非连续性。“学校中实施的是一种常态下的教育方式,或者用一种好的环境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处于顺利的状态下进行学习,而对人可能遇到的困境,谈的不多,甚至过于疏忽了学生的成长过程当中可能遇到的危机挫折。”⑨而现实中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一生当中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危机,如去年的大地震,当前正在全球蔓延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还有之前的成都公交车燃烧事件,我们看到人们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心理准备不足,很多人都不懂怎样自救,甚至连最基本的救护常识都不知道。据2006年5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危机管理课题组公布的《中国城市居民危机意识网络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城市居民的危机防范意识普遍较弱,63%的被调查者称自己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危机应对或者生存急救方面的培训。⑩

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中小学生。我国的学校在面对危机时多是安慰学生,掩饰危机的严重性。学生普遍缺乏危机意识,在面对危机的时候,没有心理准备,往往不知所措,缺乏应对危机的心理素质。相比之下,国外十分重视国民的危机教育。美国在幼儿园里就会教孩子摔倒或扭伤的时候该怎么办,从幼儿园就开始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进了小学就要开始接受正规的急救训练;美国的中学生每周至少要上一节急救的课程,如果不能通过急救课的考试,就拿不到毕业文凭;高中也常增设安全教育等应急课程,通过这些专门的课程教给孩子遇到地震、洪水等时的应急措施。{11}

三、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危机教育的启示

1.正确认识危机,树立安全意识

博尔诺夫对于危机教育中该怎样认识危机有详尽的描述,比如,他谈到教育工作者在危机教育中的职责是使学生正确认识危机的本质及其对生活的意义,而不是用安慰去掩饰来降低危机的严重性,教师应该让学生懂得自己主动承担责任,勇敢地面对危机,而不是躲避危机。学校可以运用宣传海报、校园广播、主题班会这样的形式,让学生意识到危机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地存在于人的一生之中的,危机是人生的组成部分,我们要时刻准备应对危机,树立居安思危的意识,防患于未然。

2.危机教育纳入课程目标

现阶段,危机教育基本上没有进入我国的课程目标,我们学校在危机教育方面做得不够,有些学校对危机教育的知识重视不足,或者仅仅流于形式。学校要向学生教授危机知识,首先要把危机教育纳入课程目标,保证危机教育的落实。“关于危机教育的内容以何种形式出现,在课程结构中占多大比重合适。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譬如在日本,6年小学教育就有近40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涉及到危机教育,它们分别被安排在国文、地理常识、历史启蒙、人与自然等课程中。又如我国台湾,危机教育内容在整个小学教学阶段也达到近30个课时。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我们可以看出危机教育一般不以独立的课程面目出现,而是在课程编排时在相应内容中渗透,并保证其一定的比重。通过相关课程渗透危机教育,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达到目的,是一种不错的选择。”{12}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危机知识,如地震、火灾发生时的自我保护和自我救护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充足的危机知识和应对危机时的自我保护方法,在面对真正的危机时,才能有效地应对危机,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

3.开展与本校实际相关的危机教育

作为课程的直接实施者——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着手拟定“本土化”的危机教育方式。处于农村和城市的学校所需要面对的危机和应对方案是不同的,每个学校的周边环境也不尽相同。如处于山区的学校,平时要做好预防山洪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工作。除自然灾害外,人为造成的危机也有很大区别。所以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邀请相关方面专家,共同制定一份详实有效的危机教育大纲以及危机应对方法。如城市学校更多地侧重自然灾害楼梯逃生以及怎样逃避他人的侵害等,而农村学校则需要开展相关的安全隐患的应对。

4.危机模拟与生存能力的培养

仅仅掌握了处理危机的知识还不够,最重要的是把危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危机模拟演习可以检验日常危机教育的实效性,也可以提高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危机模拟演习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如通过消防演习,让学生掌握逃生的技能。学校可以定期与当地消防部门组织消防演习,或者模拟地震逃生演习。如福建省泉州市消防官兵走进泉州湖心小学,向800多名师生传授消防知识,提高他们的自防、自救能力。{13} 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全体师生无一伤亡,正是由于该校从2005年开始,每学期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习。地震发生后,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教师,全部冲到操场,用时1分36秒。如果全国中小学都能做到这样,就可以把灾害降到最低。

现在,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备受宠爱,缺乏意志方面的锻炼,经受挫折较少,平时家长和教师都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意志磨炼方面重视不够。学校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暑期夏令营活动等让学生体验生活,为应对危机做好准备。

5.生态视域下的危机教育

有人认为,世界不是指理论上可以认识到的世界,而是指在生命的进程中所体验到的世界。因此,认识活动在更多的意义上是生命体验而非“逻辑统一”。

传统教育中强调的主客体的二元论造成了学生对于危机教育真切体验的局限,所以打破传统的以教与学为中心的灌输模式,增强教育中对于学生的感受的教育关怀,是危机教育的当务之急。学校应加强危机教育管理,建立合理的危机教育管理机制,提高学校处理应急事件的效率,明确权责分配,把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校长可以专门指派一些教师负责学校安全和处理突发事件,而且让学生也参与进来,比如,可以在班级里设立安全隐患排查小组,定期检查消防器材,让学生切实体验到预防危机的重要性,把可能发生的灾难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在事件发生后减少危害的延续和扩散,把对师生的伤害降到最低。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⑧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⑦李其龙:《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思想评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⑨翁璇:《试论“危机”的教育价值》,《中国教育学刊》,1996年第1期

⑩荣昭俊,潘倩,谢振荣:《论加强大学生危机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1}陈宏彩:《从汶川地震反思我国危机教育体系的完善当代社科视野》,《当代社科视野》,2008年第7期

{12}董英:《学校应开展危机教育》,《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年第4期

{13}http://news.sina.com.cn/s/p/2006-11-07/183311450731.shtml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王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