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年升
历史教学在某种角度上说就是历史探究教学,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围绕一定的历史问题、文本或材料,自主寻求答案、意义、理解的活动或过程。探究式教学特别强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力图通过自我探究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工作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然而据笔者了解,在初中阶段,历史探究教学开展的效果并不是太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忽略了学生这一学习主体,未能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探究思维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开展历史探究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一、要从学生的角度选择探究的主题
其一,教师应从课程目标出发,选择对学生有学习的价值的历史探究的主题,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等。学生通过探究掌握内容,有利于学生将学习的内容变成自己的知识,将历史认识变成自己的认识。课标中未要求学生掌握的我们尽量少涉及或不涉及,免得浪费学生的精力。
其二,教师应从学生实际的认知能力出发设定历史探究的重点。选择的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逻辑思路(学生的兴趣、关心倾向),即能引起学生的主动投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观察小口尖底瓶(陕西宝鸡市北首岭出土)。想一想,它为什么会被做成这样子?它是用来干什么用的?如果你用这瓶子去河里汲水,会出现什么奇妙的现象?为什么?请大家用泥陶做一个这样的瓶子试验一下,然后再作答。学生对此兴趣十足,也非常投入。在教学中虽然有些内容在历史研究中很有价值,但由于这些研究有特定的条件与范围的限制,难以与学生日常生活感受和历史感受产生关联,超出学生现有的认知程度,因而不适合作为探究的主题。
其三,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探究思维的问题及材料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真正的历史认识。例如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评价,老师总是提到郑和下西洋比欧洲新航路的开辟更早,是历史上的一个创举。但仅此是不够的,毕竟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比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要小得多。对郑和下西洋这一创举,我们在教学中不应盲目崇拜而应冷静反思,将历史与现实结合,引导学生去感悟,去体验。教师在设计该部分时,不妨提出“为什么我国后来落伍了?我们什么时候落伍的?”等值得探究的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与价值观念。
二、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的历史思维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课堂,教师在教学开始前,应先了解他们已有的经验、想法,再由此选取材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的历史思维与历史理解,努力发现并解决问题,获得自己的历史认识。比如:让学生观察《半坡聚落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聚落房屋想象图》,思考问题:“两者有何特点?你认为是什么因素所造成的?”在此之前,我对学生的地理知识方面作了一个大致了解,他们在小学及初中的地理课上都接触并积累到不少这方面的地理知识,再加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完全有能力解决这一问题。果然不出所料,学生探究得相当不错,同时他们在探究中也获得一种满足感,对历史课堂探究充满信心。
三、“论从史出”
历史学是通过对证据的解释而进行的,学习历史必须通过对史料进行归纳、推理,寻找出历史事件的原因与规律。我们的感官无法直接观察的历史事件,只能根据证据进行推理、研究这些事件。在课堂探究中难免会有个别学生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引起哄堂大笑,甚至造成课堂的暂时失控。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解释摆在我们面前的证据来思考古人在想什么,做些什么,并分析他们为什么这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即做到“论从史出”。唯有透过分析史料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记住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多数学生都能依据考古发掘的资料,推出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用火的遗迹十分集中,灰烬堆积很厚,最厚处有6米,并且用火地点是固定的。这说明北京人掌握了控制和管理火的技术,他们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火,而且是天然火。从北京人遗址出土的烧骨可以推测他们用火烧烤食物等,并由此推测到北京人用火照明、御寒和驱赶野兽等。山顶洞人已经能够人工取火这个观点是依据山顶洞人已经掌握摩擦和钻孔技术等史料来推断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任何历史的观点和结论,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历史证据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作出一个价值判断,而要做到“论从史出”。
历史探究教学不再是教师把自己的知识传递给学生的简单过程,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和研究的过程。然而这并不是说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相对就降低了,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能否通过课堂探究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获取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发挥创造性思维,其关键还是在于教师能否进行恰当的引导。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