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永飞:探索思想芳香的学者

2009-01-07 03:06萧惑之
中关村 2009年12期
关键词:芳香咖啡教授

萧惑之

题记

初识韩永飞教授,缘于他是世界著名的密码专家。曾经成功地攻破了世界顶尖的网络安全系统并开发了密码物理分析方法,被《纽约日报》称为“有突破性”的核心技术。中国IT业界赞誉他是“信息安全之盾打造者”。心仪韩永飞教授,只因拜读了他的大作《破译文化密码/与秋雨侃时分》,一位“非文化工作者”,独树一帜,勇敢地对当代中国文化思潮“批点非议”。他对“心得”之类“儒学说教”的惊人“一叹”,引发人们的冷静思考。结识韩永飞教授,则是由于他被邀请为《中关村》杂志“名家专栏”的撰稿人。韩永飞是位极其认真的“书生”,像“学生交作文一样”,每月按我们这些“靠码字为生的小编辑”要求赐稿。韩永飞教授的文章,多有新意,激情洋溢,文笔流畅,妙语如珠,编辑部诸同仁近水楼台先睹为快;付梓后更是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中关村》杂志每期留给韩永飞教授的有限版面,远远不够这位思想“耕耘者”的“天马行空”。于是,这位性情中人,“将已发表的文字修改润色,又将埋在大脑细胞中的随想挖掘出来,凑成32篇”,付梓出书了,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咖啡在流淌》随笔集。

去年10月,《咖啡在流淌》的原创稿在《中关村》刊发时,编辑勾出导语:“改革开放的第二次思想解放,形成了中关村的规模,也形成了咖啡厅馆的分布。人们呼唤的第三次思想解放,应使中关村成为世界的排头,中关村的咖啡也会香弥世界。”这次出书时,韩永飞又在旧文的结末添加上新的思考文字,诸如“中关村和中国人什么时候都没有理由自卑,什么时候也都没有理由自傲。我们产咖啡,制咖啡,也品咖啡和知咖啡,咖啡不隶属于任何一种文化,也不是哪国的专利,我们的咖啡会在世界流淌飘香。”“咖啡的味道、习性和飘逸是现代高科技行业的必需也是高科技职业精神的必备。当然,清茶传承传统行业的文化和节奏,也是职业外的选择。”可见,韩永飞的思想在升华,虽然身体里流淌的是中华血液,遗传密码藏有炎黄基因,可命中注定,他定将成为世界公民。

《咖啡在流淌》尽管是随笔杂谈的文字,却“随”而不媚俗,“杂”而有主旋律,立意高远且思辨清晰,妙语如珠且多有箴言,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抹不掉的记忆。我用了几个晚上的时间,愉悦地读完这本浓香四溢的小册子。伏案凝思,浸沉在“咖啡流淌”的浓郁芳香之中,每有“心得”,亦发出快慰的“一叹”,写在书的天头,算是“读书断想”罢。

眼中充满芳香的大千世界

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形容韩永飞教授,再贴切不过了。需加解释的是,“万卷书”并非世人眼中的“国学”,更多的是“洋人”的“科技知识”和“思想精华”;“万里路”也绝非“神州大地”,不管是“打坐”在“伦敦的大学”,徜徉在“百老汇的街头”,还是凝望“巴黎的凯旋门”……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振兴中华的梦想。

韩永飞教授的眼中“世界是芳香”的。他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现实的大千世界——“美酒、咖啡、牡丹和玫瑰各有芳香、浓烈、芬馨、典雅和野性,全都抒情着品位。高山、白云、流水和小草各有神韵,巍峨、飘逸、清澈和质朴,全都本质着自然。”……“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笔锋一转,韩永飞更看重的却是“人类思想和理念的芳香”,这就是他的世界观—“无论人们愿意不愿意,政治民主协商化、社会管理法制化、经济全球一体化、文化传播网络化、个人行为君子绅士化的潮流,像高山流水奔腾不息。在这前所未有的时代里,人们需要新的思想,人们也在创新思想。思想的创新是所有创新之源,也是所有芳香之源。”于是,韩永飞悟出箴言式的忠告—“思想上禁锢和保守的人,终日只识园内香,不知世界上的芳香千千万万。那些固守田野泥土之香的精英,倘若不识玫瑰芳香的话,只能采菊东篱下;那些陶醉咖啡之香的海龟,倘若不识春草的勃勃生机,也只能畅游密西西比。”韩永飞对“芳香”的解读,体现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意味—“芳香,不是情绪的宣泄,不是利益的折射,不是集注,不是领导意识。它是理性、求实和独立的思想。它的目标是人类今天和明天的美好。”“芳香,应该蔓延宇宙,穿越时空,撞击心灵,励志激情,它不应该封存在箱子里,掩埋在尘封中。物欲横流只能暂时阻隔芳香,它终究是关不住的,毕竟人类向往美好。”

《中关村》杂志的办刊宗旨始终如一地坚持“三新”方针——新经济,新科技,新文化。让我们高兴的是韩永飞教授,对“三新”有独到的解读:“新经济应是私有和国有并存的,政府在法治下疏导和监督的市场经济;新科技应是促进生产力发展和造福人类的科学和技术;新文化应是人的共性,人的责任,人的义务,人道和人的权利为核心的文化,这种文化同时催生法治和合理的制度。站在这个高度的民族和国家将引领人类。可惜的是,全球无一个民族或国家已站在此高度。”

韩永飞教授坦言:“贫穷不可怕,很快可以改变;文化落后可怕,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改变;思想滞后最可怕,可能害及社会和他人。化妆品的芳香是美容的需要,思想的芳香则是灵魂的需要。它可以使弯路走得少,道路走得顺。”窃以为,这正是韩永飞教授为什么在“钻研网络密码”的同时,还潜心“破译文化密码”的原因吧!我们更相信,那些在探索自然规律破解奥秘的科学家,定然能对人类的思想解放做出杰出的贡献;因为他们最大的优势在于“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独树一帜“破译文化密码”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韩永飞教授用“第三只眼”看中华文化的“知行基础”。他对“皇权文化”的批判入木三分,鞭辟入里,早在《破译文化密码》的开篇中已留下精彩的笔墨。在《咖啡在流淌》之“皇权文化的影响”篇章中,不过是“旧话重提”,予以更直接的挞伐:“几千年的皇权影响,在历史上还没有受到真正彻底的否定,才会出现在电视上每个皇帝,或者是雄才大略,或者是忧国忧民,或者是至亲至善;才会出现诸多官员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将自己的管理范围变为自己的王国,大搞一人说了算,以公肥私,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才会有大大小小的文霸、路霸、学霸的出现。”“皇权文化历史上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是苦难和灾难。在它没有消除之前,文化的再生将是极其困难的。”一位半推半就默认自己为“大师”的海派文人,对批评自己的人讥之为“伪精英”,并嘲弄其发展的“三个阶段”,即“假洋鬼子”、“拒绝世俗”和“咬文嚼字”阶段。对此,韩永飞教授实在是看不下去了罢,于是仗义执言,“批判别人对自己的观点说三道四和咬文嚼字,并将批评者一概斥之为‘小人、‘伪精英和‘假洋鬼子,不是在传播文化,而是在走回愚昧和落后。”凛然正气,跃然纸上,“粪土当年万户侯”!

在韩永飞教授的笔端,“皇权文化”在中国实在是有着致命的诱惑,诸如“秦始皇摧残百花”的“焚书坑儒”,“汉武帝钟情一枝”的“独尊儒术”,“程朱理学通天下”铺就狭窄的“皇家小道”,“明朝禁海那些事儿”不过是“闭关锁国”的枷锁,乾隆帝自视“天朝物产丰盈”力阻“红杏出墙”……韩永飞为“皇权文化”的画像可归结为“四大特点”:惟有权威决定取舍,畸形文化为权力服务,文人成为皇上的御用奴才,各代统治者视老百姓为臣民或子民。

于是,对时下的“国学热”,韩永飞时不时地送上一杯“冰咖啡”,希望对发热的头脑有降温去燥的作用。他说,“对孔子《论语》的讴歌,对庄子的百般推崇,都只是对中国文化汪洋中一滴水的观察和放大。一滴水可以看到海洋的一些特点,但无法看清海洋的全貌。”于是,他根据在国外漂泊20多年的生活经验,又说,“我们用第三只眼睛看文化,发现《秋雨时分》可信和可取的实在不多,无论我们怎样想尊敬它,他时不时表现了一种皇权煎熬后的思维方式。”于是,他针对说书场似的“大讲堂”又说,“我们用第三只眼睛看文化,发现《于丹“论语”心得》极力宣传了孔子学说中的理想,却忽视了孔子学说的作用。”……这些观点正确与否可以由实践检验,时间将给出答案。作为一家之言,却凸显了“非文化工作者”韩永飞“特立独行”的科学家的人格魅力,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也是当前国人最缺乏的一种“批判”精神。人类在继承中获得文明,却惟有在批判中获得新生和发展。继承和批判是人类进步的两条腿,惟有“两条腿走路”,才能续写世界的文明。

在识香咖啡中的绿茶情结

韩永飞教授在经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体验之后,有一段发自肺腑的自白:“在各国漂流20来年,我看到的是长江之水,密西西比河之水,泰晤士河之水,多瑙河之波和尼罗河之水汇集在海洋,无法分辨此河来自何处,才是海洋之浩大,气势甚磅礴。只顾欣赏一条江河,永远也不解海洋的胸怀。”然而,韩永飞毕竟是“黑眼睛、黄皮肤”、胸怀一颗“中国心”的赤子,在闻香识“咖啡”的历练中,让他始终难以忘怀的是中华“绿茶”的淡淡飘香。

我正是在品尝苦涩的咖啡时,翻阅书中《我的父母亲》那一篇文字。哀婉的笔触,如泣如诉,让我动情,掩卷凝思,泪水湿润了眼角。饮尽一杯咖啡,我又让女儿泡上一杯淡淡的清茶,妻子莫名,“你这是洋为中用呢,还是中西合璧?”我无意解释,韩永飞的“碎句与短章”撞击我的“胸鼓”。

“今又清明,想起我就心痛。悲痛,流泪,无法做事。每年清明,我都心如坠铅般坐在海淀西山父母亲的墓前,默默叙说对他们的思念,痛苦地望着他们已故去。我下决心,关掉所有的灯,在泪水中‘盲敲此文。”

“父亲很早就加入共产党,打过日本侵略者,参加过国共四平争夺战,打过土匪。他在1958年被划为党内右派,仅仅因为他的真言,仅仅因为他尊重事实……”“中国古代武将讲‘忠,文官讲‘节,在父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忠和‘节。”“武死战,文死谏”。父亲是这样的共产党人。

“父亲走了,沉重的负担落在了母亲的肩上。母亲领着我们兄妹6人,每月靠政府给干部遗属49元钱的抚养金艰难地生活着。买粮需要35元钱,再打油盐酱醋,所剩无几,我们兄妹的衣服都是补丁加补丁。我现在也以穿补丁的衣服为荣,有次对女儿说,‘我从未交过学费,中小学时交不起,只好免费;上大学,读硕士,读博士,都是拿的奖学金。”

读韩永飞的书,我蓦地想起台湾著名歌星齐秦唱的那首“我是一只北方的狼”。这位黑土地孕育的北方汉子,却有一颗鲜红鲜红“勇敢的心”。只见他默默地为父母亲送上“心香一瓣”——每次我呆立在父母的墓前,都心痛、神痛、身痛。你们是我酣睡的温床,你们是我成长的阳光,你们是我飞翔的天堂。你们的离去,让我心中的泪水流淌。

韩永飞教授用他的人生经历注释了新时代的“师道尊严”。韩永飞永远不能忘记的是计算机专家刘叙华教授,上世纪80年代初,刘教授作为访美学者归来后,对学生们说:“西方的精神文明比我们现实,他们的基点是人与人的相互尊敬和关爱,我们的基点是阶级斗争和人整人。他们的同事如谁做得好,其他人不会拖住他,而是想办法赶超他。我们的文化中,谁跑得快,其他人就想法儿拖住他,甚至放倒他。”在那个思想禁锢、百废待兴的特定历史空间,这番话引起韩永飞内心强烈的震撼!终于有一天,韩永飞和这位刘教授在庐山的云雾中散步时,先生终于说,“你应该到西方去学习一下,不仅掌握科技知识,也自然会受到他们人文文化的熏陶。”韩永飞按照刘先生的指点,在国外学习、工作、奋斗了近20年。归去来兮,韩永飞终于站在“非文化工作者”的立场,写就了那部引起人们关注的《破译文化密码》。遗憾的是“恩师”已“乘鹤西去”,祈盼“天堂里也有知心曲”。

韩永飞在英国伦敦大学“读博”时的导师是C-M教授,这位国际著名的密码专家,享誉“信息安全警察”的雅号。这位洋人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方法和方式,同样让韩永飞永世难忘。“他两年如一日地每天为我复印参考文献,他为我的理论反复求证。他的为人方式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引领着我。”

韩永飞教授在《佳节思亲》的文字中感慨万千—我的两位老师的优秀,源于他们从不作“集注”,他们基于现实和事实,做完全自主的独立思考,所以他们是知识分子。他们的思考同“道”相符,进而有用,所以他们是优秀的知识分子。那些为权力,为圣人作集注的人,无论打着什么“心得”或“一叹”的旗号,无论因此赢得多少鲜花、金钱和赏识,都离知识分子的名称甚远。

“想用一种文化建立一统天下,自有人类以来每天都有人努力,但收获的都是失败。”

鲁迅说的“城头变幻大王旗”,变幻的是“旗”,较持久的是“城”。韩永飞感言,倘若“找不到持久的着力点,就会政府不正,教授不教,专家不专,商人不商,学者不学。持久的是真理和坚守真理的人。”

韩永飞教授比较了中外古今的文化之后,他悟出了一个道理:“曲径通幽处,人类有共同的人性,有共同的利益,讨论有没有‘普世文化和价值观,同讨论有没有数学公理一样毫无意义。应讨论的是哪些是公理?这些公理大都含在中华文化,西方文化,印度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中。受到畸形文化影响的人,不能像婴儿一样无偏见的面对世界。无论他们的地位有多么高,影响都是一时的。他们虽然名声显赫,但他们是文化的婴儿,应该学习婴儿的文化。”

韩永飞教授对“普世价值”的提法情有独钟。他也有精到的论述—普世价值观是人类历史中最具有生命力的,任何宗教团体和政党的学说与诉求偏离人类的本体,都只会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短暂浪花。那些不承认有普世价值的人大都想占山为王。那些天天大喊宣传普世价值观的人说的做的不一定是普世价值观。中国的“四海之内皆兄弟”就是一种普世价值观。当然,中国的皇权文化,离开了皇权,不会行走得太远和太久。美国的“霸权文化”,在全球政治民主协商化的浪潮中,也不会持久。

“同一个梦想,同一个世界”—这就是“非文化学者”韩永飞教授的思想境界。

猜你喜欢
芳香咖啡教授
关于咖啡的9个真相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芳香甜美的水蜜桃儿
芳香四溢
炊烟的芳香
咖啡
芳香欺骗后的幸福,恰似你的温柔
两块结婚的糖等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