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士海
摘要:一般的事业单位属于财政预算单位,相比其他行业的会计核算较为简单,尚没有专门针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建立一整套管理和控制本单位内部经济活动的制度,对于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和准确,改善事业单位的经济现状,在实际经济工作中有效地施行显得尤为重要。作者根据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些经验和作法,提出了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的一些原则和措施。
关键词: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一般的事业单位属于财政预算单位,相比其他行业的会计核算较为简单,尚没有专门针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但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既关系到会计系统对单位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可靠性,又涉及到单位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性,更加关系到国有资产的安全。建立一整套管理和控制本单位内部经济活动的制度,对于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和准确。改善事业单位的经济现状,在实际经济工作中有效地施行显得尤为重要。
一、内部控制的含义
内部控制是由单位治理层、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单位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单位实现发展战略。
二、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制度应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单位及其所属机构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二)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四)适时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单位的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变化,单位应根据这些变化,与时俱进地对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使之更好地发挥监督和控制作用。
(五)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一)完善事业单位的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任何事业单位的内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中,它是一种氛围,一种文化,影响会计的意识控制和实施控制的自觉性。它是实行内部控制的基础和前提,是内部控制体系框架的一个重要因素。
1、完善事业单位的治理结构。内控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事业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管理层通过实施内控,使内控制度成为“单位之法”,它对每个成员都有效,都必须无条件遵循,任何人都不得游离于它之外,凌驾于它之上。从而实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否则,会出现漏洞。首先,应对事业单位的机构进行科学设置,使部门之间能够相互制衡。将业务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内部审计监督部门设立为平行部门,使其相互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再者,对单位领导的分工进行合理分配,明确个人责任,使领导成员之间有较明确的制衡机制。建立明确的民主议事制度,对在规定限额以上的经济事项应当采取票决制。对表决结果要记录在案,对每一位领导成员所担负的责任划分一定的表决权。形成的决议必须超过60%表决权,否则不能通过。各事业单位的一把手,在塑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有关部门在制定一把手业绩考核目标时,应当加入对所领导部门内部控制制度考核目标及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目标。从而在内部控制源头上使单位一把手切实负起责任来。另外,在年终考核时,应考核议事制度的执行情况。应参照企业的作法对形成的决议文件检查是否由参加的每位领导亲笔签名并注明了意见,以明确相互责任。
2、提高管理者及职工的素质。管理者的素质在事业单位的管理中起着绝对的作用,素质不同,对单位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完全不同,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的业绩,进而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建立氛围良好、能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如对关键岗位人员进行定期岗位轮换、对掌握秘密的人员的离岗做出限制性规定等,为内部控制培育良好的环境基础。加强单位所有人员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教育培训。使每个人都了解每一岗位在内部控制中作用及其应履行程序,使每个人都知道违反内部控制制度应当承担的责任,既让每一位员工都明确自己在单位中的权利和义务。
3、建立建全各种内控制度,确定各个关键控制点,并针对其制定有效的方法和操作规范。要把内部控制的各项原则贯彻到各个有控制系统的程序、方法和规范中,并形成各项制度文本对其加以说明。首先。要列明控制方法、控制程序以及要履行的签字手序。再者,应当列明对违反内部控制制度行为要承担的责任。对各项制度应定期修改完善,以保证内控制度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二)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
事业单位必须制定控制的政策和程序,并予以执行,以帮助管理层为达到其控制目标的实现,用以辨认处理风险所必须采取的行动能有效落实。控制活动存在整个单位的各个职能部门,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等。采用这些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求单位全面系统地分析、梳理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如会计与出纳为不相容职务。出纳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帐目的登记工作。付款与审批为不相容职务,执行这两项业务不得为同一人。
授权审批控制要求事业单位应当以明确的文本形式规范常规授权及特别授权,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严格控制特别授权。如在预算之内的,一定金额以下的业务采用常规授权。预算之外的、预算内规定金额以上的采用特别授权。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
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事业单位严格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事业单位应当依法设置会计机构,配备合格的会计人员。
财产保护控制要求事业单位建立财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财务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帐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财产安全。对于需要上保险的资产,应当定期检查投保情况。设备采购应当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规定,按规定程序办理单位设备采购业务。事业单位应当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和处置财产。严格按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程序、范围、方式办理资产的购置、处置事宜。
预算控制要求事业单位根据《预算法》的要求实施预算管理
制度,按《预算法》的规定,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上报和执行程序,强化预算约束。
(三)进行信息流动与沟通
事业单位应设立一个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信息与沟通是单位及时准确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单位内部、单位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包括财务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财务信息系统以会计为主,提供有关财务方面的信息,而管理系统还提供非财务的信息。可确保组织中每个人均清楚地知道其所承担的特定职务,每位职工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有关方面,这些方面如何生效以及在控制制度中所扮演的角色、所担负的责任以及所负责的活动怎样与他人的工作发生关联等,职工需知道单位期望他们做出那种行为、那种行为被接受、那种行为不被接受,职工还需知道在其执行职责时,一旦有非预期的事项发生,除了要注意该事项本身之外,尚应注意导致该事项发生的原因。
(四)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督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纳入管理过程的大量制度及活动实施的。因此,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能够随时适应新情况等,内部控制就必须被监督。监督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评估制度执行质量的过程,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1、内部审计和控制自我评价。内部审计是帮助组织进行“软控制”环境的营造者,是内部过程的设计顾问,是内部监督的主要力量。规模、业务量较大的事业单位应当按规定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类似职能机构,使其具有相对独立性。而控制自我评估指的是各单位不定期或定期地对自己的内控系统进行评价,基本特征是关注经济活动的过程和控制的成效,由管理部门和职工共同进行,用结构化的方法开展评估活动,形成自我评价报告。以纠正偏差,改进控制措施。
2、促进和完善对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外部监督。这需要财政、审计、监管诸方面深入到事业单位内去对内控进行独立、客观、公正的研究,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并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以促进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应以建立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为主的内部控制制度需要,参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设计出一套符合事业单位实际,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在实施过程中,对每一关键控制点的责任明确到人,使其知道自己的权责,且对每一环节由其他人进行复核,确保将内控制度落到实处。从而促进事业单位的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