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守万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固守传统的德育观念,采用传统的德育方法,以不变应万变,以至于学校德育低效甚至无效。如何在变中求新,变中求实,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身心特点,从而提高学校德育实效呢?
一、变说教为身教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采取“留白”的方式让学生三思、自省,进而自觉纠正错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小学一年级学生常有“三乱”现象,即“乱收、乱撕、乱扔”。光靠教师空洞的说教,效果不是很好。因此,每天早上晨会,我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打扫教室的清洁卫生。刚开始学生看见我做还不太注意。但是当他们看见乱七八糟的教室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时,学生都感到很高兴。我借此启发学生,看见老师做你有什么想法?学生们高兴地说:“我也要像老师一样,自己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教室得自己打扫,自己保持。在我的带动下,学生每天都能自己打扫教室。实践告诉我们:教育学生要少说教多身教。学生感觉到你的教育意图越少,其教育效果越好。
二、变禁止为利用
班上乱扔纸屑果皮的现象十分严重,并且屡禁不止。为此,我班专门设计了一个治理方案,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便袋挂在课桌旁,有了垃圾就往便袋里装,每天上午、下午放学时再将便袋里的东西进行分类清理,把可回收的废品交给班上专门负责回收工作的同学;不可回收的垃圾一律送往垃圾池。一周下来,同学们把收集来的废品送往废品回收站,所得经费作为班会费用。这样,既保持了教室的清洁卫生,又为班级积攒了经费,还养成了爱清洁卫生的良好习惯,可谓一举多得。
三、变刻意为无形
小李不知什么时候有了网瘾,几乎到了茶不思饭不想的地步,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为了教育小李,我私下与其父亲商量,想办法教育他。一个月后,小李收到父亲的来信,说是他妈妈迷恋上了上网,整天饭不吃,衣服不洗,班不上……他父亲在信中要求儿子想想办法“帮助妈妈”。后来,他父亲不断地收到儿子寄回的有关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害人的资料。五一放假,小李不再像以前一回家就坐在电脑前,而是向他妈妈滔滔不绝地讲述沉迷网络的危害……实践告诉我们,教育的艺术不在于空洞说教,而在于唤醒、调适和引领。
四、变接受为拒绝
有个男生对坐在前面窗边的一女生很有好感。一天,男生鼓足勇气,写了张纸条递了过去。纸条上写道:“微微,我很想和你交朋友,如果你没有意见,就请将纸条还给我,如果你不愿意,就请将纸条从窗子扔出去。”女生收到纸条后,不知所措。下课后,女生找到了我,寻求帮助,让我给她出出主意。上课了,女生坐在位置上回头瞟了一眼那个男生,掏出笔在纸条上写了几句话递还给男生。男生欣喜若狂,他激动地打开纸条,只见上面写道:“对不起,朝窗外扔纸屑是不文明的!”……这样既保全了双方的面子,同时委婉拒绝了对方,教育了双方。现在的青少年最不喜欢有人教训他们,最不愿意接受“该怎样”和“不该怎样”式的生硬说教,他们喜欢的是巧妙而不露痕迹的教育。
五、变 “堵”为“疏”
不知什么时候,班上的男生迷上了踢啤酒瓶盖。一下课,三五成群的男生围着一个瓶盖,你一脚我一脚地将瓶盖踢来踢去。我笑着问学生:“这是什么玩意儿?”学生笑嘻嘻地说:“这是踢‘小足球。”“小足球”的魅力很快就影响到了班上学生的学习,但意识到这一点的毕竟是个别学生。假如此刻就下令禁止,不但不能把学生的心收回到学习上来,还可能因此引起逆反心理。活动可能由“公开”转向“地下”,从而引起更多同学对此项游戏的痴迷。可是不禁止又不行。怎么办呢?正当我一筹莫展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那天中午,我刚坐下休息,一群男孩大呼小叫地向我汇报,说华强抢踢“小足球”把脚扭伤了。我急忙赶到教室,只见华强痛得眼泪汪汪,他的身旁正围着一群男生,刘洋正在用手给他揉……我处理好华强的事情后,顺手拉过刘洋,说:“刘洋,听说踢‘小足球是你发明的?真有创意!现在,我交给你一个任务,请你为‘小足球游戏写个说明,介绍一下它的具体玩法、注意事项,顺便也可以说说这项活动的好处和害处。行吗?”刘洋很高兴地接受了任务。第二天一上课,刘洋就交来说明,我借机让刘洋在全班介绍这项游戏活动,并让同学们发表、补充意见。想不到的是很多学生都认为这项活动利少弊多,又不安全,没有多大价值。更想不到的是,第二天几乎没人再玩这个游戏了。教育就是这样,当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时,教育就会充满智慧。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县赵家镇周都小学)
责任编辑谢光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