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战争中国际传媒资源的占先与利用

2009-01-05 10:01
现代军事 2009年12期
关键词:科索沃舆论战争

姜 楠

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的不断普及,信息通讯网络的日臻完善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长足发展,为现代战争的信息化、高技术化提供了强大而有效的技术层面上的支持。传媒的公开性、广泛性、强渗透力、强负载力,以及高度的大众可信程度,为舆论战、心理战的开展提供了空前广阔的平台。

90年代以来,高度发达的传媒文化不仅以速率、规模惊人的“信息流”席卷世界,更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渗透人心,产生全新的“媒介文化”现象,而电视、广播、因特网、报纸等传播媒介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成为实现国家战略目的的重要阵地。

国际传媒资源——不可小视的第三支力量

从经济层面看,国际传媒作为一个产业,由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近年来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组成,它们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从政治层面看,传媒具有国家主权的特征,服务于国家战略,起到对内引导国民的意识形态、培养政治信念,对外调整政治关系、改变政治局面的作用。在传统战争的较量中,我们不仅使用自己所拥有的力量进行战斗,而且还要尽可能利用敌方的资源为自己服务,以达到作战效能的最大化。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我们不仅仅要利用我方和敌方两种资源,还要利用国际传媒的广泛性,渗透性和可信性,夺取战争的胜利。

现代社会,电视机和半导体收音机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交战双方利用电视和广播向世界传播着大量的信息,在时间,空间范围内展开法理争夺、舆论较量,心理攻击,以达到能够震慑敌方,不战或小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但我们还应该看到,在敌我双方进行激烈交锋之时,来自国际上其他国家的信息交织形成了战争的第三支力量,这支力量仿佛一个重磅砝码,影响着战争天平的倾斜。在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实施空中打击时,散布了各种关于阿族人遭“种族清洗”的数字,诸如,“50万科索沃阿族人失踪”,“在上百次的屠杀中有万人被害”,这1万名科索沃人“是被塞族人杀害的”等。虽经事后核实,媒体报道与事实差距很大,但先入为主的多渠道媒体宣传,已起到煽动不明真相的西方民众起来反对南联盟、使米政权陷八政治孤立的目的。由此可见,利用传媒获取国际民众的支持,对于战略目的的实现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国际传媒作为支援战斗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必须要夺取的资源。

国际传媒资源的先占——夺取舆论主导权

随着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一场战争的爆发势必会引来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政治立场、不同价值观、不同利益诉求的大量媒体蜂拥而至,媒体背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舆论控制的难度空前加大,任何一方都不可能使所有传媒的战地舆论统一利己。如何把握时机,先声夺人,避免己方处于三战不利地位,是参战各方的首要任务。

战争未起,舆论先行。

国际社会中,国家间由于政治体制,政治立场不同,对国际问题的评价也复杂多样,要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就要师出有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积极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二是阐明军事行动的合法性。美国为能师出有名,争取国内外的支持,在伊拉克战争前就开展了对萨达姆及其政权的大规模“声讨”。在电视上频繁播出两架飞机撞击世贸大楼的情景及世贸大楼倒塌后一片废墟的惨境,引发国际公众对死难者的同情和对恐怖主义的强烈谴责。在全球化的传播语境下,先进的传播理念和高技术传播手段使“9·11”事件跨越国界,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反对恐怖主义和打击恐怖主义的舆论高压。同时,国内反恐怖法的运用和国际多边反恐条约的缔结,也为美国反恐行动打下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在国家高层专业机构的精心策划引导下,美国武装倒萨行动的正义性和合理性被一点点勾画出来。强烈的舆论攻势,有效地压制了处于传播弱势的伊拉克舆论,牢牢控制了战争的制舆论权,始终左右着战争局势的发展。

设置议题,引导国际舆论。

美国政治学家伯纳德科恩在其《报纸与外交政策》一书中这样说道:”媒介在使人们怎样想这点上很难奏效,但在使人们想什么这点上却十分有效”。传播学“议题设置”原理认为,通过改变信息供给比例和转移信息量,可以达到突出或平息议题的目的。这也是大众传媒对舆论的实质性影响。议题设置的主要传播形式表现为,各种媒介短时间内大规模传播同质信息,从而凸现议题,制造舆论焦点,吸引国际目光。

在这方面,美国依然是实践中的佼佼者。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现代局部战争中反复运用“议题设置”原理,引导国际舆论。科索沃战争前,美国媒体通过转移信息量,连篇累牍地集中攻击南联盟。《妖魔化与媒体轰炸》中提到一组数据,科索沃战争中,我驻南使馆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野蛮轰炸,《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ABC、CBS等四家媒体,从1999年5月8日至20日这12天中的报道各自仅有10篇左右。而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使馆被炸后,媒体对这两起事件进行了长达10个多月不间断的报道,据统计,10个月里,《纽约时报》发稿1 39篇、《华盛顿邮报》发稿143篇、ABC滚动播出2868条、CNN滚动播出2183条。这组数据可能不是很准确,但足以说明美国媒体对新闻的高度选择、信息“炒作”的力度和转移信息量的策略。

国际传媒资源的利用——协调和控制相结合

现代民主社会,公众民意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政府决策,因此战争各方都必须充分运用传播学、舆论学,心理学等学科原理,协调和控制各种传媒,竭力美化自己、丑化对方,以影响世界民众的信念、意见,情绪和态度赢得国际社会的支持与理解。

促进国际合作,协调政治关系。

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大多数分布在工业发达国家:北美洲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报纸和约十分之一的收音机和电视机:日本、欧洲和北美洲所拥有的电视台占世界总数的71%,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仅占29%,有45%的发展中国家甚至没有自己的电视台。发达国家利用其在经济上的优势抢占了大多数的卫星轨道驻留点和最佳无线电频率,几大通讯社垄断了国际信息发布总量的80%。国际传媒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提醒我们,要充分利用这支力量,就要协调好与各个发达国家间的关系,建立起稳定的政治局面。一方面,利用外交手段,争取各方的认同与支持,使我方信息能通过其传媒资源进行传播。另一方面,利用心战宣传,影响敌国同盟间政治共识,离间双方关系,为战时策反做好充分准备。

真实与谎言,控制舆论传播。

传播学的魔弹效果论认为,受众就像射击场里的一个固定不动的靶子,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只要枪口对准靶子,舆论的信息诱导可以迅速产生效果。未来战争中,信息的真实与虚假并不重要,相较之下,信息传播的控制与诱导对国际舆论的影响却很大。美军第一次空袭后,媒体向外界报道,伊拉克军事力量已受到沉重打击,“飞毛腿”导弹大部分被摧毁,剩下的也已失去发射能力,80%的作战飞机、几百辆坦克也成一堆废铁,欢呼这是“100%的胜利”。后来的资料证实,美军头一天所轰炸的目标有相当一部分是假的,只有12辆坦克,11架飞机被炸毁。但调查显示,美国的谣言战术不仅使伊拉克士兵士气受到严重影响,也使部分阿拉伯国家对伊拉克政府的前途产生疑虑和担心,减少了对萨达姆政权的支持。从报道本身来看,信息似乎都是真的,但通过技术手段的处理,合成的报道则根本与原事实不符,成为“真实的谎言”。而这种谎言最易使公众相信。

科索沃战争期间,24小时滚动报道新闻的CNN和BBC几乎现场报道所有记者吹风会,占据报道时间,支配全世界通过CNN和BBC获取北约信息的新闻媒介。不仅如此,在战时新闻发布会上只有美联社、CNN、ABS、CBS等媒体的记者有提问机会,而其它国家记者获得的提问机会很少,发言人也只回答其愿意回答的问题,对不想回答的问题则以“不了解”、“不属于我的管辖范围”、“军事秘密”等理由回避搪塞,甚至直接拒绝回答。使政府从新闻信息量上成功地控制了媒体的报道内容。由此可见,新闻的管制,报道权的限制和信息的选择,都是有效控制国际媒体资源为我所用的方法。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战争中,能否在激烈的信息争夺中有效的控制舆论、操纵传媒,为己方战略战术服务,已经成为实现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

猜你喜欢
科索沃舆论战争
做自己的支配者
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象牙战争
CSR科索沃正式在科索沃启动“欧洲青年公约”
战争催生的武器
战争
科索沃成世行成员
“新生”一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