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强
[摘要]随着社会对会计信息化及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增加,各单位能够对决策者负责的信息工程师十分紧缺。而既懂现代科学技术又能够理财的会计师也为数不多。本文对信息化下的会计实验教学进行研究,指出实验教学环节的不足,并提出提高教学效果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F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09)19-0128-02
目前,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为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和电子及信息科学高速发展的需要,为满足社会经济对会计信息化人才高速增长的需求,各大专院校相继成立了会计电算化专业和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信息专业人才。然而,我国学术界、教育界对其专业名称、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都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在教学计划、大纲的制订和教学执行过程中,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亦存在各种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人才也有所差异。笔者综合多年从事会计信息化教学和科研的实践,就如何加强教学引导,尤其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以更好地培养合格的人才等问题作一研究。
1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目标定位
会计信息化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会计信息化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环节。会计信息化人才可分为4个层次,包括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程序设计人员和系统设计人员。笔者认为,高等院校的教学目标应是培养学生掌握软件开发和维护的技能,而不能仅仅满足于手工记账、算账和报账等核算任务。在发达国家,计算机数据处理非常普及,会计信息系统中几乎找不出手工的痕迹。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既懂会计知识,又懂管理,还要有一定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而不是单一地培养操作人员,也不能照搬20世纪80年代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花大量的精力去编制程序。而通过软件开发技能的培养,则可以让学生知道软件是怎样一步步生成的;软件开发人员的思想过程是怎样的。这些人才是加速信息产业化所必不可少的因素,且具有巨大的市场,因此,会计专业、信息管理专业应以培养这样的人才为主。
2目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上述目标的选择是正确的,学生的愿望是迫切的,但目前教学过程中却存在各种各样不利于人才培养的因素,如对师资队伍建设不重视,课程、大纲、教学内容的单一设置,教学实验实践环节的脱节,教材的更新不及时等,分述如下:
2.1实验室教师队伍的影响
无论人员的构成、职称的评定、工作的性质、员工的素质,以及实验人员的再培训,都对实验教学有较大的影响。由于实验人员来源成分复杂,加之实验科目种类繁多,久而久之,实验人员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反而加重了管理层对实验岗位的不重视。如此的实验师资队伍,严重地影响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2课程设置对会计信息化未予以足够的重视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会计学教育将会计信息化教学设置为一门计算机文化、一门数据库语言(或与计算机文化合并)、一门会计信息化系统教程的“2+1”(或“1+1”)课程教学模式。这样的设置是有其历史背景的,是与20世纪的师资、设备和当时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情况相关的。目前仍按这样的体系设置则显落伍,更何况计算机发展较快,大纲却往往是过时的了;实验时按照新的体系讲解,却与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合,与大纲冲突。因此,诸如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工程学、商品化软件及应用、电子商务等课程,均应让学生有所接触。
2.3专业课的迟滞
目前,大学生应通过的全国性的统一考试有英语(CET-4等)、计算机等级考试等;这些课程便成为各个高等院校教学考核的重点内容,在大学一二年级便分别开设有相应的课程。但会计信息化系统教程却被作为专业课在大学四年级开设,导致了大学3年级时学生在计算机学科的空缺和在大学四年级的遗忘,使得先修课程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给会计信息化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2.4学生对会计信息化系统认识的差异所带来的影响
会计学的学生与理工类的学生不同,他们在通过大学一二年级的数学、英语考试之后,接下来的专业课的设计与作业、练习的任务不大,实践操作机会较少,逐渐形成了考前突击学习以期通过考试的学习模式,从而对会计信息化等课程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少积极提出问题、阅读资料、加以研究,更甭提实践动手能力,这就容易形成会计信息化课程的被动式、填鸭式教学,其结果是学生兴趣不大,老师也只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照本宣科。
2.5教学实验环节的脱节
目前,各高等院校合班上课较为普遍,但上机实验却因实验条件的限制将学生分组进行,导致了课堂教学和上机实验的双轨运行,实验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加之实验指导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对实验内容不十分了解,大部分实验室老师以机房维护为己任,难以有效地在实验内容上加以指导。
2.6教学监督、检查的弱势
由于实验教学不像课堂教学那样可以检查,因此,实验教学的监督、检查主要检查指导教师是否到岗、机房是否有实验人员进行维护等内容;至于学生完成实验任务质量的好坏、实验指导人员的尽心程度等,一般不在考核之列。
2.7教材
目前,大学学习的各类参考书较多,但质量好的实验指导书却较少。一方面,一些专任教师认为体现不了其学术水平而不屑于撰写此类书籍;另一方面,计算机的快速更新也加大了此类书籍出版、发行的难度。
3教学环节的优化
3.1学生应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此类人才培养的首要条件
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高等院校的老师不可能同中学教师一样在学习上抱着学生走;高校的大学生也有精力、有智力来独立做一些事情;此时,学生的兴趣就成了第一条件。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组织学生开发模拟试题库、账务管理系统、销售决策支持系统等教学软件,完善教学实验系统。在面向企业的业务成果中,可以嵌入辅助教学功能而成为教学实验系统;根据企业的管理要求,也可将教学实验系统改造成适合企业的信息系统。
3.2必备的硬件设施
这是由计算机学科的属性所决定的。计算机科学是操作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通过上机实验和课堂教学的结合所产生的效果是单一黑板教学的效果所无法比拟的。学生通过计算机的实践练习,“所见即所得”,便可获取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又可以对以前所学过的理论进一步深化。建立专用的多媒体及大屏幕教室,以便演示案例,进行互动式系统分析和设计,介绍新的流行软件,进行电子商务、MRP、ERP和CIMS等方面的研究,分析财务、金融证券、管理科学等专业的软件,讲授网络、Internet和电子商务等课程,带领学生进行网络、Internet、电子商务和网站建设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这些内容,单纯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实现的。
3.3精心准备的设计任务
学生刚接触这类课程时会有无所适从的感觉,一旦入门则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明确的任务乃是引导学生入门的法宝。另外,学生惯于记忆,认为学习便是记忆,殊不知记忆如同储蓄罐,只有储蓄过程的素材堆积,没有综合分析加以利用,不是培养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初衷。在教师的指导下,可大量地吸收学生参与企业的企划、管理、营销工作,参与企业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评价和一些软件开发工作。
3.4教师的认真钻研和悉心辅导
会计信息化是一门新兴学科,又是发展迅猛的学科,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钻研和适应它。同时,教师也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无论课堂教学还是实验、实习环节,均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有时,一个简单的语法错误会把学生难为得半天做不成其他事情。教师的适时指导能够使学生避免多走许多弯路,起到纠正偏差的作用。同时,教师的总结给学生以新知,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5良好的上机习惯
“细节决定成本,细节决定成败”,尤其在实验环节,一点小错误,完全可以使得实验进行不下去,因此,养成良好的上机习惯是必须的。实验前的资料准备、实验过程中的认真程度、熟练程度、实验报告的撰写与总结等,都是必须的。学生可以准备一个记事本,将实验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意外事件等发生的情况、产生的原因、解决的方法等记录下来,久而久之,收获肯定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