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名中英青年将进行互访等

2008-12-29 00:00:00
世界教育信息 2008年9期


  动 态
  
  400名中英青年将进行互访
  中英两国代表于8月7日就“中英400-青年交流计划”签署谅解备忘录。此项目计划在2008~2010年3年间,分别从中英两国挑选出400名具有领导力潜质的青年代表到对象国开展为期10天的访问活动。通过与多领域的领导人、专家和实践者的交流,这些青年将进一步增强和发展其在相应领域中的理解和技能。
  作为对布朗首相与温家宝总理2008年1月18日共识的推进,英国外交大臣大卫·米利班德与中国外长杨洁篪于2008年2月发表声明,倡议深化中英青年交流领域的合作。“中英400-青年交流计划”即是对此倡议的进一步深化。
  首批100名英国青年将于2008年秋展开对中国的访问,其余300名将分作3批于2009年访华。中方青年将在2009年开始对英国的访问活动。
  此备忘录分别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和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代表中英两国签署。
  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北京办公室主任李嘉德先生说:“此项目是以全国青联与英国文化协会长达10年的良好合作关系为基础的。在此期间,千余名中英青年已经进行互访活动并从中受益。‘中英400-青年交流计划’将中英两国交流项目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战略水平。通过这些青年的交流,中英两国年轻人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将得到提升,两国间的联系也将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将获得新的动力。”“这些优秀的青年代表为两国发展所创造的联系将在他们回国后长久地保持并发展下去。”
  (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供稿2008年8月8日)
  
  中国队获国际奥数冠军
   三位学生满分中国占两人
  第4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于7月21日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结束,中国中学生队以总分217分的成绩获得团体冠军。参赛的6名队员中,有两名来自上海,他们分别是上海中学高二学生牟晓生、华师大二附中高三学生张成。
  据中国队副领队、上海中学冯志刚老师介绍,本次比赛和往届一样,每天4.5小时考3道题,考试分两天进行,内容涉及几何、不等式、数论等。来自湖北的陈卓首次入选奥数国家队并获得金牌,在北大保送生测试中,她获得综合实力总分全国第一名。此次奥赛,在500多名参赛选手中,有三名学生获满分,其中两名来自中国,一名就是上海的牟晓生。
  两名获奖的上海学生从小就是“数学迷”。据他们的家长介绍,两个孩子很小就爱做数学题,如研究数字规律、列方程式等。张成初中时获得过上海初中数学竞赛一等奖。牟晓生小学二年级时特别爱看数学书,一道题翻来覆去用不同方法解答,他在小学四年级时,获得了全国华罗庚数学邀请赛二等奖,该比赛相当于六年级学生水平。
  上海中学和华师大二附中的老师介绍,这两个学生是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牟晓生不但是个数学天才,语文、外语样样出色,英语辩论十分了得”,今年他还作为学校羽毛球校队成员夺得上海中学生羽毛球比赛团体冠军。张成的母亲王女士说,儿子脑子里装着一箩筐的“历史”,初中时就把《上下五千年》读了好几遍,人物传记、历史小说等更是占满他的书柜。
  目前,张成已被保送北京大学数学学院。他说:“数学世界太深奥、太奇妙了,值得一辈子去研究。”而即将升入高三的牟晓生则表示要好好为高考准备,考入理想学府。
  (《解放日报》2008年7月23日)
  
  中国学生首次获得国际图形图像学会大奖
  国际计算机协会图形图像学会(SIGGRAPH)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华裔科学家谭力勤教授近日透露,在2008年度的评审中,中国学生的作品首次入围,并获得学生动画类的二等奖。
  “这是自1967年国际计算机协会图形图像学会成立以来,首次有来自中国的作品入围并获奖。”谭力勤在19日贵阳举办的“亚洲动漫大赛”论坛上告诉记者,以前,国际计算机协会图形图像学会的评委们主要只能看到美国和日本的作品。
  本次获奖的中国学生是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的研究生郑屹和靳晶。他们参赛的作品《基因时间》(Time of Gene)获得7位评委的一致赞许。
  国际计算机协会图形图像学会2008年会于8月在美国洛杉矶举办。两名中国获奖学生飞抵洛杉矶,于8月13日领奖。
  国际计算机协会图形图像学会是国际计算机协会的下属机构,也是在世界计算机图像领域内影响力最大的组织。它成立于1967年,一直致力于推广和发展计算机绘图和动画制作的软硬件技术,每年评选本年度最优秀的计算机图像论文和作品。
  (新华网2008年7月20日)
  
  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学生
  观看奥运会开幕式
  8月8日举行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深厚的中国文化为底蕴,通过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集中展现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在吸引世界各地数十亿观众的同时,也让肯尼亚学生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更浓厚的兴趣。
  中国在非洲设立的第一家孔子学院——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8日组织学生集体观看了奥运会开幕式。在内罗毕大学的教室内,来自天津师范大学的几位中国老师和肯尼亚学生保持互动,随着奥运会开幕式表演的进行,不断为学生们讲解其代表的文化含义。
  在奥运会开幕前,学生拉希德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他相信开幕式一定能够反映出中国在各个领域的文化成就,使他进一步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而精彩纷呈的开幕式节目更超出了学生们的预料。
  一些学生说,他们学习汉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中国文化具有浓厚的兴趣。这场富有文化内涵的奥运会开幕式让他们进一步领略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明成果,以及将高科技手段运用于表演节目所体现出的当代中国发展成就。这使得他们更加坚定了学习汉语的信心,也更希望有机会能去中国亲眼看看这个迅速崛起的文明古国。
  (新华网2008年8月11日)
  
  世界教育发展联盟探讨全球化时代教育发展问题
  世界教育发展联盟在美国犹他州盐湖城召开了两年一度的国际学术大会,主题是“面向教育发展的全球化时代”。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华女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东华大学派代表参加了会议,并在会上举办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论坛。
  世界教育发展联盟是一个全球性的非赢利、非政府、学术性专业组织,是世界高校教师和高等院校组织发展的全球性网络,其成员国必须拥有自己的教师和组织发展机构。世界教育发展联盟致力于推进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及学术交流的持续进行,以促进成员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
  该联盟通过专业期刊、国际学术会议、咨询和培训的方式为其成员组织提供服务。世界教育发展联盟的成员组织遍及世界各地,包括北美最大的教师职业和组织发展网络。据悉,这是中国大陆高校首次参加世界教育发展联盟的国际学术大会。
  (《中国教育报》2008年7月22日)
  
  美国高校将遭遇“教授荒”
  不久之前,国际著名比较高等教育学家、美国波士顿学院终身教授、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中心主任菲利普·G·阿特巴赫(Philip G.Altbach)教授和新泽西州美国西东大学高等教育教授芬克尔斯坦(Martin J. Finkelstein)联合在纽约《水牛城新闻报》上撰文,指出因为教员年龄结构、薪资水平、学术雇佣合约方式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美国高校的教员队伍遇到了严重危机,亟待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以下是该文的主要内容。
  前纽约州州长斯皮策曾宣布通过新增2 000名新教职员,并创立一个40亿美元的基金以改进公共高等教育,以使纽约州更具有竞争力。《纽约时报》和《波士顿环球报》的社论都一致认为,高等教育必须成为竞争力的一项优先议题。在全国范围内,公共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增长了7.5%,这是10年内增幅最大的。在知识经济中,存在着各种风险,高等教育成为获胜的关键。高等学校培养新一代有才智的企业家和科学家,产生推动知识经济的研究成果,并维持当地的经济发展。
  
  在像高等教育这样劳动力如此密集的产业,发展的关键是劳动力:教授。人们普遍承认,美国的学术职业处于“危急”状况,并日益恶化。一般的教授现在年龄都超过了50岁,将近1/5的教授年龄都超过了60岁。也许有一半将会在今后10年内退休。许多学科,尤其是与科学和技术相关的学科,缺乏新的博士来填补那些行将退休的教员队伍或是新增的职位。
  另一个问题则涉及报酬。平均来说,与高教领域之外的工作职位相比,学术薪资缺乏竞争力。虽然一流大学中一小部分资深教授获得六位数字的薪资,但是普通教授的收入却低于7万美元——这等同于刚毕业不久参加工作的护士的薪资水平。一流大学,尤其是著名的私立大学,其薪资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公立高校薪资的增速,而80%的美国学生都在公立高校就读。即使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威斯康星大学这样的高校,也担心无力跟最好的私立大学一较高低。
  对于教职未来的吸引力,许多专家都感到不安。博士数量日益减少、各类博士课程的辍学率很高以及获得学位时间的延长等都很令人担心。
  最大的危机也许是学术雇佣合约性质的彻底转变。传统上,大多数学者都是全职预备终身教职的教YO9qVnLoBBULDMGfU8FoFvQDaTp56O70fzKaSgHQO64=员。带着博士学位刚走出研究生院,他们就被聘为助理教授。凭着良好的表现,他们有望被晋升并取得一个终生的职位。合理、蓬勃的就业市场保证大多数年轻学者和科学家在完成漫长的博士研究磨练后,获得一个全职的预备终身职位。
  自1990年以来,美国高校所委任的全职教员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有可能取得终身教职。在过去15年里,全职教员中的大多数人(根据国家教育统计中心提供的数据,2005年为57%)的合约都是一年一签或是短期合约,没有资格获得长期任职。事实上,更多的新一代高校教员是以兼职的方式受雇,他们负责教授一两门课程,没有就业保障或是福利津贴。
   这一变化正在对美国的高等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却几乎未受到关注。这意味着,大量教授与他们所在的院校缺乏真正的联系。被边缘化的这支学术力量不能参与研究工作,在许多方面,他们就如同拉美地区的“出租车”教授,他们来校园是为了教授一两门课程,随后就离开。这种情况也意味着,那些全职教员,尤其是那些已获得终身任职的教员需加大指导学生、参与学校决策以及从事研究的职责。美国正在构建一所两个层次的大学,一个层次是由全职教员组成的小规模精英团队,各种职责使其越发疲备不堪,另一层次是由兼职和临时工组成的庞大群体,他们所获得的津贴很少。初步的研究表明,这种方式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经历、影响高校教学并可能危及全国研发企业的长远发展。
  如果纽约州要实现其强化公共高等教育的目标,它必须首先认识到教授工作条件正在恶化,以及招聘全职的、预备终身教职员的恰当性的问题。如果目前下降趋势继续下去的话,无论是额外拨款还是建立各种基金会,高等教育都不会有任何改观。美国的教授是高校皇冠上光辉的宝石,如今却暗淡无光。
  (周岳峰编译自《水牛城新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