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高校首先要从社会中获取资金、信息、政策和人力等资源,然后再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土地、校舍、图书资料和师资等资源,并进一步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和深度转化,形成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品行等,最终向社会输出合格的人才。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校办学的过程同时就是对各种资源进行开发、整合和转化的过程。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教育资源先天不足,极大地制约了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面对西部高等教育资源先天不足的缺憾,四川省绵阳师范学院文学院积极调整发展战略,通过建设“一标三制”多维资源网来培养新时期西部普通高师文科复合型应用人才。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克服了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而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一、“一标三制”多维资源网下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內涵特征
“一标”是指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标准和轴心,“三制”是指校内资源培养机制、校外资源引导机制和校内外资源共享机制。“一标三制”多维资源网通过对资源网的战略构造和运作,整合资源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有效弥补学院面临的身处西部,教育资源先天不足的现实缺陷。在这一多维资源网下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精心设计和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使学生在极具综合性、区域性和多样性的教学资源环境中完成观念更新、知识接纳,提升能力和专业竞争力。“一标三制”多维资源网下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有如下特征。
1. 能适应社会需求
资源网的建设,一方面弥补了西部高校资源先天不足的缺限,另一方面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市场信息。学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职业岗位变化趋势,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有利于确保学生职业能力与市场的顺利衔接。
2. 培养主体多元化
多维的资源带来多元的培养主体。在这些培养主体的合力作用下,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过去传统、单一的方式,克服了过去脱离社会现实需求的弊端。
3. 培养目标综合化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大致上经历了从重知识到重能力,再到重素质,再从重素质到重全面综合素质的转移。由此,我们得出,高等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一标三制”多维资源网的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资源平台,有助于学生在综合的资源环境中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4. 教学形式体现实践性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径。“一标三制”多维资源网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用系统的方法协调了理论与实践、校内外资源、教学主客体等关系,合理设计了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而形成了结构合理、功能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一标三制”多维资源网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途径
1. 以人才培养质量为资源网的轴心,确立资源网建设标准
从2003年开始,学院结合社会发展对文科人才提出的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