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由外交部、教育部和贵州省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阳举办,来自东盟国家和澳大利亚的33所国外高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盟秘书处等14个机构以及国内多家高校参加了本次活动。“交流周”期间还举行了中国-东盟国家大学校长论坛、中国-东盟高教合作圆桌会议、中国东盟国家教育展、中国-东盟青少年夏令营和中国-东盟青少年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发来贺信,对交流周成功地在贵阳召开表示祝贺。教育部长周济也发来了贺信。
中国与东盟地缘相邻、文化相通、经济互补,是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以邻为善、以邻为伴”一直是中国政府坚定奉行的周边外交方针。今年,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已进入第17个年头,中国与东盟的睦邻友好关系已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双方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成果显著。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双方的大学在人才培养和共同合作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密切的合作,即促进了交流,也取得了大量的实质性成就,加深了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理解和友谊,推动了双方的共同发展。
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参加了交流周活动。章新胜说:“我们和东盟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包括高教、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双方对加强教育合作的愿望都很强烈。目前,每年有1万多东盟学生到中国留学,中国已成为亚洲留学的主要目的地国。现在就需要通过举办‘交流周’、教育展来搭建对话交流的平台。这次我们就是本着‘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共同发展的方针来举办此次活动的。”
出席此次“交流周”活动的东盟秘书处高级官员梅嘉·依莱娜女士(Mega Irena)说:“自17年前东盟和中国建立对话伙伴关系以来,双方在教育方面的交流合作一步步朝着更高、更广的领域发展。在高等教育领域,双方大学已经开展了很多实质性的合作项目,包括学生互派、学术交流、教育展览及大学校长研讨会。东盟秘书处希望‘教育交流周’能够形成常态机制,并吸引更多的相关国家的高校和师生参与其中,以建立更广泛的联系。”
大学校长论坛加深合作
作为此次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中国-东盟国家大学校长论坛”汇聚了来自中国39所高校以及东盟7个国家33所高校的校长和代表参加。与会者围绕“大学间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和“国际学生流动”两大主题,就中国-东盟高校间校际交流、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务实性项目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研讨。章新胜在论坛开幕式发言时表示,目前,中国-东盟教育领域合作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其内容和形式都日趋丰富。希望双方大学继续加强交流与磋商,推动建立中国-东盟教育合作的长效机制,合作设立联合奖学金,共同培养教育领域人才,并通过开展联合科研为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随着中国-东盟教育合作关系的不断提升,双方互派留学生人数正逐年递增。到2007年,中国赴东盟国家留学生人数达到6万余人,主要分布在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同时近3万东盟各国学生到中国留学,其中1 000人获得中国政府设立的奖学金。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开展与东盟国家的各种留学生互换项目,并采取了一系列推动措施。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秘书长刘京辉女士介绍说:“为推动来华留学项目的开展,中国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包括鼓励支持地方政府和企业设立自己的奖学金项目,并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具体管理和实施;根据留学生需求开设新课程,比如外国学生感兴趣的书法和武术;此外,我们还为留学生建立了全面的医疗保险。”
目前,中国同东盟国家在高教领域的合作逐步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并为推动双方在其他领域的合作起到了积极作用。如何通过高教合作促进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成为本次论坛的一个重要主题。中国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在发言中表示:“海南是中国热带旅游胜地,同东盟国家在发展热带旅游、食品加工、农业科学技术等方面有着很强的相似性。在培养留学生方面,我们希望同东盟国家大学在这些领域开展更深、更专业的合作,通过人员交流促进经济合作,从而更直接地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通过《贵阳声明》
7月28日,首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大学校长论坛举行圆桌会议,为了总结双方达成的各项共识,参加此次论坛的中国和东盟国家大学共同发表了旨在进一步提升教育领域合作水平的《贵阳声明》。出席此次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中国和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老挝、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的大学校长和代表们一致认为发展中国家需加大发展教育和开发人力资源的力度,需要展开更广泛而深入的国际合作。
《贵阳声明》指出,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东盟在科学技术、文化和社会各领域的合作日益拓展,为双方提供了广泛的教育合作前景。各国在教育体制、培训模式、学术专长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独特的经验,值得他国学习、参考和引进。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各校发展规划的不同为教育提供了广泛的合作机会。
为扩展双边和多边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声明提出,各方将扩大开放,互利合作,双方增设奖学金,增加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加强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促进国际学生流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教育质量和现代化程度,以应对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带来的挑战。增进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加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从而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促进青少年之间的语言、文化和体育交流,以增强相互理解,发展人民的友谊,促进睦邻友好关系,为本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贵阳声明》认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是各国发展教育,建立大学之间交流合作平台的重要举措。为使此机制的作用得以持续,建议建立以中国、东盟大学联盟秘书处和东盟秘书处代表组成的中国-东盟教育合作委员会,以贯彻执行校长论坛所达成的共识和制定的方案;建立一个共同的教育网站;鼓励为外国学生和交流项目增设奖学金;开展学生间的体育、艺术和文化方面的交流活动;定期举行中国-东盟教育巡回展。
《贵阳声明》呼吁中国政府和东盟国家政府更加重视大学在全球化时代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指导中国-东盟大学间的全面合作,帮助大学克服各种障碍。
21所中国大学和16所东盟各国大学在圆桌会议上签订了50个以上的双边合作协议。
中国开始与东盟国家签署高等学历互认协议
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出席首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时表示,中国政府已与泰国签订了高等教育学历学位文凭互认协议。
据介绍,中国与菲律宾的高等学历互认协议也已经完成了所有文本工作,正在等待两国高层互访时择机签署。与文莱的高等学历互认协议已进入磋商阶段。
“中国与东盟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学生交流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章新胜评价说,“学历的互认是学生交流的基础,有了这个制度保证,留学生的学习才有意义,才能凸显其潜在价值。”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刘宝利说,中国已与世界33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高等学历互认协议,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欧美。他说,未来中国与东盟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高等学历学位互认还会进一步磋商。
目前,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双方在教育领域的合作打开了广阔的前景。完善合作模式,拓展合作领域,充实合作内涵,提升合作层次,中国与东盟的教育踏上了新的进程。
责任编辑 谢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