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掀起了又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国教改也走到一个必须对教育制度、课程管理、教材开发、教学理念与策略、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领域进行全面反思的时期,包括教师的职业定位和身份。面对这种现实,是做一个几十年如一日COPY教学模式的教师,还是走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型教师之路?
一、主动融入还是被动卷入——态度决定命运
相信很多人读过《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奶酪”指现实生活中我们追求的目标,如工作、金钱、健康、自由、精神上的宁静等。此书描述的是四个小精灵在寻找奶酪过程中不同的态度和方式。嗅嗅,能及早嗅出变化的气息;匆匆,能够根据变化的情况迅速行动;哼哼,害怕改变,否认变化,逃避现实;唧唧,在确认变化会使事情变得更好时,它能够及时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此书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变是唯一的不变。
笔者认为:一线教师首先应意识到,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在农业社会里,知识的积累是有限的,知识的传播只是小范围的。安土重迁的小农意识导致了集权体制,导致了狭隘、封闭的思想和观念。“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都是教师权威地位的体现,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受到无上尊重和推崇。随着工业文明的来临,工厂制的盛行需要大量有技术、懂管理的工人,教育开始走到民间,大班教学开始流行。但这时的教育犹如工厂流水线生产标准化产品一样生产着学生,教师仍然掌握着课堂话语权。
现在是后工业文明时代、信息时代,知识呈几何级爆炸式增长,知识的淘汰速度也是惊人的。互联网的普及使这个社会越来越民主、开放,教师做为知识化身和权威象征的地位已受到动摇。我们已不可能再一味地COPY、PASTE若干年前的教学方式和知识。时代在变,你不得不变。事实上你已身处这一全球性的教育教学改革浪潮中,而做研究型和创新型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是大势所趋。
主动融入还是被动卷入?曾记否近代史上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时,中日两国不同的反应和命运。日本主动融入,明治维新获得成功,成为当今强国的一员。中国坚守腐朽僵化的君主专制,最终被动地卷入到了世界工业文明的大潮,至今仍属发展中国家。两者态度不同,命运截然不同。被动卷入者往往会经历更多的阵痛和挣扎,最终仍得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于国于民族如此,于人亦是如此!
二、今天你磨了斧子吗——方式决定效率
一个伐木工人工作很卖力。第一天,他砍了18棵树,老板表扬了他。第二天,他干得更加起劲,但是只砍了15棵树。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可是只砍了10棵。工人觉得很惭愧,跑到老板那儿道歉,说自己好像力气越来越小了。老板问他:“你上一次磨斧子是什么时候?”“磨斧子?”工人诧异地说:“我天天忙着砍树,哪里有工夫磨斧子!”
我们每天都在“砍树”。备课、上课、批作业、出试卷、找学生谈话,还得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我们非常敬业,对学生比对自己的孩子还有耐心;我们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我们甚至抱病坚持……同时,我们也在抱怨:为什么学生一届比一届不听话,不爱学习?为什么我们的付出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和感恩?我们在焦躁的同时,能否静下心来认真想一想:多长时间没磨斧子了?笔者认为: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除了有积极的工作态度,还得注意科学、合理的工作方式。读书、写作、思考、交流应该是最好的方式。
读什么书呢?第一要读教材。读初中三年本学科的教材;读小学、高中与本学科相衔接的教材;读初中其他学科的教材。这样可以了解本学科知识体系的编排及学生的知识储备。第二要读本专业的书籍,读与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有关的书籍,掌握最新的学术成果和研究动态,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库。第三要读一些杂书。可以读有关人生理想和职业幸福,以及有关科技、军事、动漫、宇宙探索、科普读物等学生感兴趣的书籍。
同时,还要多写。写什么?写反思、写随笔、写教学设计、写案例、写读后感、写论文。把你的所思所想化为文字,这样更便于梳理思路,提升理论修养,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实践。
边读边写边问。问谁?问自己、问同事、问专家、问学生、问朋友。问的过程也是思考、交流的过程,是灵魂碰撞、茅塞顿开、瞬间得到启发和灵感的过程。
“读、写、问”三者相结合,科学的工作方式只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磨刀不仅不误砍柴功,而且能提高砍柴的效率,还能改善砍柴的心情。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记得常磨磨自己的斧子,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三、用黑色的眼睛看到光明——突破自我是专业成长的关键
老鹰通常能活70岁左右,是世界上最长寿的鸟类。但是它在35岁左右时,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抓住猎物;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羽毛很厚,翅膀变得很笨重。这时候,它只有两种选择:等死或者经过一个极其痛苦的更新过程。在这个痛苦的过程中,它必须努力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停留在那里150天。它先用大喙击打岩石,直到喙完全脱落,然后静静等待新的喙长出。再用新生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地拔出来,新指甲长出后,再用它把羽毛一片一片拔掉。5个月后,新羽毛长出来了,老鹰又将在蓝天上威武地翱翔三四十年。
教师职业相对比较稳定,长年从事一项工作容易形成一种惯性思维。一般在从教十年左右,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教学风格都已基本定型。而此后,随着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自己知识储备的不够,与学生情感、价值观的隔膜,有时领导的不体谅,家务琐事,自己孩子的成长问题,等等,我们容易进入职业发展的“高原期”,产生职业倦怠。加上一些天生的弱点:贪图安逸、惰性重、做事没有恒心和毅力等,这些因素都使得新课改培训时的“心动”往往很难真正变成“行动”。要改变这种状况,突破自我是个痛苦的过程。而一旦蜕变成功,你将重获新生,新的生命、新的活力、新的天地,如老鹰重生一样。
不管是上课、做课题、策划主题教研活动,笔者都有在重重迷雾中摸索的时刻。有沮丧、有想放弃、重回“套子”里的冲动……这种时刻是痛苦的、黑暗的、迷惘的。只有一头扎回书里面、或者独自冥思、或者和关心教育的朋友谈心,才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
犹太人第二圣经《塔木德》里有段话:“人的眼睛是由黑白两部分组成,可为什么神要让人只通过黑的部分去看东西呢?因为人生必须透过黑暗,才能看到光明。”让我们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光明,让教学、思考、研究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让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我们永恒的追求!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景秀中学)
(责任编辑:王哲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