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重视对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汉字学知识的普及

2008-12-29 00:00:00
中国教师 2008年9期


  原浙江省教育厅厅长邵宗杰曾在2006年4月23日召开的“第二届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讲话中,针对目前小学识字教学的现状指出:“目前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不再以教儿童识汉字为起点,而是以教儿童学汉语拼音方案,学拉丁字母为起点了。教学中忽视民族传统的教学经验的继承,以及受汉字难学,走拉丁化道路等主张的干扰和影响,严重影响着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问题。”并提出“字,单音节的、象形的、表意的方块文字,是汉语文的‘细胞’和‘基石’。研究、了解汉语文的特点和规律,应从研究、了解汉字入手,学习和掌握汉语文首先应认识、掌握汉字;教语文的,应从教人认识这单音节的、拼形的、表意的方块汉字开始”。[1]的确,掌握汉字学的基本知识,懂得汉字的构造原理,并能在教学中正确地解析汉字,这是语文教师理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本文主要从汉字教学的需要出发,强调对中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汉字学”知识普及的重要意义。
  
  一、汉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汉字学”知识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知识
  
  人获得文字的读写能力是从识字开始,识字教学是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基础。作为承担识字教学的教师理应具备有关汉字教学的基本知识。而其中,懂得“汉字学”知识,汉字的构形原理,才能从汉字的本源出发科学地、有效地进行汉字教学。但目前识字教学的现状是,许多教师并不具备“汉字学”知识,甚至没有听说过这门学科,致使多年来的识字教学得不到科学的指导。
  几十年来,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识字教学方法方面做了许多探讨,并先后创造了三十多种识字教学方法。但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汉字的“以形表意”的特点,不能正确地解说汉字的构字原理,揭示汉字形、音、义的关系,使这些耗费了大量心血的识字方法常常只能局限在解析笔画符号的范围内,及对字形的机械记忆上,忽视了对字义的理解和运用。随意曲解字形,“戏说”汉字现象在小学识字教学中随处可见。
  “第二届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议”提出,要构建科学有序、和谐有容的识字教育新体系,“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引识字教育走上科学化道路。即坚持科学的识字教育思想,运用科学的识字方法,开展符合儿童识字心理发展客观规律的高效识字教育”。[2]如此,汉字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思维学、脑科学、信息语言学和数字化技术等都是识字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而其中“汉字学”知识又是所有理论得以实施的基础,没有了这个基础,其余的理论则无所依附。
  作为小学教师,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汉字学家是不可能的,也是荒谬的,但懂得基础的“汉字学”知识,掌握最基本的汉字构造原理,能够依据一些工具书,解析常用字的形、音、义关系,是作为语文教师应必备的基本知识和素养,也是汉字教学走向科学化的基础,更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需要。
  
  二、汉字教学应掌握汉字构形的基本原理,了解汉字规律
  
  汉字的特点是“以形表意”,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大量的合体字就是少量的独体字和由独体字而来的偏旁在一个方块内按上下、左右、内外等不同的结构层次组合起来的。从原则上说,每一个汉字都有其最初的造字理据,即为什么用这个“形”表达这个“义”。虽然经过了历史的演变,但大部分字形仍然有迹可循,也是可以解说的。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对汉字形义的解析,特别是对那些构成汉字形体的基本形旁(主要是一些独体象形字和少数会意字)即“字原”的分析,通过剖析字理,或追溯源流使学生获得对字义的理解,去识记字形,是符合汉字的本源的。若抛开了这个本源,抛开了形与音义的关系,汉字教学就变成对抽象符号的机械识记。或者为识记而不顾汉字本身的特点牵强附会地拆解汉字,其结果违背了汉字构形原理,也会误导、制约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发展,甚至对其终身学习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如“要”字,小篆写作“”,字形上像人身,下像人腿,两边以手叉腰表示腰部。本义为人的腰部,是“腰”的本字。“腰”处人体中部,故引申为主要、重要、关键等意义。楷化后,人体上下分离为“西”和“女”,实际已变成了记号部件,失去了其构字理据。如果在教儿童识字时,用溯源分析的方法,根据小篆字形把“要”解释成像一个叉腰站立的人形,则解析是符合该字的构字理据的。而有的教师不了解“要”的形体演变过程,按楷书字形硬将其解释成“女孩子要吃西瓜”,或“西面来了个女孩”。单纯从符号记忆的角度看,或许可以让儿童记住这个“形”,但却违背了该字的构字理据,割裂了汉字形与义的关系,无助于对这个字的“义”的理解,也不利于儿童今后的自主学习。学生不会明白“女孩子要吃西瓜”与“主要”、“重要”、“关键”之词义,以及相关联的“要职、要义、要言、提要”等词义之间有何关联。重“形”不重“义”,割裂汉字的形义关系,这也是长期以来识字教学效率低下、质量不高的原因所在。
  
  三、汉字教学应了解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重视对汉字文化的传承
  
  汉语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不但肩负着汉字教学的重任,其实在传授汉字知识的过程中,自然也承担了传承中国汉字文化的责任。汉字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元素,是无法与汉字教学相割裂的。但长期以来,汉字教学中只重视拼音教学的弊习,和教育体制中对汉字知识、汉字文化的藐视或忽视,使得广大语文教师汉字知识极度缺乏,而对汉字文化更是所知甚少。在大学中,“汉字学”的内容在《古代汉语》中只占很少篇章。我们绝大部分师范院校的学生没有系统地上过“汉字学”的课。对汉字知识的了解仅限于“古代汉语”课上对许慎《说文解字》中“六书”的简单的解说和举例。广大的中小学语文教师不仅不懂得汉字的构形原理,更从未体会过汉字所包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元素,于是阅读和书写成为汉字教学的唯一目的。而有少数教师,虽然懂得了解汉字学构型原理对于科学地进行汉字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却苦于无从获得相关的知识。汉字文化的传承就这样在我们的中小学教师手中失传了。瑞典汉字学家林西莉在其书中写道:在中国学习汉语“我惊奇地发现,即使一些受过很高教育的中国人对自己的语言的根也知之甚少。人们从小学到大学机械地进行识字教学,却不加以解释……”[3]这番话一语道出了中国教育的弊端,令人警醒!
  因此,在中小学语文教师中普及“汉字学”知识,是传承汉字文化,进而弘扬中华文化的关键。正如戴汝潜先生在《第二届现代儿童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总结报告》中指出的:“汉字是形音义三者有机统一的表意文字,每个字都有特定的字理,人文性是寓于其中的本体特征,识字教育肩负汉字文化的弘扬与传承,需要融汇文道、情境、智能的协调发展。脱离识字学习‘语言’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疏远汉字文化,而疏远汉字文化的语言文字学习则更是不可取的”[4]。
  总之,构建科学的汉字教学的体系,需要以一定的“汉字学”知识为基础;让汉字文化得以传承是中小学语文教师光荣而神圣的义务。为此,在强调重视汉字本身的特点,重视民族的传统经验,新的教学理念的基础上,面对中小学语文教师汉字学知识严重缺乏的情况,必须重视对中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汉字知识的重构。一方面要加强在校师范生的“汉字学”学科的教学,将“汉字学”课程纳入师范中文专业的必修课程。另一方面,将汉字学知识纳入职业培训的范畴,对有关从事汉字教学的教师进行汉字构造原理、汉字构形学、汉字文化等方面的培训,是全面普及和提到在职教师“汉字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另外,也应有适合从事汉字教学的教师所用的有关“汉字学”的基本原理、常用汉字字形分析的教学工具书相配合。
  
  注释:
  [1]宋华.第二届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之二[EB/OL].http://219.234.174.136/ztxx/zongshu/ztxx_20060512104618.html.
  [2][3]林西莉.汉字王国[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1.
  [4]王晓霞.构建科学有序、和谐有容的识字教育新体系——第二届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概述[J].小学语文教学,2006(Z1).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理工学院师范教学部)
  (责任编辑:王哲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