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2008-12-29 00:00:00刘玉花
中国教师 2008年12期


  当前,科学的数学化浪潮正席卷全球,数学作为科学技术的语言和思想的工具,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现代社会普遍认为,科学的本质是数学,在学校教育中,数学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但现阶段,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却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小学数学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教学目标仍无法实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自主建构的,而非外塑的结果,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师生交往、互动,师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与理念,这意味着学生个性的解放及教师角色的转变,数学课堂要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
  
  一、挖掘数学的内在美
  
  数学从内容到形式,从理论到实践,都体现着美的特征,展现着独特的风格,可以说,数学是一首优美的诗。数学的形态美,和谐、整洁、对称、有序;数学的思维美,思路清晰,多向传导,构思巧妙;数学的作用美,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数学的每一个重要公式、定理,每一个重要的方法,都隐含着一个美好的历史故事。若说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可以动人心弦,科学可以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却可以提供上述的一切。
  数学的美蕴含在数学知识和教材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中的审美内容。如:乘法“九九”表,形式整齐,语言精炼,读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再如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形对称、匀称、庄重,通过切割、拼凑,可以组成新的图形,犹如万花筒般神奇,审美是愉快的,审美情感能改善人的心理活动,使心理活动和谐,是数学创新的强大推动力,学生一旦获得丰富的美感体验,就能激起质疑、探究、发现的乐趣,学会求知、学会自主发展。
  
  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场深刻革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法指导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会学”知识,最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学习的“再生”能力,进而达到终生受益的目的。
  首先,通过阅读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数学教学中强化阅读能力的培养,能很好地体现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主学习,了解课本概况,了解课本重点和琢磨难点,自主构建学科体系。教材中的概念、结构、特点、特征须反复阅读、体会、记忆,对于易混淆的概念要对比体会、做出标记。通过有目的的预习,可以有的放矢地听课,掌握主动权。其次,要加强思维训练,提高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将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部分组合成整体,形成系统化、概括化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演示课件方式向学生展示思维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让学生学会思维。同时,教师还要加强思维策略训练,有计划地学习掌握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假说与证明等基本的逻辑方法,发展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不同的角度来学习知识、讨论问题。
  
  三、让数学回归生活
  
  数学应用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观念,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进行基本理论教学时,要尽可能广泛地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符号体系,是客观世界内在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表述,即反映生活的“真”。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鲜活的生活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只有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认识数学知识,发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本身是融为一体的,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自学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新课程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引导我们努力探索学习方式的变革,数学的学习,不只是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与熟练程度,应该实现向生活延伸和拓展,成为有个性地探索与思考的过程,成为弘扬学生主体意识、发展个性思维的过程。
  (作者单位:河北省隆尧县山口学区)
  (责任编辑: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