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生习作从“回忆”走向“当下”

2008-12-29 00:00:00张珠飞
中国教师 2008年12期


  [案例一]
  
  苏教版国标本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7》,要求学生从《我喜欢的一篇课文》《有趣的一次实验》《冬天》《盼春节》这几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习作。经过举手表决,大多数学生愿意写《有趣的一次实验》。笔者决定让学生们先做实验,然后写,学生们激动得欢呼雀跃。
  第二天,作文课的铃声刚响,学生们便纷纷亮出了“家伙”:纸、杯子、鹅卵石、手绢、打火机……笔者先让准备较充分的周润清同学到前面来做实验。只见他取出一个塑料瓶、一枚鸡蛋、一个打火机和几张废纸,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他吸引过来了。
  周润清做完实验,笔者提醒学生实验中要注意的地方,然后同桌合作,分头做实验。最后,让学生们把实验经过写下来,可以写自己做的实验,也可以写周润清同学做的实验,要把新奇的发现和最感兴趣的地方写具体,比一比,看谁写得最精彩。话音刚落,学生们便急匆匆地写起来,当堂完成了习作。下面是一位学生的习作片段。
  只见周润清快速地把点燃的纸条插进瓶中,顿时瓶内冒出缕缕浓烟,随之而来的是刺鼻的味道。周润清把一只剥了壳的熟鸡蛋放在瓶口。张老师担心地问:“行吗?”“差不多吧!”周润清有些底气不足。“咦,怎么没有一点儿动静呢?”张老师用疑惑的目光注视着周润清,可是周润清嘴里没挤出一个字来。他可能担心实验万一失败了老师会批评他吧!“成功喽!成功喽!”突然,张老师拍着手高兴地欢呼起来,就像一个捡到了大苹果的孩子,周润清也长长地舒了口气。
  读了这个片段,你一定能想象出当时做实验的情景吧!像这样精彩的描写数不胜数,有描绘“烧不坏的手绢”的,有描绘“火击鹅卵石”的……尽管笔者没作具体的写作技法指导,但学生们却将实验过程记叙得具体、完整,语言生动、形象,连当时的内心感受也描绘得真切而又细腻。
  
  [案例二]
  
  在教学苏教版国标本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5》时,笔者首先随手在黑板上画了教材中提供的四幅神情各异的脸蛋图,学生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师:看了这四幅图,你能说说这四位小朋友分别是什么心情吗?
  生(踊跃回答):欣喜、气愤、伤心、开心……
  师:你们有没有欣喜、气愤、伤心、开心的经历呢?回忆一下,把你们的故事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在学生们各自思考、同座交流之后笔者组织反馈。
  生1:上学期期末考试,我数学没及格,回家被爸爸打了屁股,我难过极了。
  生2:暑假里,哥哥偷家里钱买羊肉串吃,妈妈却硬说钱是我偷的,我太委屈了。
  生3:临开学的时候,我到书店买参考书,出来后发现自行车的气被人给放了,只好推着车子回家,我非常气愤。
  ……
  学生们踊跃发言,但是叙述都很笼统。
  师:谁能说得具体些?让大家听了仿佛亲眼看到了当时的情景?
  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竟没一个举手的。这情形是笔者备课时就预料到的,是该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指导的时候了。
  师:老师跟你们这么大年纪的时候,也遇到过一件非常伤心的事,想不想知道?
  生:想!(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但是有个条件,读了老师的故事后,要说一说,老师为什么能够把故事叙述得那么具体、生动。
  笔者出示了一个精彩的习作片段,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读完后,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
  生1:您把人物当时说了什么话以及说话时的表情都写出来了。
  生2:您还具体描写了人物的动作。
  生3:人物怎么想的您也写得很细致。
  ……
  师:能不能像老师这样把你的故事写具体?
  生(齐答):能!
  笔者不禁为自己的精心设计暗喜:学生明白了写作技巧后,一定能够把自己的故事写具体了。然而,到批改时才发现,本次习作尽管有一些精彩的佳作,但大多数习作仍然很空洞。
  
  [反思]
  
  在案例一中,笔者并未作什么指导,几乎是陪学生玩了一节课,学生们却很轻松地完成了习作,并且质量很高。而在案例二中,笔者在课前深入钻研了教材,自以为把握了学生写作的难点,并精心设计了突破难点的方法,在课堂上煞费苦心地引导,结果学生的习作还是干巴巴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作文教学心理研究指出,习作动机是儿童习作活动的直接推动者,其强弱关系到儿童习作的成败。而求知欲、好奇心、好胜心是儿童习作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因此,要提高习作教学效果,首先要依据学生习作动机的这些特点,激发他们强烈的习作动机。在案例一中,笔者很好地利用了这一儿童习作的心理规律:当堂做实验,全体学生兴趣盎然,忘我地投入;做完实验,他们急切地希望把自己在实验中的欢乐和新奇的发现告诉同学和老师,自然就产生了强烈的写作愿望,这时候,教师再给予精要的技法指导,学生自然能够把实验写得具体而生动。而在案例二中,记忆中的故事已时过境迁,有些故事,学生也许当时很感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写作时无论如何也不会保持当初那种浓厚的兴趣了,自然也就不会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当然也就很难写出精彩的习作。
  儿童运用语言描述客观事物时,必须在大脑里形成对这一事物真实而较为鲜明、稳定的表象,才有可能选用适当的词句写出生动、具体的形象。如果儿童对客观事物既无一定的理解,又没有真切的表象,那么无论怎样讲究语言技巧也无法写出具体、感人的习作。在案例一中,由于实验刚做过,学生对实验又看得非常仔细,因此,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的有关这个实验的过程及其细节的表象就非常鲜明、清晰,在写作时就很容易做到具体、生动。而在案例二中,学生所经历的伤心、委屈、开心、气愤的故事大多已经过去较长时间,相关的表象尤其是一些细节便不可避免地因遗忘而被削弱、冲淡甚至消失,学生当然就无法将这些故事写具体。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的指导显然无济于事。
  看来,对小学生进行习作训练,应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习作心理规律,尽可能让他们在“做”或“看”的“当下”完成习作,最好不要让他们去“回忆”往事,否则,不但事倍功半,还会挫伤他们的习作积极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宁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