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性学习途径探索

2008-12-29 00:00:00张景珍徐广芳
中国教师 2008年18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除语文课中渗透综合性学习外,学校和教师有必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综合能力,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
  
  1.灵活多样的识字课。要让学生能够开开心心地学语言,轻轻松松地识汉字,语文教师就要注意充分利用孩子所接触的事物进行识字,或者让儿童进行听故事、说故事、尝试阅读故事的活动。通过和文字材料反复见面,让孩子在亲身经历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步熟悉汉字的形、音、义,最终达到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认识汉字的目的。
  2.阅读心得交流课。这一活动课旨在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量,丰富词汇、开发智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同时培养从各种书报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名著人物点评课。比如在“走进三国”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这样设计:(1)仔细阅读少儿读本《三国演义》。(2)以“心目中的三国英雄”为主题评析书中人物,通过展开辩论,让学生学会全面评价人物。(3)搜集由《三国演义》故事演变而来的成语或歇后语。这样的专题性课外阅读综合性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主动探究、自学自育的能力。
  4.知识竞赛课。语文实践活动特别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和运用,可以先让学生搜集有关的课外阅读资料——成语故事、灯谜、谚语、歇后语、对联,以及新闻、名言警句等,学生分组练习,全班开展竞赛活动,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参与精神和合作能力。
  5.课本剧表演课。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把适宜表演的课文如《将相和》《西门豹》《奴隶英雄》等改编成课本剧,再交换阅读,看谁改编得更精彩。然后教师让学生分组排演节目,并且通过竞争正式表演,最后对小演员的表演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整个过程巩固并拓展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了表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6.阅读欣赏课。教师选择文质兼美的文章,让学生从内容、形式、语言、心得等方面进行讨论交流,品评鉴赏,以便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读书的兴趣,其程序为:佳作欣赏——交流点评——积累诵读。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师结合语文教学,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中积累一定的经验、知识,体验相关的情感,并在实际情境中检验自己应用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实践提供丰富的生活积累。
  1.定期进行“焦点访谈”。校园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也存在焦点、热点问题,如当前的“彩票热”、“减负”问题、“零花钱怎样花”等问题,而这正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一个基本途径。教师借鉴“焦点访谈”的形式,让学生充当小记者,用心观察、体验社会、校园的方方面面,在相互的访谈中增长知识才干,锻炼自信、自强的心理素质。
  2.召开专题辩论会。“辩论会”之前先让同学们自己确定话题,如“看电视、上网等对学生有没有好处?”然后定出正反方,双方各自搜集材料。辩论会上,正文和反方唇枪舌剑,常常争得面红耳赤。学生在这种针锋相对的思维交锋中完善了性格,各方面素质也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3.古诗文擂台赛。学校如果每学期让每位学生背诵20首古诗词,待小学毕业时学生就会背诵300首左右的古诗词,这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展诵读古诗文活动,形式多样,如个人朗诵、小组朗诵、全班集体朗诵等。
  4.搞好诗配画和手抄报活动。每学期要求每位学生完成诗配画、手抄报等任务,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绘画的能力。
  5.参观本地的名胜古迹,准备做好小导游。教师根据学校、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带领学生参观本地的名胜古迹,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陶冶学生爱美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同时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组织语言的能力。
  另外,还可以因地制宜,开发一些如为明星企业设计广告词、社会调查、采访名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作者单位:山东省费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朱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