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把握好“生成性资源”,科学课堂中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精彩。生成性资源不是教师预先设计的,而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活动即时产生的资源。理想的科学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在科学课教学中,把握好“生成性资源”,课堂中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成为一种“无法预约的精彩”。
1.错误——课堂生成的契机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错误本身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由于错误,真理才会发现”,恩格斯也说:“要明确地掌握理论,最好的道路就是从亲身的错误中、从亲身经历的痛苦经验中学习。”课堂就是让学生出错的场所,这些“错误”是教学的巨大财富,是一种真实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把学生的错误作为资源加以利用,是真实的课堂教学的手段。在科学课堂上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财富”,变学生的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通过学生的错误,教师不但可以发现学生所学知识的不足,还可以从中发现他们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例如《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一课,做连接电路的实验,十个小组里有一个组的灯不亮。教师对此没有简单地说:“你们课后再试试吧”,而是让该小组演示给全体同学看,大家一起分析、寻找失败原因,帮助这个小组获得成功。把握此资源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实验需要严谨、细致的态度,同时也感受到了分享的快乐。又如《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学生设计对比实验时没考虑要控制条件,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而是让他们自己在实验中碰了钉子后,再总结出对比实验的方法,这样的学习过程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利用学生生成的错误资源演绎的一堂精彩的课,对学生的错误不是去否定它,而是去利用它,让学生在不断地尝试中去认识到自己的方法的不足,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愿望,这样的教学对人的触动更大,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刻,效果自然会更好。因此,面对错误的生成资源,教师千万不要轻易放弃,任之流失,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错误的问题所在,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错误资源,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把错误资源化为一次新的学习契机。
2.意外——课堂生成之源
课堂上的意外是每位教师常常遇到的。面对意外,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面对意外,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求异思维有一种直觉感悟的能力,要能敏锐地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可利用的价值,把学生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因势利导,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服务。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兴趣并不在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设计的探究活动的原本意图上,而是在活动中产生了的新问题上,并自行其是地开始研究。如《蚂蚁》一课,笔者精心设计谈话,引导学生在有水的水槽中放一个瓶盖,把蚂蚁放在瓶盖上进行观察,从而了解蚂蚁的身体。可是在探究中,学生面前的蚂蚁六神无主地乱爬,许多蚂蚁都掉到了水中,这时学生的兴趣不由地产生了偏移,有的组开始讨论“蚂蚁会不会游泳”,并煞有介事地研究起来。有的组把掉在水中的蚂蚁捏出来,发现蚂蚁不动了——以为“死”了,可不到半分钟的时间它又“活”过来了,“其他的蚂蚁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他们不由地研究起来;有的组发现蚂蚁从桌上掉到地上居然没死,就开始讨论“为什么这么高,蚂蚁都不会摔死”……这些显然超出了本课所要研究的范围,然而学生却研究得那么认真、专注。当他们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时,不但说出了蚂蚁的身体是什么样的,还说出了很多教师想不到、书上写不出的东西。
这次课的经历告诉我:在科学课中,学生产生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甚至偏移原来的研究目标,并不一定是一种坏现象,这远比他们在教师手把手的指导下,完全按教师的意图为教师做实验、为教师讨论问题更有意义。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命题、自己的研究,他们更有兴趣,更有求知求解的欲望,因而他们会更认真地去探究,也会有更大的收获。对小学生而言,在科学课的学习中,最重要的不在科学结论本身,而在于经历寻找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在过程中掌握探究的方法,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相反,如果硬将学生拉回原定的教学程序,学生的思维、言行自然会受到束缚,课堂也会因缺乏激情而失去生气。
每当讲到有关小动物的课时,学生们总是异常兴奋。讲《鱼》一课,当学生们通过课件刚了解到鱼鳔的作用时,“意外”发生了。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鱼鳔里充满了空气,鱼就会向上游,鱼鳔里的空气减少,它就会向下游动。那我怎么发现我家小区池塘里的死鱼也浮在水面上呢?”“你这个问题提得实在是太好了!说明你不仅善于动脑而且善于观察!” 于是我马上调整了教学计划,针对这个问题让学生们展开猜测,“谁能回答这个问题?”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展开了猜想:“我认为鱼死了之后鳔里是充满空气的,所以它漂浮在水面上”“我想鱼死后就会躺下来,这样它的身体与水的接触面就会变大,浮力也就变大,所以它漂浮在水面上”……就这样学生们你一句我一句地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更让笔者意外的是孩子们的思维是那么的活跃。
3.开放——课堂生成的桥梁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步深入,课堂的教学环境变得更加宽松和谐,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开放。开放的教学内容,开放的教学空间,开放的教学时间,师生平等、教学相长,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让每个学生的创造个性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营造出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有灵动的表现,生成无比的精彩。
我在教《溶解》一课时感触颇深。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猜想有哪些方法使桌上准备的物体溶得快,然后通过设计搅拌、用热水和把要溶解的物质碾细三种方法。学生汇报交流后,就放手让学生自由研究。在巡视的过程中,我看到学生的研究氛围很浓,不是按我想得那样一样一样地研究,而是在想办法把这几种方法组合起来一起玩。我眉头一紧,这和我预设的发生了变化,怎么办?赶紧一边假装巡视,一边给予暗示,可学生研究得很投入,根本不理睬我,等学生研究得差不多了,只好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了。生1:我们是用两个相同的杯子,一个倒入冷水,一个倒入热水,水的高度一样,然后放入相同量的盐,发现热水溶得快。生2:我们是用两个相同的杯子,分别倒入相同量的冷水,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发现搅拌的溶得快。生3:我们组用两个相同的杯子,倒入相同量的冷水,相同量的盐,发现碾细的溶得快。实验的结果都得出来了,却还有一小组的手举得高高的。师:你们组还有什么发现?生4:我们小组是往两个杯子放入相同的水,一个是热水,一个是冷水,相同量的盐,往热水倒的是碾细的食盐,并不停地搅拌发现比其他组都溶得快。听着孩子们的交流,我紧绷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学生不仅对物体溶得快的方法有了较深的理解,还想出了把几种方法综合起来玩的方法。说明他们的潜能是巨大的、可开发的,他们的思维在探究时有了一定深度,方法多样化了,思维扩散了,教师的思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此时学生的想法在老师的意料之外,超越了教师的预设,真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开放,让学生迸发出了创造的火花,绽放出奇目的光芒。看来要真正解放学生,教师就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让他们用自由的身姿舒展生命的惬意,徜徉在科学那色彩斑斓的海洋中,释放自己的童真,让学生在神思飞扬中真正地拥有自我。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更要成为信息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动态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走,学生跟着教师走,而是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遵循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调整教学环节,灵活驾驭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常言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有实现师生在课堂中的真正涌动和成长,才能让课堂教学更具生命的亮丽色彩!
(责任编辑:刘继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