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时,教师在我的心田就播下了一颗种子,一颗愿为人师的种子。这颗种子在老师爱的雨露和阳光下,渐渐地生根、发芽,终于结出了果实,于是,我也成了一位教师。
记得我刚走上讲台时,可谓是踌躇满志,想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可是不久,我就发现教师这个职业不像我曾经想象的那么伟大和美好。我教的是美术学科,平行班级多,一个教案得上五六遍,甚至十几遍,有时感觉实在是枯燥无味;又因为是所谓的副科,学生学习没什么压力,常常不听劝导而违反纪律。一度,我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了迷惘,失去了信心。一段时间里,我好像在混日子,上课、备课、批改,仅仅为了应付。就在我浑浑噩噩的日子里,却一直有个问题萦绕在心间:既然做教师这样没意思,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心甘情愿地做老师?而且一干就是几十年?时光在流逝,我也一直在揣度。渐渐地,我发现了教师这个职业的魅力所在,也逐渐喜欢上了教师这一行。
与我诸多跳槽的同学朋友相比,我可能钱没他们挣得多,没有他们物质生活丰富,但是,我觉得做教师有着丰富的精神生活,让我感到很自在。在愉快的暑假和寒假课余时间里,我可以整理自己的思绪,进行关于教育教学及对人生的思考等,也可以做我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如绘画、听歌、旅游、上网、做菜等。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学校是一方净土,我可以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下,和学生、同事畅所欲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并且,我拥有一种特殊的“权力”,即荣获“全美教授”的彼得•基•贝得勒说的:“我有权力去提醒别人注意,去展开有趣的话题,去问那些难以回答的问题,去表扬一个大胆的回答,去谴责掩盖真理的行为,去向学生推荐书籍,去指出前进的道路。”我也行使着这样的权力,享受着这样的权利,并为此着迷。
这些是我选择做教师的理由,但并不是最重要的理由,真正让我坚定地从事教育、力争做一名好教师缘自这样一件事情。我曾意外地受到邀请去参加一个学生考取大学后举行的宴会,宴会主人是我任教初二时教过的学生。仅仅因为我曾鼓励过她,仅仅因为我替家境不是很宽裕的她垫付了美术作品的参赛费用。此后的她就把信任完全给了我,与我谈心,向我诉说欢乐和烦恼,把我当成了朋友甚至亲人。直到她考入市高级中学,她还抽空来看望我,每年的教师节,她总会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亲手制作精美的贺卡送给我。那温馨感人,充满感恩色彩的话语不禁让我汗颜。这次谢师宴,又与我这个初二教过她美术的老师有什么关系呢?要说爱,我所给予她的是那么微薄,可是,她的回报却是如此丰厚!若是把这看作是买卖,人世间,难道还有比这更划算的买卖吗?
这就是爱的付出和收获啊!因此,我才真正理解了著名教育家马卡莲柯说过的“没有爱便没有教育”这句话的深刻内涵——爱才是教育的真谛,只有真正将爱付诸社会、付诸教育、付诸学生的教师才可以做一名好老师。
谭千秋、殷雪梅等优秀教师,他们用爱为我们作出了表率。“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更是师爱的终极体现。这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宽容的爱,会在学生和老师之间建构起心灵的纽带。相互信任会影响到学生身心发展、人格形成,人生道路的选择,甚至有可能会改变其一生!在学生眼里,教师是神圣的、高尚的,教师一句关心的话,一个爱抚的动作都给学生无比的幸福和温暖。教师应把这神圣的爱撒向每一个学生,感动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
爱是相通的,爱是双向的,我们爱学生,也同时能获得学生的爱。我们所给予的爱会在学生的心田里渐渐滋生、放大,衍生出对学习的爱、对书本的爱,还有对人性和亲情、友情的爱。这样的爱让人幸福,让世界更美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张白纸,只要我们用爱心去描绘,去添彩,就会收获让人无法不去迷恋的幸福和爱!我在这爱里回味、快乐和幸福着。这样,我又怎舍得离弃教育,放弃教师职业,抛弃学生呢?
当然,为了爱得坚实厚重,我们得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加强专业修养,积极参与培训,坚持继续教育,积极参与教科研,进行踏实的课题研究等,都不失为行之有效的途径。在提高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当代各种知识的发展,力求知识更新,增强自己的知识储量和文化底蕴,及时给予学生新知识,激励学生探索求知,勇于接受挑战,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每当听到学生发自肺腑的话语,看到学生凝望恩师的泪滴,知道昔日的“坏”孩子学业有成,体味到来自学生的幸福感受时……我就再也离不开教师这个职业。做一名教师,是我一生无悔的选择!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中市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余晓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