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课是立足于小学语文教学听话、说话训练基础上的一种新课型,是根据社会对人的口语交际能力的高要求而设置的。然而,课改几年来,口语交际课除了在观摩课上开展得轰轰烈烈外,其实际教学状况并不容乐观。怎样改变口语交际课的现状,进行扎实有效的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呢?实践证明:立足课堂,多层次、多维度地为学生提供在生活中实践的机会,是提高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途径。
一、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
1.训练计划不明确
新课标把口语交际训练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每个年级、每个学期、每个单元都有相应的训练内容和要求。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单元训练目标和编写课时计划时,没有把口语交际训练考虑在内。只是在进行教学时,按照一定的题目进行训练,缺少训练所需要达到的目标。下一次训练另换一题,两次训练之间没有联系,没有考虑到学生内在的发展,只求完成任务。甚至因其不在考试范围之内,有的教师干脆草率敷衍,导致训练没有任何实效。
2.训练流于单向形式
有些教师训练时存在片面性。大部分都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沿着教师的思路回答问题;或者教师布置说话任务,学生根据任务训练单向说话,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却很少。口语交际在形式上等同于口头作文,学生自说自话,完全没有交际的意识。这样的课,只是口语课,并不是口语交际课。口语交际特有的应变性、灵活性、双向互动性在训练中不能体现出来,学生交际能力得不到发展。
3.训练效果不巩固
教学时,教师往往关注书本提供的几个训练内容,出一个训练题目或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己练习,过后检查一下了事,没有及时巩固。
二、造成当前口语交际教学现状的原因
1.对口语交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有的教师认为,学生每天都在说话,语文课每天都在发言,口语表达能力自然在训练、提高,只需把它当作一类题型随堂练习,没有必要专门开设口语交际课。其实,新课标已经将“口语交际”作为独立的教学板块予以重视,并且规范其教学目的、过程和方法。但正是因为部分教师对现代语文教学观存在主观误读,所以使得口语交际教学并没有像课程设计者们预想的那样,与阅读、作文教学齐头并进。
2.概念的混淆
有人认为,口语交际教学只附属于阅读、作文教学;也有人认为,口语交际教学是听说教学的代名词。他们将口语交际教学等同于听话、说话的训练流程,造成概念的混淆。实际上《语文课程标准》把原大纲中的“听话、说话”修改为“口语交际”,不仅是提法上的改变,更是教学观念的改变。相对于听说能力而言,口语交际更强调双向互动的特点,是信息交流与人文关怀的统一体。因此,它不仅要求掌握听说技巧,还要求具有待人处世、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以及传情达意等方面的能力与素质。
三、改变当前口语交际教学现状的策略
1.正确认识口语交际的重要性
口语交际在日常生活中是最常见的语文活动。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的目的是培养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表达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新课标对小学口语交际课提出了明确的训练要求:“口语交际是一种必备的能力,应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进行文明和谐地交流的素养”。可见,口语表达能力的高低正是衡量语文综合素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征。把握“口语交际”这一概念蕴涵的深刻含义,是搞好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保证。
2.融口语交际训练于语文整体教学之中
口语交际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口语交际训练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明了教材的编排意图,合理到位地使用好教材。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等环节中渗透口语交际训练,把它贯穿到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在学期初要订好详尽的训练计划,设计完整的训练方案,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训练,才能使训练收到实效,才能使学生有所发展。
3.把握口语交际“过程互动性”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它是以口头语言为载体而进行的交际双方互动的信息交流活动。因此,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而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在听方与说方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互动性,通过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群体互动等多种形式的大量实践锻炼,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每个孩子参与其中,在动态的交际中反复训练、体会,真正实现“过程互动性”。例如教学三年级的《学会商量》时,笔者提供给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联系实际,商量如何庆祝“六一”儿童节。对于庆祝活动方案,学生建议很多,这时候必须要学会商量,达成统一意见。我把学生分成四组进行协商沟通,并提出商量时的要求:态度要诚恳;要让别人充分发表意见,取长补短;要把自己的想法跟别人说清楚;商量时要有礼貌,互相谦让。结果学生在这动态的双向、多项互动活动中,按照要求进行协商,最后达成统一意见,确定了合理的庆祝活动方案,口语表达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4.采用灵活多变的口语交际训练形式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注意力经常带有情绪色彩。在教学内容相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的新颖生动程度不同,对学生的吸引力就不同。因此,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并针对不同内容,选择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人人参与,相互启发,合作互助,使他们永远保持积极的参与状态,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自信心。如《小小展销会》可采用表演式,《关于春游的建议》可采用讨论式,有的还可采用游戏式、采访式等。这些方式的运用重在创设一种平等和谐、活泼有趣的交际情境,激发学生与人交流的欲望,乐于口语交际。同时,教师设计训练内容、形式时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口语交际的需求,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
5.坚持口语交际的课外实践操作
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口语交际知识,更不是为了应试。它重在学生对口语交际的把握能力,这种能力离不开语言交际实践活动。口语交际本来就与生活息息相关,打电话、拜年、购物、道歉,生活中处处可见鲜活、灵动的教材。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是实施口语训练的无边课堂,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是生活的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学生交际的舞台,是学生交际的源泉。新课标也希望“语文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因此,教师要打破课内外壁垒,把课堂延伸到广阔的天地之中,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进入生活,参与交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交际的本领,“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如教学《约请》时,班级刚好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节约粮食》,需要邀请家长、教师辅助指导、参与活动。笔者抓住契机进行口语交际练习。首先让学生明确约请的对象与目的,讨论约请时的注意点;然后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在课堂里进行了模拟练习;最后让学生走出教室、校门,分组去约请教师、家长,让他们做好采访准备,来课堂参加活动等。事实证明,学生去约请时都显得落落大方、语言流畅,并表现得很有礼貌。
总之,口语交际能力的构成是多方面的,口语交际的训练更应是多维度的。我们应端正思想,高度重视口语交际教学,彻底改变存在的不良现状,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交际方法,在生活中锻炼交际实践能力,实现练于课堂,得益于课外,多维度、立体化地进行训练,使学生掌握交际的技能,养成与人交往、待人处事的能力,全面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刘继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