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少儿故事大赛终于落下帷幕,儿子和好朋友战一铭合作讲的故事《小蝌蚪找妈妈》闯入决赛。决赛那天面对电视镜头,孩子讲故事时不免有些紧张,讲完回到笔者身边,难过得都快要掉下眼泪了。直到主持人宣布获得一等奖时,他的脸上才露出了笑容。回家的路上,笔者问儿子这次比赛的收获是什么,儿子愉快地说:“我的收获很多,比如讲环保故事的男孩发音标准、吐字清晰、速度不快不慢,故事吸引人还能教育小朋友;讲地震故事的那个女孩讲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正像妈妈说的‘一个好故事要打动别人就得先打动自己’,还有,每个故事都告诉大家一个做人的道理,真是没有白听”。儿子的话引起了我的深思。
在生活中,笔者发现通过听故事可以增长孩子们的知识,丰富孩子们的词汇,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孩子的记忆、思维、想像力,培养孩子们的是非观念。作为幼儿教师不妨充分利用这种教育方式,多为孩子讲一些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故事,让孩子在故事中快乐成长。
讲故事也是一门学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选择一些符合孩子年龄特征的好故事
给幼儿讲故事,既要考虑幼儿的心理需求,又要考虑故事的教育性。要选择那些思想健康,艺术性强,具体生动,饶有情趣,又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的幼儿易于接受的故事。对幼儿来说,童话、神话故事最有魅力,如《安徒生童话选》《格林童话》《叶圣陶童话选》等都是讲故事的好材料。
幼儿期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喜欢拟人,把小猫、小狗甚至小瓶子、小凳子等都想象成“人”;二是“真假不分”,对虚幻与真实还缺乏分析。这两个特点正好体现在童话故事中,什么小猫和小狗对话呀,小凳和小瓶会走路呀等,幼儿把它们当作真人真事,听得津津有味,感到其乐无穷。另外,童话说的是孩子话,口语多,句子结构简短,主题简单明了,幼儿易于接受,乐于模仿。对大一点的幼儿,要选择比较有悬念的故事,那些一猜就着,听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故事,他们一般不感兴趣。
2.要掌握讲述的艺术性
给幼儿讲故事要掌握技巧,如果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幼儿定会兴味索然。首先应分析一下主题,然后才能确定用什么语气,需要突出什么,讲到哪儿应提什么样的问题让孩子回答等。讲故事时应该注意态度要和蔼可亲,开讲前猜个谜语或提个问题,以引起兴趣,再自然引出故事。故事语言要口语化,要有起伏高低,语言要抑扬顿挫,最好配合动作,表情要丰富。在讲故事的语言技巧方面不妨学学孙敬修老先生,他在讲故事时,就十分注意语言适合孩子的口味。如一个故事里说:小花狗看到小青蛙,叫他一块儿去玩,小青蛙不肯上岸,要到泥里去睡觉。孙老先生讲时把它改成:小花狗一看见小青蛙就喊:“小青蛙,小青蛙!”小青蛙把头从水里伸出来:“什么事呀?”“小青蛙,这么冷的天,别在水里游泳了,上来跟我一块玩吧。”小青蛙一听,呱呱呱笑起来:“小花狗,我不是游泳,我要到泥里睡觉,明年春天再见吧。”这是对故事进行了口语化和形象化的加工,在幼儿脑子里留下的印象就深刻多了。
3.要善于启迪
给幼儿讲故事不是为了敷衍幼儿,而是为了增进幼儿智慧,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在讲故事时,要注意给幼儿以多方面的启迪。比如在讲前、讲后或在重要的地方提出一些问题,如“谁对,谁不对,为什么”“你喜欢谁,不喜欢谁,原因是什么”等,待幼儿回答后再问“以后会怎么样”“会得到什么结果”等,使幼儿边听、边想、边构思,这样既能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又能启发他们思考,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有时讲到高潮时,还可以卖“关子”,让幼儿自己去猜故事的结尾,去处理故事的结局。德国大诗人歌德的母亲每天都给儿子讲故事,每讲到关键之处,就“且听下回分解”,以后的故事情节就让小歌德去想象。第二天,在讲故事之前,先让孩子说说他是怎么想的,然后自己再讲。歌德超人的思考力、想象力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4.要定期复习
有些故事不能讲一遍就完了,隔些日子还应当复习一下,并讲出新意,加深幼儿的印象。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喜欢听熟悉的故事。比如:在讲完“小猫钓鱼”的故事后,让幼儿自己用低沉的声音复述老猫的话,用轻快活泼的声调来陈述小猫去追捕蜻蜓时的情景。听完《小马过河》的故事后,让小朋友复述老牛和小松鼠分别是怎样描述河水的,《小马过河》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还可以发展幼儿的语言,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讲好故事应是幼儿教师一项必备的基本功,愿每一位教师都乐于为孩子们讲故事,在绘声绘色的讲述中充分使故事散发出应有的魅力,为陶冶孩子的情操和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工业技术学校)
(责任编辑:梁东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