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大、时间紧、难度高,给教师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程实施给农村教师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心理不适,主要有:新旧教育理念撞击引发的心理不适——矛盾与抵制,新旧教师角色冲突引发的心理不适——失落与沮丧,新旧评价制度矛盾引发的心理不适——茫然与恐慌,教师素质缺乏引发的心理不适——焦虑与无奈,教学方式变革引发的心理不适——烦躁与抑郁。新课程在强调教师“应该怎样”的同时,也应该在实践层面上给予具体指导。作为新课程实施中的一线教师,笔者结合当地的校情从教师自我调适、学校关注、社会支持三个方面做一探讨。
一、教师应提高自我调适的能力
1.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参与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展开,部分农村教师不能再持观望态度,不能再彷徨,要敢于尝试,大胆参与,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要领悟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了解新课程与原有课程的区别,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把握新课程的实质,才能从心理上适应新课程,才能进一步实现从彷徨——尝试——参与的跨跃。
2.正确认识和处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了理想目标,要使教师逐渐实现目标,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使教师一时难以适应,所以新课程改革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结合农村教师的现实情况,要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提高适应性,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增强自信心,提高对新课程的认同感。其次,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使他们心情愉悦地从教。最后,正确评价理想与现实,以乐观开朗的心情面对现实,不要因感到失去以往的功绩而产生失落感。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会逐步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理想目标。
3.正确对待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农村教师因心理不适而遭受了种种挫折,如:由教育观念不能及时转变引发的抵触心理,由不适应新的教师角色引发的失落与沮丧情绪,由于自身素质缺失而引发的焦虑与无奈等。在这些挫折面前,教师一定要有无所畏惧、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把挫折看成锻炼自己意志,提升自身能力的好机会,看成走向成功的动力。在挫折面前不要自暴自弃,更不要逃避,一定要满怀希望,树立信心;同时,又要认真分析挫折的真正原因,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优势和客观有利条件,克服新课程改革中对自己的不利因素。要通过培养宽阔坦荡的胸怀,善用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4.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其适应能力
首先,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科技在发展,社会在发展,教师已有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了,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学习,终身学习,做到与时俱进。
其次,教师要完善知识结构。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仅要懂本学科的知识,而且还要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掌握综合性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适应新课程的发展,才能扩展学生的见闻,才能使自己不致于孤陋寡闻,坐井观天。
最后,教师要学习科技技能。现在网络已经普及,很多学校已经设置多媒体教室,但由于农村教师缺乏对计算机的运用能力,只能使其成为摆设。因此,要加强农村教师的科技技能,使其逐步适应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进而更43AmPW6sdSwbTmJgOkjFjH1qwgQsa/B2QygqCa1rxTU=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
二、学校应关注教师的适应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农村教师面对多种心理不适,除了提高自我调适能力来增强适应能力外,学校还要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帮助教师减少心理消极情绪,愉快地接纳新课程,使教师真正做到与新课程同行。
1.完善农村教师培训机制
(1)创新培训模式。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师资培训工作的基本原则,学校应采取有效的培训模式,不能仅仅流于形式。目前,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庞大、资金不足等问题,农村学校通常利用假期时间进行短期培训,授课方式往往是一人讲,几百人听,这样只能机械地传授理论知识,不能激发教师的积极热情,更不能使教师真正领悟新课程的实质。因此,学校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不定期地对教师进行培训,要采用灵活的培训模式,比如师徒结对式、课题带动式、专家引领式等。
(2)优化培训内容。如果培训内容只有理论知识,华而不实,容易给农村教师带来消极心理反应。理论对提高教师新课程的适应能力固然重要,但绝对不能忽视实践内容。教师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这就需要对农村教师进行指导。让他们真正做到理论指导实践,真正体会到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取得成效的成就感。在培训时,还要重视教师之间的差异,注重教师个性化需求。要根据每位教师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为不同类型的教师提供不同的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课程适应能力。
2.加强教师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学校要为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搭建平台,经常开展教师工作会议,组织教师共同参加活动,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交流、沟通,彼此说出对新课程的困惑和遇到的问题,可以无所顾忌地讨论、切磋,各抒己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解决在新课程实施中各自不能解决的难题,消除同事之间的隔膜,降低每个人的挫折感,共同对待心理不适问题,逐步适应新课程改革。
3.建立多元化的教师评价制度
传统的教师评价制度只注重业绩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的作用固然重要,但也有很大的片面性,一方面容易使评价者做出不科学的评价,另一方面也容易引起评价对象的反感,影响其在工作中的表现。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可以运用综合评价方式,如领导评价、同事评价、教师自评、学生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同时,在评价过程中,要恰当处理业绩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关系。业绩评价可达到相对短期的目标,倾向于在某时间段内给教师的业绩和能力下一个定论,对于教学质量的监控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发展性评价的目的是对教师的工作给予反馈,改进或完善教师的教学,明确个人的发展需求和相应的培训,提高教师的能力,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促进完成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4.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通常一些学校只考虑到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忽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其实,只有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提高教师的心理适应能力。针对教师的具体状况,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心理测验,让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整自己的心态,为自己心理不适的反应尽早做好心理准备,采取一定的措施,最终解除教师心理不适的困扰。
三、社会应给予教师更多的支持
多年来由于教师职业角色的特殊性,使得我们更多地强调教师的社会价值,而极少关注教师个体的生命价值。尤其在农村,家长对新课程不理解、不支持,还一味地要求教师竭尽全力提高学生的成绩,给教师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影响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家长的支持是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可以将那些有能力、有精力、有意愿为学生服务的家长集中起来,做新课程改革的支持者、合作者,从而减少教师的心理压力。
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水平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越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良好的社会支持使教师相信自己是被关心、被尊重、有价值的,有利于缓解压力,减少抑郁。[1]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社会要给予教师更多的支持,完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的待遇,尽量满足教师必备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享受条件。只有这样,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时候才有动力,才能够更好地放开手脚实施新课程改革,从而更顺利地适应新课程改革。
注释:
[1]门兰兰.中学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及改善对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