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科研型中学教师

2008-12-29 00:00:00郭法奇
中国教师 2008年18期


  一、为什么强调做一名科研型中学教师?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伟长院士就曾对大学教师提出过这样的要求,“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这虽然是针对当时大学教师说的,但在今天对中学教师、小学教师、甚至幼儿园教师也具有现实意义。笔者与一些中小学的校长、教师,以及一些幼儿园园长进行座谈和交流,可以明显地感到他们心中已有明确的认识,这就是教学与科研是分不开的,科研型教师已经不是大学教师的专利。过去我们所强调的“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没有什么联系”的观点,现在看来有些片面了。许多中学教师都清楚地认识到:如果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一个教师在教学上如果没有自己的观点,就不会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为什么强调做一名科研型中学教师呢?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原因。
  一是实施新课改的需要。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中心话题就是“新课程改革”。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以往的观念,培养高素质的学生,这就需要有高素质教师作为保证。实施新课改一定会遇到许多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师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班级和学生的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每个学校的管理者对教师的科研能力重视起来,也使得许多教师开始投入和参与到科研中来。可以说,新课程改革不仅对中学教师科研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
  二是对中学高素质教师的要求。有人说,中学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搞科研是专家、教授的事情;也有人说,现在教学这么忙,没有时间搞科研,等以后有时间再说;还有人说,教师的提高,听听课,进修一下就行了,搞科研太难了。目前,国内外关于中学高素质教师的评价标准有三个共同特点:一是师德高尚,敬业精神强;二是基础知识渊博,专业知识扎实;三是不仅教学水平高,也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往往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持续的发展后劲。现在许多教师由于多年的教学,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只是还没有参与到科研中来。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不仅仅是靠听课和进修,更多是靠平时的学习、讨论和研究。教师要一边学习一边研究,同时一边研究一边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三是中学教师竞争上岗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近年来,中学教师这一职业逐渐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与此同时,教师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许多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已经打破铁饭碗,实行“全员聘任”。这给教师提供了较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压力。教师之间的竞争已经从最初的学历层次的竞争、教学水平的竞争,发展到科研能力的竞争。因此,对于中学教师来说,在教学水平大致相同的情况下,科研水平的高低就成为提高自己竞争上岗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是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关于教师专业发展,国内有两种层面的理解和使用:一种是指“教师专业”的发展,另一种是指教师的“专业发展”。后一种是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的提高,侧重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成长。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探究来拓展其专业内涵。中学教师大多是从师范院校毕业,所接受的教育往往学科性比较强,而学术训练和从事科研的能力相对薄弱。因此,教师参加科研对于他们专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五是提高中学层次和声望的需要。一个学校靠什么来提高办学的层次,靠什么来提升自己的实力?现在许多学校的做法是,不仅靠扎实的教学,也靠有实力的科研做支撑。目前,“科研立校”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学校发展的特色。“科研立校”不仅可以研究和解决一些有效教学的问题,还可以联合一些有研究实力的高校,共同解决比较复杂的教学管理和学校管理问题,帮助学校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提高自己的层次。这需要学校有自己的科研计划,动员更多的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积极地参与到科研中来,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什么是中学科研型教师?
  
  有人说,科研型教师也是科学型教师,它是针对传统的经验型教师提出来的。经验型教师的主要特点是做事情和遇到问题往往凭经验。这种教师虽然教书认真,但往往是一种教学模式多年不变。科研型教师的主要特点是遇到问题善于进行思考,通过科研途径,运用科研方法去解决。这种教师的特点是敢于突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科研型教师也是科学型教师的观点尽管是一家之言,但反映了时代发展对中学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
  其实早在1996年,杭州一所中学的教师就提出了“中学教师学者化”的观点,并且引起了较大反响。因为它反映了基础教育改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对中学教师的挑战。在这个挑战面前,谁最先更新教育观念,优化知识结构、教学思想和教育方法,谁就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反之,如果教学依然照搬别人的教案,不是“满堂灌”就是“满堂问”,他就可能由于不受学生的欢迎而离开讲台。
  今天,这一观点已经为中学改革的实践所证明:一个教学认真而效果好的教师,往往对教学有一定的研究;而一个教学效果不好,学生不喜欢的教师,往往对教学研究不够。中国基础教育的现代化需要教师成为各方面的专家,不仅要有幼儿教育专家、小学教育专家、中学教育专家,也需要语文教育专家、数学教育专家、计算机教育专家等。只要不断的努力,在中学教师中一定会产生出更多的各个学科的专家。
  而要成为中学的某一学科的专家,做一个科研型教师是必然的选择。当然,中学与高校有很大的区别。高校一般分工比较细,教师一般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而中学教师一般以教学为中心,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在图书情报、资料、实验室和对外交流等方面,高校的条件优于中学。但是从中学实际出发,中学教师成为科研型教师完全是有可能的。
  总之,所谓科研型中学教师就是从中学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学科和教学特点,选择适当的课题进行研究,以解决中学教学和管理等实际问题的教师。
  
  三、如何成为一名中学科研型教师?
  
  关于中学教师如何进行教育研究,教育改革家朱永新教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中小学教师搞教育研究,就是应该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思考、记录自己的感受开始,把这一串‘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根非常美丽的项链”。其实,朱永新教授所说的“记录”指的就是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教育行动研究,就是教师把自己在平时遇到的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进行整理和记录,再进行反思,把自己的感受放进去,形成一个完整的、有事实的、有分析的教育记录,并对这种叙事进行整理,供他人或自己进行反思,寻求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和原因。这种教育叙事研究对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进行教育叙事研究只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方面。
  要成为一个科研型的中学教师,还应当注意以下六个方面问题。
  一是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在中学,教师进行科研不应该看成是一个负担,而应当看成是教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教师每天都与学生打交道,很多时间都用在课堂上,用在指导学生的发展中。注意观察和善于思考的教师总会在教学中,甚至在学生的回答中,发现可研究的问题。当你去认真思考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时,就会有所收获,就会感到教学与研究结合的乐趣。
  二是把教育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经过思考和提炼,上升为研究的课题。中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只能提供一个课题研究的基础。我们经常看到的是这样的研究:“现状——问题——对策。”这里所说的“问题”,往往就是日常教学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还不是进一步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如果仅仅就这些问题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结论或提出的对策往往只是经验型的,还没有去看别人是否已经对此进行了研究,是否已经有了结论。这就需要教师作一定的研究准备,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了解这一问题的研究情况。
  
  三是如果是新教师或没有科研经验的教师,可以先参与别人的课题,在参与中积累经验。一般来说,新教师刚从学校出来,很少有思想束缚,敢于思考问题,但是思维跳跃性大,兴趣点多,对问题的重点把握不够。新教师可以通过参与别人的课题研究,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积极思考,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四是要善于从自己的教学和实践中寻找课题。我们经常说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源泉。长期从事教学实践工作的人,在理论的创建上应该最有发言权。但为什么理论的提出往往都是一些研究者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学教师由于工作的压力而失去研究的兴趣,或者因为忙于日常工作而失去思考的动力和研究的激情,这是非常可惜的。现在高校有许多年轻的教师和研究生经常要到中小学去听课,去寻找新的课题。高校一些学院也经常在与中小学教师的座谈中来了解可以研究的课题,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基础教育实践的永恒魅力。中学教师应当利用自己一线教学实践的优势,挖掘可研究的课题,通过研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其实,在中学的教学中也有许多课题都是由教师发现和提出的。如文科教学中的关于“学生‘原生态’作文教学研究”“语文课堂活动教学研究”“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66b7296013bb53ab70213e5b25b317bfa297a903024fb75d46c14a0b8c65f8cf的历史教学研究”“个性化作文教学研究”,以及“基于学生精彩观念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等;理科教学上主要有“中学物理新教材课堂教学研究”“新课标下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研究”“以学生为主体的化学课堂教学研究”“探求式数学教学研究”,以及“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等。
  五是要选取恰当的角度来研究问题。研究的角度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研究的视角。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教师也进行了研究,但是往往由于角度不新,很难取得比较满意的结果,“现状——问题——对策”的研究模式就属于这一种。研究的角度实际上就是思维的角度。它是指从与原有结论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或从不同的层次上来认识原有的研究对象,以形成关于对象的新的认识。它要求研究者要摆脱或改变原有的思维习惯和定势,以及已有知识的影响,寻找新的研究思路或路径。
  用改变思维角度的方式发现研究的问题需要注意:一是要了解别人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最新情况和最新结论,二是要了解问题构成的几个部分或方面。一般来说,人们对问题的认识不可能直接达到全面、深入的程度,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是与许多困难相伴的。比如,对教学活动的认识和研究,人们最初是从教师的角度去认识其特点和规律,但这一视角并没有很好地解决问题,于是又提出了从学生的角度进行研究的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又发现,只从教的角度或者或只从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也不能够得出全面的认识,而全面的认识也不等于两个方面的简单相加,而应当从教与学的不同性质的相互作用,以及具体的教学情况或环境来进行研究。由于视角的转变,我们才有可能结合各个学科的具体情况,产生出一批新的研究课题,如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模式研究,数学教学中的讲练结合模式研究。
  一些研究者指出,研究中思维的转换是多类型的。如有在同一层次的转换,这是指思考问题从一个方面转向另外一个方面。如我们过去抓学校工作都是把教学放在第一位,在教学中又把语、数、外等几门主科放第一位,而音、体、美等副科往往不被重视。有人对这些学科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有价值的课题,如体育课中的“菜单式运动处方教学”的研究。这就改变了过去研究的视角。有在两个不同层次的转换,比较多的是把比较抽象的问题转化为较为具体的问题。如研究教学中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问题,我们过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停留在一般性目标问题的讨论上。美国教育家布鲁姆通过自己的研究,把这个问题的研究推进到对知识与能力做出分类的具体研究水平上,并对教学过程的情感目标和操作性目标也进行了分类,提出了“教学目标分类学”的理论。目前,这样的研究思维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就是尽量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和细分化,变成有纬度的、可以操作的研究。
  六是中学教师的科研要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进行,要实在和管用。所谓实在,就是不好高骛远,从基础研究做起,掌握最基本的数据和资料,为以后的研究打下基础;数据要讲求真实性,来不得半点虚假。所谓管用,就是强调研究的应用性。就是从自己的学科实际出发,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出发,找准自己的研究方向,通过研究,以研究的成果引导和促进教学。并通过各种机会或场合,把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别人进行交流,推动共同的发展。
  总之,作为一名科研型中学教师,中学的教育教学环境是得天独厚的研究场所,有取之不尽的研究资源。只要每个教师都积极参与进来,在进行教学的同时,踏踏实实去做一些教研,就会有自己的一片天空,会有自己的一份收获。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朱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