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08年4月13日,北京奥运圣火在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传递,全世界通过卫星直播再次感受到了非洲人民对于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国防大学训练部副教育长、曾作为当年援“坦”军事教官的纪明葵少将,心情更为激动,眼前的一切,勾起了他许多温馨的回忆。
这里的所有人对中国人充满了友好亲切的感情,毛主席、CHINA是所有坦桑人见到中国人,说的第一名话
达累斯萨拉姆在斯瓦希里语意为“和平之港”,位于非洲印度洋岸中段,扼西印度洋航运要冲,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也是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途经的唯一非洲城市。
1991年,时任国防大学外训系训练处副处长的纪明葵,受组织委派,到坦桑尼亚最高军事学府担任军事专家,与“坦军”教员一起担负培养“坦军”将、校武官任务。
在纪明葵的记忆中,作为一个赤道线上的国家,地处东非的坦桑尼亚不仅有世界著名的乞里马扎罗赤道雪山,一望无际的绿色高原,绵亘清洁的金色海岸线,更有取之不尽的热带水果,香蕉、木瓜、芒果、菠萝、红毛丹几乎摆满了街市,便宜得让人难以置信。这里的所有人对中国人充满了友好亲切的感情,毛主席、CHINA是所有坦桑人见到中国人,说的第一名话。就连只会呀呀学语的小孩都会说这两句话。达累斯萨拉姆的中国烈士墓地成了中坦人民友好的最好见证,每年中国的清明节都会有穿着整洁的坦桑朋友、青年学生和新婚伴侣带着鲜花来为中国烈士扫墓。
他去“坦军”教学的直接任务是进行战役理论和想定教学。重点是运动战战役和海岸防御战役两个课题。为了完成任务,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他抛开了一般性的教学方法,对坦桑的国防政策、国民经济情况、战争动员能力、地形、交通等情况展开了全面的调研,查了世界银行报告、到东非大学图书馆查找资料、到“中坦航运公司”了解交通情况,与联络官一起到“坦军”未来战争可能预想方向去勘察地形,最终写出了《未来运动战战役在坦桑的探讨》一书,到“坦军”总部去讲课,坦军总司令基亚罗上将对他的教学十分满意,并提出要全文译成斯瓦西里语出版,作为高级军官学习教材。1992年苏东发生了剧变,如何看待急剧变化的形势,预测世界格局和政治走向成了“坦军国防部”和高级军官们迫切希望了解的内容,坦军国防部向专家组提出要求,要以最快的速度开设国际战略形势课。上个世纪90年代,通讯尚不发达,与国内联系只能靠信使每月携带一次信件,要开设这样一个热点课,其艰巨程度可想而知。但专家组又不能拒绝“坦军”的要求。使馆党委做出明确指示,无论有任何困难都要想办法完成任务。使馆保密室为专家组提供一切方便。纪明葵“临危受命”,在大使馆保密室、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并结合其个人对当前世界格局累积的看法,研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带来的组合与裂变,研究了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政权更叠带来的影响,撰写了《苏东剧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在“坦军总部”作了报告。获得了“坦军总部”、外交部的赞扬,为此,大使馆还给国内写了专题报告。“坦军”听了世界战略格局形势课后,立刻又提出让他就高技术对未来战争影响讲一课。因为,他们在听世界战略格局课时,捕捉到了他对军事高技术的了解。当时中小国家受美国星球大战理论威慑,深感无奈,并渴望了解世界太空争夺战的进展情况和中国的对策。经请示大使馆后,首席专家办公室决定由他来承担这一课,满足“坦军”需求。受领任务后,纪明葵认真备课,详细解读了世界主要国家太空工作计划进展情况、争夺太空的焦点,天基武器、陆基武器、海基武器的发展情况。就动能武器、定向能武器、微波武器、激光武器、精确制导武器的原理、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分析了信息技术平台中探测、通信、识别、过滤、优选、目标引导、目标指示系统对太空争夺的影响。提出了这些系统的弱点和应对挑战中小国家的对策。授课后学员们深有感触地说:“还是毛主席说的对,我们不能和龙王比宝,但我们了解了高技术装备的技术原理和它的弱点,我们就可以抓住敌人的弱点,在被动中争取主动,这一课让我们心中有底了”。
纪明葵有些不敢相信,一个大区级的领导能和机关干部一齐收拾白菜
1968年2月,一列军用专列把来自辽宁省邮电管理学院的学生纪明葵和另外1300名新兵拉到了冰天雪地的黑龙江。后来,他们中有人去了北纬53度线上的漠河,有人去了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界的抚远,他则被分配到“北大荒”腹地名城北安。
两个月的新兵训练结束后,他下到一个哨所,这是一处每到夜间单独执勤总会让人毛骨悚然的所在,不是发现了信号弹,就是某个执勤点被人“摸了哨”,而树叶上厚厚积雪轻轻移动的“午夜凶铃”,又总让人不自觉惊出一身冷汗。但即便如此,热爱学习的他每到班里学习讨论时就来了精神,那年月,大学生在部队很稀罕,渐渐能言善辩又学识渊博的他成为众战友中的灵魂人物。
1969年初,中苏边界形势紧张,纪明葵被召回连队担任文书兼军械员。此时部队已全面进入战备状态,整天在外面野营拉练和进行各种各样的演习。珍宝岛作战结束时,他随部队调防到辽宁,并由文书提升为排长,多次参加了军师的战术集训,并任团教导队军事教员。
就在这一年,毛主席在一份“千里野营”的报告上批复“这样训练好”,掀起了全军野营训练新高潮。纪明葵从连队调任团机关当军务参谋,不久又被调到师机关当作训参谋。由此开始了他“真正的军人职业生涯”。
1976年的中国,正处多事之秋。这年8月下旬纪明葵调北京军政大学任教员,到学校后,他被分配在外训系,报到后还不到10分钟,干部处干事就通知他,一会学校的副校长来看你。他十分诧异,副校长不是大军区副职吗,一个正营职干部哪来的如此殊荣?他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几分钟后杨震副校长果然出现,他边进屋边摘掉一副满是泥巴的白手套,说:“不好意思,没去接你,我正和机关的同志在菜窖收拾白菜。”纪明葵有些不敢相信,一个大区级的领导能和机关干部一齐收拾白菜。事后他才知道学校的各级领导都很平易近人,都把自己当成普通一兵。杨副校长和机关同志一起排队买饭,和大家一起劳动,一起攻关研究学术问题,一起到野外现地作业,没有任何架子,生活上没有任何特殊要求。后来和他在同一教研室的同事,许多都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期的老同志,他们中,最年轻的也是六十年代大比武时期的干部。学校领导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给纪明葵留下了深刻印象。
作为军委直属学校的外训系,在当时国际政治背景下,主要负责培养外国,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上校以上军官,上至国防部长、总参谋长,包括一些国家的总统也在这里学习过。纪明葵在这里教研结合,先后完成了围场战役、京密战役、徐东战役、怀密战役、句容战役、张北战役等想定的教学。
贵军帮助游击队解了大围,夺回了生存权。感谢中国人民对阿富汗民族解放斗争的支持
1979年苏军向阿富汗发动了大规模入侵,1981年阿富汗抵抗力量遇到了苏军空中和地面的双重围剿,手中的所有武器对苏军的米-24武装直升机都没有任何办法,高射机枪打到武装直升机下甲板上,只留下一个白点,不可能对直升机造成任何伤害。阿富汗抵抗力量被苏军地面和空中的武装直升机追击得几乎没有生存的余地。阿富汗抵抗组织的一位重要领导人带了一个代表团来中国探讨与武装直升机的对抗方法,可当时武装直升机用于战场,直接担负围剿作战任务,还是个新的战术问题。特别是分散的游击的分队,由于没有重装备和防空武器,只能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代表团先到我军的一所中级院校学习,由于中级院校也还没有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没开设这类课程,他们学习后没能真正解决问题。他们提出要到最高军事学府学习,总部直接把任务赋予了军事学院。院首长对这件事关我军声誉的任务非常重视,直接给纪明葵所在的教研室领导交待任务,要求限时攻克难关,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教研室领导集体又找纪明葵谈话,务求坚决完成任务。纪明葵详细了解了游击队手中现有武器状况,针对这些武器的射速、射程、破甲能力、安全使用要求进行了严密科学的计算,并实验了火箭筒、无后座力炮尾喷火的最小安全夹角和利用山地反斜面的可能效应等。又到社会科学院、北航图书馆详细的查找了米-24武装直升机的各部位装甲结构,提出了各种武器应该打击武装直升机的部位图解,算出了打击武装直升机上升、下降、水平飞行,俯冲、拉升、转向、悬停时,游击队手中各种武器所应采用的提前量。利用山地、居民地、河谷、丛林伏击、袭击敌飞行直升机和临时机降场的战法。还到部队进行了模拟实验,进一步验证了他所提出的算法、制定各种武器使用规范,最后将取得的成果全面向学习团做了介绍。代表团带着学习成果回国参战,不到一周就用所学到的战法,在喀布尔北部山谷设伏,打掉了苏军的米-24武装直升机,并给我国发来感谢电,称“贵军帮助游击队解了大围,夺回了生存权。感谢中国人民对阿富汗民族解放斗争的支持。”纪明葵的这套算法后来被我军采用,编成了分队打飞机教材,并荣立该校“文革”后第一个三等功。上世纪80年代,是计算机应用在军队作战指挥领域运用的探索阶段,由超级大国的技术封锁使我们的研究处于非常艰难的起步阶段。286、386微机是科研的主战装备,由于微电子材料不过关微机工作产生高温,他们不得不在每台微机后面安一部电扇降温保障系统运行。他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受领任务,作为课组组长和军事模型、知识树、逻辑规则的开发人,带领课题组开始了《昌平一号》的研制工作。8个月夜以继日、殚精竭虑,课题组终于完成了《昌平一号》,并投入教学运行。该系统达到了当时国内技术领先水平和国际上同等模拟系统技术先进水平,获得了全军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
1993年纪明葵由东非回国,并因成绩蜚然,晋升为教授。因为工作需要,他回到单位的第二天就开始搭建攻关班子,在教研室抽了两名有经验的教员,申请校军种和后勤教员参加课题攻关。1995年2月他被任命为指挥教研室副主任,除正常教学任务外,重点负责仿真军事模型设计。半年后,他正式出任电教中心主任。不久,他带领的课题组研制的模拟系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1年他晋升为少将,并任国防大学训练部副教育长。
当北京奥运会火炬出现在达累斯萨拉姆街头,纪明葵仿佛又回到了那片曾经抛洒智慧与热血的沃土。
文字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