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选煤战线尽显男儿本色

2008-12-29 00:00:00
中华儿女 2008年5期


  他以拼命三郎式的干劲,换来淮北选煤厂涡北分厂提前19天一次性实现联合试运转。
  在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煤质变化大,技术管理难度大的涡阳矿区,他凭借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得新厂区投产一年以来安全生产,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2007年9月,北京京西宾馆,淮北选煤厂涡北分厂厂长李超和其他来自全国各地煤炭战线的同仁一起,从全国煤炭部领导手中接过奖状和鲜花,成为“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
  那一刻,李超脸上绽放的是比鲜花还骄人的笑容。其实,此前李超已先后被评为安徽省属企业“党员先锋标兵”、集团公司“劳动模范”、淮北矿区“十大杰出青年”、集团公司“优秀技术人才”、厂“优秀拔尖人才”等。然而,这些掌声和荣誉的来之不易,却恐怕没有几人知晓。
  
  在李超拼命三郎式干劲的带动下,涡北分厂提前19天一次性实现联合试运转
  
  2006年7月,淮北矿业集团淮北选煤厂涡北分厂正式成立。响应集团公司“投身新矿区,立足新岗位,做出新奉献,创造新业绩”的号召,李超毅然离开了已经做得十分顺手的淮北选煤厂北区重选车间,走进新厂区,担任涡北分厂厂长。
  淮北矿业集团淮北选煤厂成立于1972年,是华东地区建厂最早、规模最大的中央型选煤厂。近年来,选煤厂抓住“大投入、大开发、大跨越”的发展机遇,确立了“矿区煤炭洗选加工中心、选煤人才培训基地、集团公司选煤效益中心”的发展思路,目前,已有4个生产区,厂区横跨淮北、宿州、亳州三市,形成“一厂四区、横跨三市”的跨越式发展格局,拥有5个独立的选煤生产系统,年入洗能力达700多万吨。而涡北分厂则是淮北选煤厂集团化发展的重要一步,李超深知自己肩负领导、职工的厚望,更肩负着选煤厂技术创新的重任。
  李超带着蓬勃的激情和坚定的信念走上涡北分厂厂长岗位。接手涡北分厂后,他一头扎到岗位上。大到设备安装调试、员工培训,小到工人吃住,千头万绪的工作摆在李超面前,而且事无巨细都需要他亲自处理。当时厂房刚刚建好,正在安装设备,而宿舍却还没有盖好。新厂区距离总厂家属区八九十里,如果每天往返要花很多时间。他和职工晚上不能回家,又没有地方休息,他咬咬牙,和大家往调度室的地板上铺了几条席子,席地而睡。当时正是寒冬腊月,淮北夜晚最低温度都在零下十几度,没有被子,大家挤在一起,虽然有空调也冻得睡不着。第二天,大家还是照常拼命干。后来,他回总厂汇报时,这位煤炭战线的钢铁汉子,都不禁泪流满面。
  恶劣的环境没有吓倒他,从建厂到生产,他一直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重安全、保质量的基本理念,不疏漏一个环节。在设备安装期间,他以涡北筹备处的名义,先后提出100多个不符合安全、生产、工艺等方面的问题,数次与南京设计院进行探讨。一次,当李超针对一个设计问题提出修改意见时,对方看着高挑的个头,穿着朴素得甚至有些土气的他,想当然地把他当成了门外汉。面对设计方怀疑的眼神,他从容不迫地阐述了自己对建设中的涡北选煤厂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设计方看着测量精确、计算准确的修改方案,用手重重在李超肩膀上拍了一下,认真地与他商讨修改建议。
  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身高1.82米、原本就不怎么健壮的他,体重直线下降了5公斤。用职工们的话说,在涡北分厂调试设备的期间,他们的李厂长简直就是在玩命。最终,在他拼命三郎式干劲的带动下,涡北分厂提前19天一次性实现联合试运转,这在淮北选煤厂是空前的,谱写了矿区选煤调试史上的新篇章。
  
  人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李超走上管理岗位后的“三把火”,一举为厂节约资金年逾百万元
  
  17年前,李超庄重地在高考志愿表中填上选煤专业时,这个地地道道的农村青年就暗自将自己的未来与梦想交给了选煤工业。“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对煤炭质量的要求一定会越来越高,而随之选煤的技术含量也会提升。”从那时起,他就抱定一个信念,这个行业一定有大发展。
  淮南矿业学院的四年专业学习,李超没有虚度分毫的光阴,打下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1995年毕业后,他来到石台选煤厂,主动要求到生产一线锻炼,在生产现场、技术岗位上摸爬滚打,与管技人员调研攻关,多次参与大型改造项目和新设备的调试和试运转。“我不怕吃苦,有专业知识,一线的工作,会让我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到一起。”他坦然地解释自己的选择,在现场,他与职工面对面交流,做群众的“带头人”。也许从一开始,他就开始显示出与很多人的区别之处。他不清高、不自傲,而是全身心地让自己融入事业的奋斗中去。
  在技术员岗位上,他一干就是4年多。这段日子,他摸爬滚打在生产现场,熟悉掌握选煤生产的工艺、操作和管理,多次参与技术改造和新设备的调试运转。他追求的是对技术和知识的融会贯通。经常深入生产一线,与工人师傅讨论生产情况,了解选煤生产的第一手资料,并及时地反馈给车间,以指导生产。
  2005年初,李超担任浮选车间书记,走上了生产管理岗位。然而他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工程技术人员。这时的他对管理知识、专业技术的追求,更是如饥似渴。没有白天黑夜,没有寒冬酷暑,更没有节假日和星期天,他将自己整个人交给了工作。每天盯现场、查隐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而且,他深知自己作为一名高学历、懂技术的管理人员,绝对不能单纯地满足于管理,而是要在人事管理的同时进行技术管理,将能力转化为生产力。
  当时,浮选油耗大,每吨干煤泥耗油1.1至1.3公斤。李超上任后,将浮选系统技改作为第一项工作。他带领管技人员对浮选系统进行现场测验、调研,查阅资料、改进设计方案、开展技术攻关,终于达到了浮选药剂与煤泥水的充分混合,提高了浮选效率。使吨干煤泥的浮选油耗降为0.9公斤,仅此一项每年为厂节约资金近60万元。
  444圆盘过滤机卧滤板的问题严重影响生产,他带领管技人员进行调研攻关,找到了过滤机的分配头有偏差的弊端,及时解决了卧滤板的问题。
  他还经过调研分析,加强了浮选、过滤、浓缩岗位之间的协调配合,稳定了人浮浓度,提高了浮选抽出率,改善了煤泥水系统,达到了“适应重选,配合压滤”的目的,为厂提高台时处理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人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李超的“三把火”则一举每年为厂节约资金逾百万元。而且,在他身先士卒的影响下,浮选车间涌起滚滚学习、技改的热潮。
  
  将能力转化为生产力
  
  进厂后不久,李超即担任厂里的团支部书记,这对于大学毕业刚刚步入社会的李超来讲,无疑是一个挑战。况且,选煤厂里的工人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加上选煤工作枯燥乏味,很多年轻人心里变得浮躁,不仅影响同事关系,对生产安全也是一个隐患。
  为了将自己锻炼成为德才兼备的管理者,李超视学习为“第二工作”。在工作学习之余,他耐心地向其他党员和老同志学习,把自己和青年人紧密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李超始终不忘自己的专业技术。在行政管理中提升技术管理,在技术管理中发挥行政作用,将能力转化为生产力。多年来,李超逐步探索出一条管理新路。
  涡北选煤厂投产后,作为淮北选煤厂实施专业化管理接管的第一个选煤厂,李超的这一理念得到了实践检验和完善。同时,在总厂领导的协助下,他为涡北分厂量身制定了“专业化管理、集约化生产、市场化结算”的模式,在选煤企业林立、行业竞争激烈的煤炭精选市场,立足本厂,放眼局内外,整合优势资源,力求将涡北分厂做大做强,发展选煤规模效益。
  现在在涡北分厂,大中专毕业生占50%以上,加上从南北区不同科室、不同岗位来的职工,人员技术、技能和素质各有不同,如何利用好现有的人力资源,是李超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和政治任务。“既要锻炼好他们,又要培养好他们”,简简单单的理念,李超深知实践起来相当不易。他按照新厂新机制的要求,发挥所学专业的特长,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真抓实干,针对设计不合理、设备配置差、人员紧张等条件,以管理创新为手段,以技术管理推动生产管理为宗旨,打破传统用人观念,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改进管理流程和用工机制,分厂、工段、岗位三个管理层次,实行一人多岗、一岗多责、操检合一的作业岗位模式,减少用工人数,突出重点岗位的操作管理,加强上下作业岗位之间的信息沟通、实现了管理层次扁平化、管理流程简明化,构建了涡北分厂新机制,展现了他作为企业管理者的最为精彩的一面。
  管理靠制度,更靠实干。从建厂起,他身先士卒,率领分厂领导班子干在前面。“领导班子的工作作风怎么样,会直接影响到职工的积极性和整体工作。”李超带领班子成员,每天深入现场,在现场中解决问题。尤其是在调试过程中,他带领班子成员白天和大家一起搞技改,晚上开会酝酿第二天的试运转方案,凌晨三四点就跑到调度所观察运行过程,掌握第一手资料。
  没有豪言壮语,全靠真抓实干。团结务实的工作作风,得到了职工的信任和尊重,“看到他们几个这么辛苦,和我们摸爬滚打在一起,哪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怎么好意思不好好干工作?”曾经几个思想不稳定的工人,在这样的大环境的熏陶下,已经成为骨干。全分厂整体执行力不断增强。
  今年4月9日,李超又正式被任命为淮北选煤厂选煤副总工程师,继续领军涡北。也许,正像他在一份报告中所说,今天的成绩,仅是在前进路上捡到一粒石子,在今后的工作中,他要将把这粒石子抛得更高更远。
  
  文字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