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打造新农民

2008-12-29 00:00:00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08年3期


  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市闵行区在建设新农村中,注重打造新农民,有力地推进了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闵行区着力打造新农民的举措
  
  这些年,闵行区以文明城区创建为抓手,以提高农民素质为重点,坚持不懈地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改变陋习,培养健康文明风尚。
  一是注重夯实物质基础,努力在城乡二元结构上求破解。闵行区的城乡二元结构既表现为城市和农村的差别,又表现在本地群众和来沪从业人员之间的差别。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闵行区初步建立起了农民持续增收机制,完善对种田农民直接补贴逐年增长机制。2007年全区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0154元和1134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2%和10.4%,农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连续3年超过城镇居民。其次,实施美好家园建设行动,完成了10个自然村落环境综合整治和200条(段)村宅河道的整治,完善农村地区污水处理和垃圾收集系统。新辟、完善城乡公交线路,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公交”。同时,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人才等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提高农村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享有水平。加强对来沪人员的属地化服务与管理,并为他们参与社区管理创造条件。
  二是注重用身边事教育农民群众。闵行区坚持经常性教育与集中性宣传教育相结合,坚持发挥典型的力量与广泛动员群众相结合,做到思想道德建设重心下移。他们在梅陇镇召开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推进会,推广梅陇镇爱国村的经验做法。他们举办“心灵的赞歌”公民道德建设先进事迹报告会,集中推出了义务照顾孤寡老人30多年的吴泾镇村民彭洁,含辛茹苦照顾养父母20年的华漕镇村民王全珍,以及环保卫士吕信荣。他们组织了“文明城区文明人,争做可爱的闵行人”大讨论,引导村民摈弃陋习,养成文明习惯。还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农村殡葬改革,全面整顿乱埋乱葬,移风易俗,倡导健康文明的殡葬方式。
  三是注重农村文化建设。这几年,闵行区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逐年增加。大部分的镇都建立了标准化社区文化中心。各镇社区学校实现了全覆盖,各村的教学点已全部建成。仅2007年,参加各类培训的达100万人次,其中村民有20多万人次。全区实现了村村通有线电视。每年的1月举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5月举办“激情五月大联演”活动,9月、10月举行“金秋闵行”社区文化节,基本满足了村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打造新农民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闵行区建设新农村、打造新农民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推进中,也面临许多新情况,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是思想动员组织化程度降低。随着农民流动、分散状态的日益加剧和常态化,传统的农民教育管理方式和农村基层组织的活动方式显得越来越不适应。尤其是人员频繁流动,使农村党员与党组织、农民与村两委班子的关系和情感纽带也变得有些脆弱,再加上大部分村党支部书记兼实业公司董事长,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无暇顾及思想道德建设,村里从事党务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志,大多身兼数职。许多村一年难得开一次村民大会,即使开会,来的人也很少,政策不能很好落实,个别地方思想道德教育出现“断层”、“断线”和“盲点”现象。
  二是人员结构复杂差异性大。闵行区是上海首个来沪人员超过户籍人口的区,来沪人员总数超过了100万。许多村庄出现了严重的倒挂现象,有的村本地人与来沪人员的比例为1:10。农村房屋出租率相当高,乡下一片屋、城里一套房的家庭较普通。居住在村里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妇女和儿童,这支被称为“603861”部队,成为日常留守农村阵地的主力。急剧膨胀的来沪人员,使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的多样性、差异性越来越大,社会管理的难度也不断增大。
  三是小农意识还有一定市场。有的人随遇而安,文化程度不高,技能不强,又不愿干重活、累活。区内易初莲花超市,刚开张时招了300多本地的农村劳动力,几个月过去了,只剩下40来人,大部分人吃不了苦,受不了累,以各种理由呆在家里。另外,根深蒂固的传统小农意识在农民身上难以短期内根除,有些人不愿意走出家门,参与市场竞争,又不愿意干活,田租给来沪人员种,房子租给来沪人员住,靠租金度日,整天无所事事,靠搓麻将、“小来来”打发时间。
  
  三、对进一步推进建设新农村、打造新农民工作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联系上海市及闵行区实际,推进新农村建设,是现代社会和农村发展的新课题,更是推进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在用先进的物质装备农业、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先进组织形式经营农业、用先进管理理念指导农业的同时,要用先进文化武装农民、引领农民,加快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郊区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要加大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力度,在聚焦重点上发力:
  一是用新机制加强管理。要提升组织力。将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纳入农村发展总体规划,以健tQDwbtRcGUOux8E2jTZ3zw==全村“两委”班子协调配合的决策机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职能作用,进一步整合农村基层的组织资源,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覆盖的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网络体系。要扩大覆盖面。实施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终端战略,避免层级递减现象,确保思想道德教育在农村落实。要建立思想道德教育进村入户常态化机制和农村宣传文化工作评价体系,明确农村宣传、教育、文化、科普、精神文明建设知晓度、参与度、满意度指标构成,并与干部的政绩考核挂钩。要配强农村干部。特别要招聘一批政治强、素质高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队伍中,使村民思想道德教育有人抓、有人管,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确保不挂空档,不留盲区。
  二是用新观念教育农民。要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宣传上海市以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让农民群众看到美好未来,增强建设信心。要开展“知荣辱、讲文明、迎世博”市民践行公共道德实践活动。以破除陈规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生活为重点,加强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观念的教育,引导农民相信科学,远离迷信;破除懒散依赖思想,树立勤奋自强的观念;破除小富即安的思想,树立富而思进的观念。要深化文明创建活动。持续开展文明村、文明户创建活动,推广七宝镇“八星户”评比活动,把要求村民要做到的分成“爱国守法、文明礼貌、卫生整洁、家庭和睦、优生优育、邻里团结、热心公益、勤俭持家”八个方面,以“得星”多少来激励农民,培育科学健康生活方式,营造文明和谐乡风。
  三是用新技能武装农民。相比城区就业群体,农民在知识和技能上略输一筹,而相比外来建设者,农民在勤劳和吃苦上又稍逊一等,这就使得农民的就业始终处于劣势。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要加大培训力度。摸清农民就业情况,通过区、镇、村三级网络,利用社区学校及各村的教学点及其他培训机构,认真实施好农民培训工程,加强科学常识、农业实用技术、实用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让农民短时期内掌握一门实用技能,实现就业上岗。要创新培训机制。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民教育培训投入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增强农民就业的能力。
  四是用新文化塑造农民。没有新文化,就没有新农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要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落实中央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的公共职责范围。大力实施文化共享工程,降低文化消费门槛,鼓励农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要加大农村文化教育设施建设力度。构筑便捷通达的文化服务网络,打造“一村一中心”、“一村一品”农村文化格局,采取区财政拨一点、镇财政给一点,村里出一点的办法,“十一五”期间每个村都要建立功能齐全的文化活动中心,集村民红白喜事、图书阅览、休闲健身、卫生保健、事务受理、小型广场等设施于一体,实现农民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要加大来沪人员的教育。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搭建“异乡风采”文化融合平台,通过以文娱乐、以文载道、以文聚人,丰富来沪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作者系上海市闵行区法制办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MPA2005级4班学员
  ■ 责任编辑:袁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