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联合国环境方案》所警示:“我们不是继承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快,以“大手笔”搞“超常规增长”,虽然一时累积了金山银山,但却毁掉了绿水青山,砸了子孙“饭碗”。我国已进入科学发展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坚持好字优先,促进科学发展,是十七大报告强调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要义。坚持好字优先,就是把“好”放在首要决定性的位置,以好统领快,以快服从好,好中求快。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看似简单的顺序之变,却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我们党在发展理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从科学理论思考,坚持好字优先是发展的必然。加快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治本之策。但这个“快”是经济质量好、人民得实惠、资源消耗少、环境得保护的“快”,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快”。只有质量好、效益高、消耗低、环保优的发展,才能使“快”具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实际意义。而不好的快速发展,则是资源的低效错误配置和极大浪费。虽然一时GDP得到快速增长,但付出的代价沉重,是得不偿失、难以为继的“负快”,是民族之痛、国家之祸、民生之忧,是不足取的。
从历史教训考察,坚持好字优先迫在眉睫。上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多快好省”。90年代初,提出“又快又好”。在“先快后好”、“快好并提”的情况下,实际上重快轻好、以快挤好,导致高耗、高排、低效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长期难以改变。单位GDP能耗比发达国家平均高40%,产生的污染是人家的几十倍,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并引发城乡发展失衡、内外需求失衡等诸多突出问题,经济的“黄金发展期”与资源环境制约的“矛盾凸现期”交织日趋激烈。
从辩证角度分析,坚持好字优先与好中求快相辅不悖。两者并不矛盾,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好为快之帅,快为好之基。质量好的增长,低耗低排高效,能从根本上遏制单纯追求GDP的偏颇,从而为快赢得雄厚的资源基础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快”才能真正快得起来;适度合理的快,有利于提高经济总量和缩小各种差别,从而为好构建了坚实的平台和载体。无好之快,是急躁冒进,是短期行为,最终因后劲不足而快不起来。“欲速则不达”、“过则灾”等千古名训,深刻阐明了这一哲理。
怎样才能好字优先?关键是实现“三个协调”: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达到“三个协调”,就必须努力促进“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三个转变”是好字优先的生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反映了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是扩大再生产得以良性循环的根本保障。“三个转变”正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大再生产的基本要求。只有做到“三个转变”,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好字优先。
坚持好字优先,决非不要速度,更不是速度越慢越好,而是把较快的发展速度和较好的质量效益有机统一起来。实践表明,没有较快的发展速度,就谈不上好的发展质量。发展速度平稳而较快,避免大起大落,这本身就是发展质量好的重要标志。
作者系中共浏阳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
■ 责任编辑:姜德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