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披露管制的理论思考

2008-12-29 00:00:00毛洪涛
会计之友 2008年3期


  【摘要】 会计信息商品本身的特殊性及其具有的经济后果的重要性,使得会计信息披露管制成为必需。本文从多个角度出发,多层面地分析、揭示了我国实行会计信息披露管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关键词】 会计信息; 市场失灵; 披露管制; 理论思考
  
  会计信息披露管制源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委托代理关系的形成。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可以追溯到15世纪意大利的短期海外冒险合伙贸易。16世纪意大利商业城市中相继出现了一大批专业人士专门从事查账和公证,并逐渐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会计行业协会。
  1929年发生的经济危机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备受关注。1933年美国成立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作为一个独立的管制机构进行会计信息披露管制,并授权美国会计师协会制定会计准则,填补了自律性行业规范和相关法律之间的空白。至此,行业自律性规范管制、准则(制度)管制、法律管制的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管制模式形成,并相继被其他一些国家所借鉴。在英国,会计信息披露管制则是通过高度自治的民间会计组织制定会计准则来加强规范会计信息披露,公司法只规定了会计信息披露管制的总体框架,对于会计信息管制的内容格式等政府并不加以干涉。英美模式成为两种截然不同的会计信息披露管制模式的典型。
  会计信息披露管制是政府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干预,包括对会计信息的供求关系、披露要求、会计信息质量以及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管制。在我国,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管制是必然的选择。
  
  一、会计信息的外部性决定了会计信息披露需要管制
  会计信息商品是一种具有外部性的商品。外部性有正负之分,公开披露会计信息属于正的外部性发生,在履行受托责任向股东和全权人披露会计信息的同时,其他相关信息使用者也可以免费得到这些信息,他们可以搭便车而无需另外支付费用,从而使整个社会受益。外部性的极端例子就是公共物品,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非对抗性,公开了的会计信息并不因为增加了一个信息使用者而影响其他人对同样信息的使用效用;二是非排他性,会计信息一旦公开就很难把不付费使用的人排除在外,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公开会计信息的公共物品特性使得信息生产的外部收益没有内部化,在竞争市场中企业没有足够的动力披露足够的会计信息,只会生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的会计信息量,因而仅仅依靠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供给不足。要解决会计信息供给不足,要么由政府对会计信息生产单位补贴使社会效益内部化,要么由政府强令生产足够的、符合一定标准的会计信息。现在,世界上通行的模式是强制性的会计信息披露。
  
  二、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决定了会计信息披露需要管制
  会计信息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时效性极强的信息商品。首先,会计信息是一种产品,它凝聚了人类无差别劳动,包含了必要的社会劳动时间,因此会计信息生产的成本需要得到补偿;其次,会计信息被使用者使用时,它已经完成了产品到商品的“惊人一跃”,正如商品说明书是商品的一部分一样,与某股票相关的信息同样也是该种股票的一部分,其价值已经包含在该股票的价格之中了,因此会计信息是商品,可以用于交换是毫无疑问的;再次,会计信息商品是一种具有经济后果的时效性极强的信息商品,一旦过期即使再可靠也变得毫无用处。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决定了会计信息商品化的个别契约成本极高,是一般会计信息使用者难以承受的。假定会计信息商品产权明确,要获得时效性强的会计信息商品,会计信息使用者要么必须与会计信息生产者签订长期合约,要么必须不断地与会计信息生产者签订短期合约。如果签订的是长期合约,一旦会计信息使用者发现该企业不值得投资而退出时它还必须承担长期合约的付费,因此除非是有超额的回报足以弥补时间性风险,否则长期合约难以达成;如果签订的是短期合约,由于投资者众多以及合约的不完备性,契约的成本将高得难以承受,因此会计信息即使是一种商品,它也很难单独进行商品化交易,因而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管制来强制会计信息披露。
  
  三、会计信息的自然垄断性决定了会计信息披露需要管制
  由于会计信息的其他来源不存在或者虽然存在但获取成本太高,因此会计信息生产者——经理人垄断了会计供给。虽然经理人迫于解除受托责任或者受到“声誉模型”的激励有自愿披露会计信息的动力,但由于会计信息的外部性使得会计信息供给不足,而且经理人可以凭借其会计信息供给的垄断地位限制会计信息的生产,加剧会计信息供给不足来抬高会计信息的使用价格,从而造成交易成本提高,社会资源浪费。根据Glosten and Milgrom在1985年建立的模型,把证券市场的参与者分为3类:专家(造市者)、知情投资者和流动投资者。从信息掌握情况来看,知情者最具有信息优势,流动投资者最次;从流动能力来看,流动投资者最优,专家最次,如果没有管制则很容易形成专家和知情投资者(即会计信息生产者)串谋牟取高额利润,流动投资者知道这种信息不对称存在就会退出市场,从而导致市场失灵和市场萎缩,因而通过会计信息披露管制来减少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是必要的。
  
  四、证券市场的弱效市场性决定了会计信息披露需要管制
  证券市场效率是证券市场合理配置资本的效率,是资本的内在机制,是价格信号,即各种证券的价格能否对所有可能获得的信息都及时、准确、充分地予以反映。根据上文,美国财务学家法玛将证券市场效率分为三类:一是弱型效率;二是半强型效率;三是强型效率。目前我国学者对我国资本市场比较一致的看法是,1993年以后中国证券市场基本达到弱态有效性。也就是说,现行价格只是充分反映了价格历史序列中包含的信息,投资者无法通过技术分析长期稳定地获得超额利润。而其相关公开信息,如财务报表、股息政策的变动、未公开的私人信息等,却无法从股价中予以反映,而财务信息与证券价格之间的关系影响着投资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在强势市场中,公司股票价格充分反映企业丰富而综合的财务信息,披露的会计信息隐含着对公司股票价格的公平评估,即使是经验不丰富的投资者也不会因不精通会计而受到损害,他们按照一种“市场公允价值”交易股票,便可获得正常的投资报酬率,但是,在非有效市场中,证券价格并不充分反映某些信息,导致投资者通过探寻信息无效率的方式来实现超常回报的投资组合策略。因此,可以说,如果证券市场信息是畅通的,即在强势有效市场中,谁也不能操纵证券价格;而在非强势市场中,确保公司信息充分地在股票价格中反映,要求公司信息公开披露是一种对弱势有效市场的补充。在我国弱势有效的证券市场下,强制要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公开,规范信息披露的要求和质量也是从保护投资者的角度出发的。
  
  五、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目标的差异决定了会计信息披露需要管制
  由于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者与经理人之间形成委托——代理关系,双方都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要求和理性行为。所有者所追求的目标在于投资报酬最大化,而经营管理人员则有着更为广泛的经济和心理需求,两者之间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这样,就会存在这样一种危险:当投资者与经理人的目标函数不一致时,经理人员可能以损害投资者利益为代价而追求自身的利益目标。投资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设法采取必要措施监督和评价经理人,对会计信息的披露成为必然要求。因为信息不对称,经理人由事前的“逆向选择”转为事后的“道德风险”成为可能,而且在自身效用最大化的驱使下,会计信息传递受到了抵制。
  
  因此,如果没有强烈的外在制度要求,就会造成会计信息需求者的“供给”不足。首先,董事会作为投资者的代表,有义务向投资者传递决策的相关信息,而且通过信息传递还能缓和投资者与经理人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对抗。但是,在效用函数不一致的情况下,投资者的信息需求不一样,即使能够充分了解投资者的需求,也会由于众多的投资者而造成巨额的信息成本。其次,激励合约往往把对经理人努力的补偿建立在企业业绩之上,实质上控制着公司的经理人总是设法粉饰公司业绩以利于其收益最大化。再次,大股东往往与经理人联合构成“内部人控制”,他们通过很多途径获得更多的控制性收益,或通过合理利用会计法规的缺陷进行盈余管理。对小股东而言,一股一票的投票制度限制了他们用手投票的权利,他们所能得到的信息只能是公司内部控制人控制信息之外的信息。最后,在公司控制权的角逐中,只有公司持续实现坏的业绩而无法偿还到期贷款时,债权人才会强制拥有控制权。因此,债权人的一般要求是公司具有实质上的偿债能力,其关心的是公司业绩的持续表现。为避免公司控制权的散失,坏业绩的经理人会尽可能维持选择不披露信息。因此,协调财产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实现代理责任的托管,建立起彼此间的相互信任尤为必要。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产生影响委托代理责任双方彼此信任的心理、信息和利益等方面的障碍,单靠这种内在的自发的因素是难以维持持久、稳定的委托代理关系的。因此,解决问题还要借助于政府对信息披露的管制,以约束和监管经营管理者对公司信息的披露。
  基于以上分析,会计信息商品本身的特殊性和所具有的经济后果的重要性使得会计信息披露管制成为必需,虽然管制会带来一些管制的成本,但管制毕竟是市场资源配置优化的必要条件之一,是一种次优选择。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得不到保证,其中以真实性问题最为突出。对此,许多学者从人为因素的角度去分析会计信息的失真,将问题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会计作弊。然而,即使是以合法真实的原始凭证进行合法合规的会计处理,也同样会产生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这是因为会计政策、规范和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难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完全真实,而且在实务中,会计人员可能会因为不同的目的,在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对会计政策和方法进行选择,从而造成会计信息的不真实。也就是说,制度的不完善和约束缺乏也会使会计信息失真。
  
  【主要参考文献】
  [1] 邓小洋.《会计信息披露的经济学思考》.财经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4期.
  [2] 傅建设,范小雯.《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研究》.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3] 周林洁,吴联生.《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形成的需求导向》.当代财经,2004年第6期.
  [4] 朱小平,程昔武.《公司治理机制框架下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分析》.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5] 王智波.《1970年以后的有效市场假说》.世界经济,2004年第8期.
  [6] 吕晓梅.《会计信息披露的适度管制》.当代财经,2004年第10期.
  [7] 刘辉.《市场失灵理论及其发展》.当代经济研究,1999年第8期.
  [8] 黄越.《关于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思考》.当代经济,2005年第3期.
  [9] 刘翠英,陈海晏.《会计信息披露的经济学思考》.经济论坛,2004年第8期.
  [10] 文芳.《会计信息披露的制度诱因》.华南金融研究,2001年第6期.
  [11] 小约翰·科菲.《市场失灵与强制披露制度的经济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