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几则

2008-12-29 00:00:00李相国杨万贵刘俊彦
会计之友 2008年3期


  【摘要】笔者从自己浸淫会计教学多年的实际感受出发,对社会上对高校教育所持异议进行分析,并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完善、企业管理的争论及加息减税政策的作用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会计准则; 企业管理; 加息减税
  
  一、大力搞好高等教育
  据2007年3月3日《北京青年报》刊载,由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主创的2007年《教育蓝皮书》于3月2日发布。其中的调查数据显示,70.91%的公众不满意高校的教育质量。《蓝皮书》发布了“2006年度中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这项调查由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与搜狐教育频道于2006年11月通过网友调查问卷完成。
  调查显示,公众对教育的总体满意度仍然较低,选择“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低满意度群体比例平均为63.07%。但网友对教育公平的评价有所提高,高满意度的群体比例超过50%。
  “择校热”仍是网友意见最大的问题之一,71.96%的公众对此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对于“政府治理教育乱收费的成效”,近七成公众不满意,八成公众不认可现有的收取学费标准,认为太贵。
  《教育蓝皮书》的主要起草人、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教授用了三句话总结2006年的中国教育:“一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三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笔者认为,《教育蓝皮书》所披露的问题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程度地客观存在着,不可轻视,应该大力治理、改进、完善,但它毕竟是浮在面上显而易见的一些问题。前一时期,从陈丹青拒招研究生并宣布从清华美术学院辞职开始,不断有教授借助网络向自己所在学校“开炮”——先有人大教授张鸣在个人博客上公开批评高校的行政化、衙门化,后有浙江大学教授包伟民通过网络发布了《告考生》,呼吁请考生别投名师,“以免误了前程”,实际上则曲折地表达对浙江大学刚刚宣布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的不满意和批评。三位教授公开表明观点、揭露问题,大约缘于以下考虑,其一,认为这些问题积弊太久,单纯依靠内部力量已经无力改变,将问题公开挑明,不无“以外促内的目的”;其二,这些教授认为,这些问题并非自己所在学校所独有,而是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将问题付诸公开讨论,有助于提请社会的共同关注,促进从根本上寻求中国高校正确的发展之道。三位教授公开表明的观点和所揭露的问题,是否也可看作从某个侧面说明在高等教育领域里,存在亟需解决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例如: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培养目标、体制建设、机构设置、招生工作、人事任命、教师评聘、管理实效等等。
  三位教授借助公共信息平台披露高校存在的问题,虽然或显操之过急,可以从自身的理念、思想、观点、言词、方式、激情等方面作些自省,如何更好地做到使动机与效果统一起来,不至给其所在学校及形象带来任何负面影响,但社会舆论认为,他们的举动无疑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更高准则。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领导应主动吸纳公众意见,哪怕是从反面的意见中汲取有益的东西,并且应对这些意见有所回响,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积极改进办学实效,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又据2007年3月8日《北京青年报》报道,出席全国政协会议教育界别联组会的校长、教授委员,纷纷道出当下高等教育的三个“怪现象”。第一怪:争建世纪一流,忙于“大师”、“大楼”;第二怪:过分注重科研,教授无心上课;第三怪:高校教学评估,临时机构大量涌现。
  关于第一怪,据报道,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说过,在国际上,大家有共识的“世界一流大学标准,首先是要追求卓越”;其次是“要教学、科研相辅相成”;再次是“学术自由,学者自律”。这一说法很有见地。关于“大师”问题,笔者认为,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名副其实的大师是急切需要的,现在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政协委员们讲的是“抢大师”(意指挖墙脚)的问题,而当下高等教育领域却有掀起“造师”运动的苗头,有的是册封“大师”,有的是自诩 “大师”,有的相互吹捧为“大师”,长此下去定会有“大师”过滥的现象。在社会科学领域(包括文史哲、经济、政法等学科),大师的学术思想应是具有超时间的生命力,他们的作品可能经历过失落,但它们重新出现了,是伟大的东西,马克思就是经济思想史上的第一大师的人物;大师应在学术理论上有真正的创新东西,马克思给了我们一个“理论工具”,它在我们的科学史上第一次有效地使用了经济数量之间互相依赖的纯粹逻辑;真正的大师必须具备某种特立独创的“反潮流”精神,而不是只想着追逐当下世俗荣光的“赶潮流”的什么学家。谈到大师,不得不提到被誉为“当代中国尚在人世的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的季羡林老先生,他堪称当代德学双罄的问世无愧的大师。在一次记者采访他时,他说:大家都很抬爱我,给我戴上了大师的桂冠,我不能接受,我是一名教师,以后还是叫我老师的好。季老先生真是虚怀若谷,谦逊不已,是我们学习的楷模,现在要的就是像季羡林老先生这样的大师。
  至于“大楼”问题,2007年7月7日《北京青年报》重点关注文章《高校负债国家埋单是饮鸠止渴》一文评述:众多高校屡屡步入债务泥潭,“理财无方”的根源,在于大学教育行政化、官场化之累上,就像有人所说,大学本身隶属于庞大的行政体系,而大学校长则是由政府和教育部门委任的。大学领导如何更有效地彰显自己的业绩呢?“于是,很多校长像地方官员一样,争相大兴土木、追求短期数量的增长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与官员们热衷的形象工程有异曲同工之妙。”(2月16日《南风窗》)而事实上,现在各个地方一哄而上的“大学城,”网友自发提供信息评出“中国名校大门造价排行榜”中的天价豪华大门等就是“形象工程”的证明。笔者认为,文章提到的大兴土木、一哄而上“大学城”、“天价豪华大学校门”等事例确实存在,但应该分别不同情况作具体分析,否则容易产生以偏概全、混淆视听的情况。以笔者所在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而言,目前使用的教学楼馆等建筑物,分别是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建造的,已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教学需要。这些年来,学校领导想方设法(据说也因建校负有一些债务)先后建了十多所楼馆,无疑有利于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即使如此,尚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人们戏称人民大学的校门太寒酸了,这不是在作校门之秀,而是贯彻勤俭办校的方针。笔者在人大工作、生活了五十多年,对其励行节约的做法是深知的。因此,不能把教育工作发展得快,教育经费财政拨款不够,学校领导为了满足教学需要而借了一些贷款盖了一些教学楼馆一概归为校长“理财无方”,更不能言出目前我国的大学校长都不是优秀的“经营者”。要知道,西方老大帝国主义国家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的大学如英国的剑桥大学已有近800年的历史,他们的校友大多为企业主、资本家;而我国目前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发展中国家,我国大学的历史以北京大学而言也只是百年的历史,我国大学以人民大学而言培养了不少高级公务员,而他们又能有多少钱来赞助我们的大学呢?总之,凡事应该实事求是地分析,这样才能以理服人,以利于发奋改进教学工作。国家任命的校长好多都是德学兼备的专家、学者、教授、院士,不能一概指其是行政化的官员。
  关于第二怪,过分注重科研,教授无心上课问题,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说得好;“要教学、科研相辅相成”。笔者认为,一般的高等院校不是纯粹的科研单位,它是传道、授业、教书育人的单位,这是它的主要任务,在大学里应该把教学工作放到重要的地位,应该重视教师的教学工作成绩。这一点可以先从教学工作的特点来看,大学教师是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语言家,表演家。教师通过教学工作尤其是讲课的重要环节,将其深思熟虑的传道、授业的内容精湛地、面对面地、出神入化地讲授给学生,讲授的内容直接反映了教师的心声,感染力极强,使学生亲耳聆听后能入耳攻心,永志不忘。不同的教师讲授同样的课程,学生反映其效果不一样,问题就在于教师讲课的水平不一样。人们都说,要教学相长,学生的疑问、质问及跟老师的互动,是使老师产生灵感的源泉,世界上最大的科学成就,往往都是产生于处在学生阶段的这些年轻人中间。面对面的讲授互动往往能撞击出极为珍贵的火花,而这一火花又有助于推动教师把教学水平提高到更高的层次。生活中有了老舍先生的名著《茶馆》,又有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多位老表演艺术家的精彩舞台演出,才能使《茶馆》一剧经久不衰,走遍全中国,甚至走向世界。我国京剧四大名旦中的梅兰芳先生潜心研究斯坦夫尼斯基的文艺戏剧理论,也极为重视舞台演出,对唱腔的运用,对一抬手一投足的技法都经过一丝不苟的设计,故而他的演唱能使世人倾倒,真是余音绕梁三日不去。一般的大学要把教学放在重要的地位,不能过分注重科研,把教学放到不恰当的地位。
  
  王岳川教授在其《大学教育的瓶颈与机遇》一文中讲到:“人文科学(笔者认为也可说社会科学)的特殊性决定了人文科学学术风格是弹性的、可扩大空间的、柔性的,如果用刚性的标准——诸如发表多少论文,获得多少项目、多少经费,才可以合格地叫作大学的教授的话——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钱钟书先生当时考清华大学就不合格,他的数学很糟糕。但是为什么严格工科型的清华大学反而录取了他?这就在于当时用人文科学逻辑把握全局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而当下的大学改革,可看作是在现代性的强烈扩张中,特别是在现代技术帝国的统治中,使人文科学的思维、精神,合法逻辑遭到进一步削弱与打击的反映。……在教学体制、教师聘用、发表论文、设定项目等方面,人文科学应有其特殊的逻辑……这一逻辑对于生态社会、生态美学、生态文化、东方思维和东方智慧都必不可少。”笔者拜读了王岳川教授的讲话很受启发,故而想到,对笔者曾就读的原复旦大学校长陈望道老先生而言,固然其巨大的贡献是翻译了《共产党宣言》,但其留下的著作不多,人们知道的只是其匡世巨著《修辞学发凡》一书,为什么他这么德高望重呢?又如解放后国内会计界仍然流传着南潘(潘序伦)北赵(赵锡禹)之说。赵老先生留下的文字也不多,但他为什么如此有名望呢?也是与他的师德教学分不开。这些事例是否也是用人文科学逻辑的共识来把握的呢?
  总之,一般的大学与纯粹的科学研究单位不同,搞社会科学的大学与搞自然科学的大学也不一样,要重视大学尤其是搞社会科学的大学的教学工作,改变过分重视科研的情况。
  至于第三怪,高校教学评估,临时机构大量涌现的问题,笔者认为,临时设置机构是为了粉饰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应付评估、以图博得好评的情况是存在的,但对全国几千所大学而言,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做得好的。以笔者所在的人大而言,由于平时狠抓教学工作,采取相应的措施督促教师改进、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多年来设置教学督导岗位,聘请离退休老教授做教学督导,每位督导要听教务部门安排的听课计划,注意讲课老师的遵纪守时、授课内容、教学表达、紧扣课程大纲要求、更新教学内容、教与学有机结合、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和创新观点、与学生交流互动、参考资料和作业的布置、对学生的考核考试等方面的做法,期末督导员要向主管教学的领导汇报听课情况,作出讲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说到底,弄虚作假实际上是个工作作风、学风、社会风气、党风问题。大学的教学工作也要讲究质量,讲究诚信,在作风问题上也应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学校的一切工作,学生也是心知肚明的。2006年,教育部派人到人大对本科教学进行评估,评价很好获得充分肯定,列全国133所高校之首。
  
  二、不断完善会计准则
  自1993年7月1日以来,我国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转换与改革至今已走过近14年的历程,取得了国内外公认的、可喜的、巨大的、有实效的成就。
  财政部在总结财务会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顺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对财务会计工作的新要求,借鉴国际财务报告要求,全面推动了企业会计准则建设,建成了于2006年2月颁布的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最大的特点是立足我国国情,趋同国际惯例。这一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为实现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会计准则等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必须推动我国财务会计工作改革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向更高点迈进。笔者认为,为了使我国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改革能更上一层楼,应进一步全面总结十余年来的实践经验,瞻前顾后,不放过任何一个具体细节,使之更臻完善。
  这里笔者就抓新不放旧之意,仅举两例言之。
  (一)关于改完成成本为制造成本
  企业在产品生产中的各项生产耗费都需要通过货币形式来计算,表现为企业占用在各种形态上的资金耗费。产品成本是由企业的资金耗费而形成的,反映着企业在产品生产中的资金耗费的数量,也就是企业在产品生产中所耗费的资金的总和。
  根据产品成本的概念,产品成本包括以下内容:1.材料费用,属于劳动对象消耗的费用,表现产品生产中已耗费的各种材料物资的价值;2.折旧费用,属于劳动手段消耗的费用,表现产品生产中已耗费的劳动手段的价值;3.工资费用,属于由企业支付的活劳动消耗的费用,表现生产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4.管理费用等。属于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中发生的物质消耗和活劳动消耗。
  基于产品成本的概念及其所包括的基本内容,产品成本是反映和监督劳动耗费的工具;产品成本是补偿劳动耗费的尺度;产品成本可以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是推动企业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杠杆;产品成本是制订产品价格的一项重要依据。
  1993年7月1日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改革以前,企业在计算产品车间成本的基础上计算产品的工厂成本,进而计算应销产品的销售成本(即完全成本)。这样,一方面可以直观掌握企业从产品生产至销售发生的全部费用;另一方面企业可以直接根据产品的销售成本制订产品的价格,充分反映产品成本的内容和体现产品成本的作用。
  1993年7月1日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改革以后,改变以往计算产品的完全成本为制造成本(即生产成本),也就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其他直接支出和制造费用计入产品制造成本。至于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管理和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企业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企业为销售产品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另设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项目,总称为期间费用。期间费用不再像1993年7月1日以前一样,要直接分配到各个产品上,而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这样改革,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一是可以与国际上一般的成本核算方法一致;二是可以与国外的产品成本进行对比;三是可以简化成本核算;四是可以为进一步采用变动成本法创造一定的条件。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1.与产品的理论成本不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产品的价值决定于它在生产中所耗费的必要劳动,具体包括三个部分:(1)已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C);(2)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V);(3)劳动者为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价值(M)。上述的前两部分,即(C+V),是产品价值中的补偿部分,从理论上讲,它构成产品价值的理论成本。从实际上讲,(C+V)是产品成本包括的基本内容,故而产品的制造成本未能包括产品成本的全部内容,与其理论成本不符。再者,改完全成本为制造成本有一种说法,认为期间费用与产品生产没有直接的联系,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笔者认为,这种认识和做法是不全面的。制造费用和期间费用的性质是一样的,只是包括的范围不同而已,如果没有企业各管理部门职能效应的发挥,企业的产品是无法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生产再到销售至客户手中的。企业生产的各种产品都受益于 企业各管理部门的功能效益,也就应该分摊企业各管理部门发生的期间费用,体现费用与效益匹配的原则。事实上,每个企业最终都要核算各种产品的实际全额成本。
  2.不便于产品定价。企业任何产品定价时,无论是用成本加成定价法,或用反方向定价法,都要在制造成本的基础上,加上应该分摊的期间费用,分配这些期间费用,符合(C+V)是理论成本的概念,在(C+V)的基础上加上M,是产品的价值。产品价格是产品价值的货币表现,(C+V)是制订产品价格的基础。否则会形成错觉,似乎产品成本不高,使产品的定价偏低。
  
  3.反映的企业资金占用虚降。由于按制造成本核算,企业结存的在产品、自制半成品、产成品和发出商品这些存货是不包括本应分摊的期间费用的。因此,在会计账表中反映的这些存货所占用的资金少了。实际上,这些少占用的资金,是提前从当期利润中扣除了。这些存货如果有积压,对企业资金占用的压力就会小,因而不利于促使企业积极地处理积压,减少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期间费用包括的范围越广,占用的数额越多,这一问题就越突出。
  4.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由于本期发生的存货所应负担的期间费用都计入当期损益,本期的利润和应缴纳的所得税就少了。国家吃了货币时间价值“时间差”的亏,企业占了“时间差”的便宜。如果这些存货不适销对路,销售不出去,那么,企业损失的就不只是这些存货的制造成本,国家亏的就不止是“时间差”了,因为这些存货延期的所得税根本收不回来了。由此也可看出,西方企业为什么热衷于采用制造成本,因为这实际上是西方会计中稳健原则的体现。
  5.与会计的配比原则不尽相符。《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互相配比”。在按照制造成本核算产品成本的情况下,各种产品的销售收入是按其已销产品的全部收入核算的,但各种产品的销售成本是按其已销产品的制造成本核算的,不包括它应负担的期间费用,而期间费用是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费用,是产品的生产制造、销售所必需的生产耗费,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C+V的组成部分。一种产品的销售收入包括其全部收入,而其已销产品的成本只是其制造成本,不包括其应负担的某些必要的生产耗费用,不尽符合收入与成本配比的原则。
  另外,由于期间经费不计入制造成本,而我国企业的期间费用数额很大,由此显得我国企业产品成本很低,实际上是一种虚低,在国际贸易上往往不能被别的国家正确理解。
  (二)关于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最早的运用是在1998年颁发的《债务重组》中,在1999年颁发的《非货币性交易》中也采用了公允价值。应该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甚完善、公允价值理论和实践欠缺的情况下,在实际生活中,公允价值往往被利用为利润调节的工具。从实际出发,为谨慎起见,中央财政部于2001年1月对准则作了修订,限制了对公允价值的运用。随着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对公允价值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不断进展,财政部于2004年7月宣布重新采用公允价值,进而于2006年2月15日在颁发的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中又明确采用公允价值。毫无疑问,这一规定必将推动我国的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改革,趋同国际惯例,进一步向更高点迈进。但是也应该看到,公允价值在我国企业的推行绝非颁发一纸文书就能顺利付诸实现的,还会遇到很多问题和需要采取的实施措施。例如:公允价值计算的难点;企业会计人员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胜任程度;公允价值的运用对企业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应该有充分明确的关于如何取得公允价值及其衡量标准的规定;应该有充分明确的关于防止利用公允价值作为调节利润的工具的规定;应该制订一个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等等。总之,应该高瞻远瞩地做好多方面的预见、防范、规划工作,使公允价值在我国企业推行能得到稳步、扎实的发展,取得预期的成果。
  
  三、不能否认企业管理
  2006年6月,笔者应我国某著名财经大学之邀,作为评委参加该校211工程系列的《现代企业管理与会计》课程评估工作。有数十人参加此次评估会,评委们对课程作了充分、肯定的评价。在发言中,作为评委的我国某知名学府所属一管理学院的时年73岁高龄、仍在任管理学院党务负责人的某教授说:“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没有管理”。笔者当即表示不敢苟同此论。仔细思量,在这种诸多专家、学者、教授、领导参加的隆重、庄严场合说这样的话绝非偶然,在一定的程度上代表着某种思潮,任其散播开来,定会对全面正确认识、评价我国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工作起到误导和负面的影响。2006年10月,在东北财经大学召开的第十二届我国财务学研究会开幕式上,笔者又一次慎重指出:不能说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没有管理。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评价和对待自己的传统的经验和外国的现代的经验。自己的好经验应该继承和发挥;外国的好的目前可用的经验,应该消化、吸收。我们既不能妄自尊大、保守,认为自己的传统的一切都好,不需要改革,也不能妄自菲薄,认为自己的传统的一切都不好,一切都是外国的好,必须全部照搬外国,特别是照搬西方;更不能对自己的传统的好的经验视而不见,一概否定。一概否定不是科学,不是历史,不是真相。根据笔者以往亲身从事调查研究和数学工作的实践,兹举几例以佐证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企业管理的真相。
  (一)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企业管理领域有著名的《鞍钢宪法》
  它是当时我国企业管理的根本大法。鞍山钢铁公司就是在其光辉的照耀下,取得钢铁、产值、上缴财政的极其巨大的贡献。
  (二)20世纪60年代,我国企业界有影响后世的《大庆精神》,精神能变为物质力量
  说企业管理,不能不提到1978年,中央财政部会计制度司邀请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派人参加由魏克发司长、杨纪琬教授(已故)、阎达五教授(已故)领衔组成的八人调查小组,历时50余天,调查总结大庆油田财务管理经验,最终集体编写了当时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大庆油田财务管理》一书,书中全面介绍了大庆油田在固定资产、流动资金、成本以及资金平衡调度等方面日常管理的经验。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调查、总结、编写等工作,时隔30年,往事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例如,大庆油田实行固定资产分口分级管理,在建立固定资产保管使用责任制方面,实行设备定号、保管定人、管理定户、建立保管折的管理方法,确实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又如,大庆油田当时以全国三八红旗手齐莉莉为代表,实行严格出入库制度,抓好材料收发两个环节的仓库管理制度。在日常材料收发工作中财务人员要协助保管员坚持搞好“五五摆放”(即根据各种材料实物具体情况,做到五个一捆、五个一包、五个一串、五方一堆的整齐),用好“四号定位”(即对各种材料实行定仓库、定货架、定层次、定位置的摆放制度),坚持永续盘存,使材料的收发盘点工作做得又快又准。
  (三)上海柴油机厂合理安排生产作业计划
  该厂的生产计划分车间按年、月、旬编制,甚至到每个工段的逐日生产计划,认真组织成套性、同步化和多批次生产的做法,使得财务部门可以根据计划期投产量,计算当期投入生产的费用,然后结合计划期初预计在产品和自制半成品资金占用额,测算计划期末在产品和自制半成品资金占用额。如果期末占用额超过计划资金定额,就可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及时解决。人们皆称该厂这方面的经验实属难能可贵。
  (四)上海内燃机厂的领送料小组经验
  该厂实施了由生产技术经验丰富,但眼力已差或体力已弱的老工人组成的车间内领送物料小组,使得车间范围内由领取原材料,送至加工,上下工序衔接,有条不紊地进行,对整个生产按工序起到协调平衡的作用。
  (五)我国工业企业创造了一些联系各生产环节的生产管理形式
  这些管理形式主要是:生产流动卡管理形式;实物周转券管理形式;台份管理形式等等。这些管理形式对控制在产品和自制半成品资金的占用有重要的作用。
  (六)早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中就已出现了厂内经济核算制,作为经济责任制的一个重要部分
  
  其具体做法包括:班组经济核算,单车核算,柜组核算,厂部车间两级成本核算,按计划单位成本结转和分配材料、半成品和劳务的成本,通过厂内流通券或内部支票进行内部核算有人称其实际上就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土生土长的责任会计;与责任会计相比,它自有不少独到之处。
  总之,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企业管理经验极为丰富,真可谓是史书不绝,好多经验看似很土,实际上很科学,直至今日仍可采用,问题在于要不断发展、完善它、爱护它。不仅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有管理,即使在解放前的旧中国也不能说没有管理。
  四、加息减税惠及百姓
  1996年到2006年上半年,银行存款利率降低了8次,其间自1999年11月1日起开始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恢复征收个人所得税,物价上涨幅度远远超过1年期存款名义利率1.98%,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却节节上升,2000年底全国居民储蓄已达5.9万亿元,截至2004年1月末已达11.63万亿元,2006年底已达16万亿元。为什么在储蓄存款利率已经为负值的情况下,大多数居民储蓄愿望依然很高呢?应该看到,在一个国家的收入总的仍处于较低水平时期,城乡居民更重视金融资产的安全性和变现能力,储蓄主要是用于不时之需。根据调查,居民把钱存进银行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1.出于养老、医疗、结婚、子女教育等的需要而进行的储蓄;2.积攒一定的购买力,比如购买大件耐用电器、高精电脑、房子、汽车等而进行的储蓄;3.因为投资渠道少、投资项目匮乏、投资风险大而进行的储蓄;4.存款利率低实际上在我国并不是没有过,在1994年、1995年左右,我国通货膨胀率曾达到20%以上,而当时1年期银行存款利率不过11%以上,而今居民实际储蓄存款利率已为负值,但与当时情况相比,居民尚能接受这一现实,故仍愿进行储蓄;5.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也促使城乡居民进行更多的预防性储蓄。应该看到,能实现居民高储蓄愿望的基础是这些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地增长。
  笔者认为,对我国城乡居民如此可观数额的储蓄,应该从金融理论、金融政策、金融杠杆等方面做深入、细致、具体的分析研究,既要考虑国民经济发展对广大城乡居民储蓄资金启用的需要,也要考虑广大城乡居民的利益,二者兼顾,以便制订相应的政策,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有效的、充分的动员。
  2007年第一季度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协委员大会期间,有27位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建议免去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这一提案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整体环境与利息税开征时相比已有较大的改变,目前投资增长较快,物价指数有一定程度上涨,居民储蓄存款利息收益相对减少。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减少因物价指数上涨对居民储蓄存款利息收益的影响,增加居民储蓄存款利息收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第28次会议审议责成国务院处理。国务院作出了减征利息税的规定,决定自2007年8月15日起,将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的适用税率由现行的20%调减为5%。另外,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7月21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3.06%提高到3.33%。这次加息已经是2007年以来的第3次,2006年4月以来的第5次。
  中行表示,本次利率调整有利于引导货币信贷和投资合理增长;有利于调节和稳定通货膨胀预期,维护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经过这次加息减税双管齐下的调整,广大储户是最大的受益者。在普通老百姓看来,加息减税最直观、最切实的价值还是其直接的惠民政策——即在“一加一减”的利率税率变化中,带来了看得见的公众收入的变化。如利息增加0.27,2006年底全国居民储蓄存款16万亿元,若都以一年定期计算,那么一年增加的利息为432亿元;而利息税从20%减为5%,按照2006年全国利息税征收总额459亿元计算,相当于减轻百姓税负、让利于民344亿元。这也就是说,两项宏观调控政策,差不多一年带给百姓800亿元左右的实惠(《中国证券报》7月21日)。笔者认为,加息减税是贯彻中央科学发展观和落实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具体体现。
  笔者认为,加息减税后,更应该做好最大限度动员和利用城乡居民16万亿元的储蓄存款。现代经济有直接筹资和间接筹资两种基本方式:发行股票和债券是直接筹资,通过金融中介存贷款为间接筹资。在不同的国家及不同的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对筹资方式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欧美国家和日本就有不同的偏重。在企业外部筹资中,资金最初供应者通过金融中介(存款)向资金最后需求者投资的间接筹资,美国占54.7%,日本占84%。日本企业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偏重采取间接筹资方式,20世纪80年代后才逐渐增加直接筹资方式。如何正确运用这两种基本方式,是最大限度动员和利用社会资金的关键。多年以来,在我国有关法令、法则、书籍、文章、讲话中称道直接筹资方式的较多。笔者认为,应该重视研究下述问题:1.国有企业推行股份制改造,以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前提是必须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抓好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政策的完善,促使企业走向市场,搞活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否则,即使实行了股份制,企业经理人员也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年度分红的短期目标上,无力顾及企业的长期发展,从而使企业处于更加困难的境地。2.重视金融资产的安全性和变现能力,稳步推进直接筹资方式。过早过多地发行股票筹资,不符合广大城乡居民的利益,不利于社会的安定。3.在市场化程度较低、居民的投资决策能力和对市场走向的判断能力较差的条件下,不健全的市场提供的信息往往是扭曲的。4.能用较低的利率吸收存款,仍然是经济高速发展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应该学习借鉴欧美国家和日本在这方面取得的有益经验。要充分利用储蓄这一珍贵资源,积极稳步地安排好直接筹资和间接筹资两种筹资方式的组合,使我国民间资金资源得到最有效的运用,以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发展对资金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岳川.《大学教育瓶颈与机遇》.北京青年报,2007年 1月14日.
  [2] 《教育蓝皮书》显示.北京青年报,2007年 3月3日.
  [3] 《高校三大怪》.北京青年报,2007年 3月8日.
  [4] 卢周来.《经济思想史的大师们》.北京青年报,2007年 4月5日.
  [5] 经日社评.《教授阶段有助于高校的自省和进步》.北京青年报,2007年 4月5日.
  [6] 重点关注.《高校负债、国债、埋单是饮鸩止渴》.北京青年报,2007年 7月7日.
  [7] 《财务与会计-李相国、贺南轩教学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版.
  [8] 李相国.《企业财务管理》(修订版).中国审计出版社,1993年版.
  [9]财政部组编.《大庆油田财务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78年版.
  [10] 李相国等.《储蓄、筹资、投资成人高教教刊》,2005年.第三期.
  [11] 重点关注.《加息减税以惠民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北京青年报,2007年 7月22日.
  [12]财经关注.《利息税减征收每年少收三百亿元》.北京青年报.,2007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