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面对全球性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强烈挑战,企业财务管理必然发生相应的变革。本文着重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此进行研究。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一种既利己也利他的最优抉择;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企业各种利益关系的焦点,必须突破“股东至上”逻辑,建立起“利益相关者合作”型财务管理模式。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财务管理变革
一、问题提出
大量的事实和研究表明,一些企业在扩大经营规模、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忽视社会责任问题,如环境污染、职工工作条件恶化和生活无保障、恶意逃避债务、产品和服务质量低劣、偷税漏税等,从而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成本,严重地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于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其核心内容,是各个国家通过修订公司法、破产法、劳动合同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制定企业治理准则和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来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保护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就我国而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和全球性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影响下,我国政府十分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近年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及标准,如2002年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2005年颁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2006年颁布的新《公司法》、2007年颁布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指导性意见》等。所有这些有关企业社会责任或企业治理的规范性文件都对企业社会责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标准,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已进入了一个制度建设与规范的新时期。
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中枢神经对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不仅是因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需要付出财务成本,离不开财务支持,更因为企业财务是企业各种利益关系的焦点,企业的财务决策与行为,都会直接地影响到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然而,长期以来,企业财务理论所关注的是企业经济责任,即遵循“股东至上”逻辑,把企业财务目标定位在“股东财富最大化”上,企业的所有财务活动都要服从这一目标。但是,这在实现中,由于缺乏相应的前提条件,即完善的市场和制度环境,从而导致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损害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所以,随着全球化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发展,这种基于“股东至上”的企业财务理论,必将受到“颠覆性”的挑战,企业的财务目标、财务治理、财务政策和财务评价等内容,都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二、企业社会责任不是一种简单的利他主义
何谓企业社会责任?学术界有不同的解说,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责任相等同,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Carroll,2000);二是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相并列,认为企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Brummer,1991);三是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责任相对应,认为企业责任可以概括为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两大类。前者是企业为股东谋求利益的责任,而后者则是企业对股东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债权人、顾客、供应商、社区、公众、政府和员工)以及自然环境承担的责任,既包括法律上的社会责任(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包括道德上的社会责任(道德伦理所要求的公司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卢代富,2001;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2007)。本文倾向的是第三种观点。其理由是:第一种观点忽略了企业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异质,更不利于在“股东至上”理论盛行的情况下,突出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第二种观点,存在混淆概念问题,因为企业无论从事经济责任活动还是从事社会责任活动都要遵循法律法规和考虑道德规范的要求。
企业为何要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必须首先回答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虽然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时代,但长期以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却没有得出一个科学的理论化答案。直到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出现,才使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有了理论依据(沈洪涛,2005)。正如Wood and Jones(1995)所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益相关者理论被认为是可以用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最为密切相关”的理论武器。该理论认为,企业是各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组契约”(Jensen and Meckl